第三十四任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任期:1953-1961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國政治人物,陸軍將領。1953-1961年擔任第34任美國總統,是美國曆史上的九位五星上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對維希法國和納粹德國的進攻行動,1951年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的最高司令。
2006年,由美國著名曆史學家所評比出的“美國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中,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排名第二十八,在總統排名中,在亞當斯之後,位居第十三。
早年生活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於1890年10月14日誕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丹尼森(Denison,Texas),在一個德國移民的基督教新教家庭裏,七個男孩中排名第三,父親是大衛-雅各布-艾森豪威爾(David Jacob Eisenhower),母親是愛達-斯多佛(Ida Stover)。
1892年,他兩歲時,全家遷居到堪薩斯州的阿比林(Abilene,Kansas),並在那裏長大,1909年19歲時,畢業於阿比林高中,然後,為了幫助哥哥支付學費而工作了兩年。
1911年21歲時,艾森豪威爾參加了美國海軍學院的入學考試,雖然通過了,但是因超齡而未被錄取,然而獲得了參議員約瑟夫-布裏斯托(Joseph Bristow)的提名,進入紐約州的西點軍校(US Military Academy,West Point, NY)就讀。
軍事生涯
早年軍事生涯
四年後的1915年,25歲的艾森豪威爾畢業,該屆西點畢業生被後世稱為“星星都落到這屆”,在164名畢業生中排名第61。畢業後進入步兵部隊,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參戰後,他被留在美國本土。下圖是艾森豪威爾(最右邊)與朋友的合照。
艾森豪威爾與朋友合影(Eisenhower & Friends)
畢業兩年後的1917年,艾森豪威爾返回西點軍校,隨後進入裝甲部隊,在步兵坦克學校負責訓練坦克乘員,這期間結識福克斯-康納(Fox Conner)將軍並獲得了賞識。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中尉晉升為上尉,1922年晉升為少校,在時任第20步兵旅旅長的康納將軍之下,擔任執行官(XO)。
1925年由康納將軍保舉進入指揮參謀學院,一年後以第一名畢業。在美國戰鬥紀念物委員會裏擔任約翰-潘興(John Pershing)將軍的助理,為戰爭部助理部長喬治-莫斯利(George Mosley)將軍擔任執行官,後被美國陸軍參謀長道格拉斯-邁克阿瑟(Douglas McArthur)將軍選中,進入陸軍部。
1935年,追隨導師麥克阿瑟來到菲律賓,擔任菲律賓政府軍事顧問,1936年晉升為中校,因為軍事與哲學觀點與麥克阿瑟發生了衝突,1939年返回到美國,在擔任一係列的參謀職位之後,1941年6月成為第3集團軍參謀長,同年9月晉升為準將。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後,在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將軍領導下的總參謀部任職,曆任戰爭計劃部主任,助理參謀長,並且晉升為少將。
艾森豪威爾少將(Major General Eisenhower)
雖然從來沒有領導過大部隊作戰的經曆,仍然被馬歇爾賞識,1942年6月24日被任命為“歐洲戰區司令”並很快晉升為中將。
1942年7月北非英軍及美軍的部隊接連受挫,在英國首相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極力支持下,美英決定發動北非戰役的作戰。同年8月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北非戰區盟軍總司令”。
雖然他以前從未單獨指揮過作戰,但是這次指揮英美聯軍在北非登陸卻進展順利,艾森豪威爾也因此聲名大噪,1943年2月11日晉升為上將。
1943年6-8月,艾森豪威爾指揮了西西裏島戰役,在同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上,決定在1944年開辟第二戰場。12月因美國總統羅斯福不願意馬歇爾離開華盛頓,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盟軍遠征軍最高司令”,後擔任大君主作戰(霸王行動)的“盟軍最高司令”。
艾森豪威爾與羅斯福總統(Eisenhower & President Roosevelt)
艾森豪威爾於1944年1月,進駐倫敦組建盟軍遠征軍最高司令部,6-8月指揮霸王行動,進行諾曼底登陸,9月移駐法國,正式接管蒙哥馬利的地麵部隊指揮權,指揮攻占德國。
艾森豪威爾揮霸王行動(Eisenhower in 1944)
1944年12月20日艾森豪威爾晉升為美國陸軍五星上將,二戰結束後曾擔任駐德占領軍司令官,1945年接替退休的馬歇爾擔任美國陸軍參謀長。
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Five-Star General Eisenhower)
冷戰時期
1948年,艾森豪威爾卸下美國陸軍參謀長的職務後退出現役,受聘於哥倫比亞大學為校長。
1950年重新入伍,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武裝部隊最高司令, 1952年正式退出現役,又回到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擔任校長,並且步入政壇。
總統生涯
1952年,艾森豪威爾退出軍界,加入共和黨競選總統,為安撫共和黨的保守派,他挑選理查德-尼克鬆(Richard Nixon)作為副總統競選人,應為尼克鬆年輕,其反共立場可以起到襯托作用,從而可以提升他的政治地位。在競選期間他以“我愛艾克”(I Like Ike)作為口號,因為在歐陸作戰時,他的部下親切地叫他艾克(Ike)。
艾森豪威爾競選口號(Slogan of Election of Eisenhower)
特別是成功地表達了反對羅斯褔的雅爾塔協定,和杜魯門對朝鮮和中國的政策,最終在選舉人票以442票對89票,壓倒性多數成功當選而入主白宮。
時年艾森豪威爾62歲,是從1856年以來當選年紀最大的總統,也是20世紀美國唯一的一位出身軍界的總統,以及第1位就任總統前從未擔任民選公職的總統,這個記錄直到2016年的川普才被打破,川普從未有過參軍和擔任民選公職。
內政情況
在國內方麵,他和理查德-尼克鬆及其他自由派共和黨人一樣支持平權措施,他支持美國最高法院在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中所作的平權判決。
在他任內推動並通過1957年的民權法案,限製種族歧視法律及取消種族隔離等政策。他反對麥卡錫主義,因為當調查牽連美國軍界的時候,他認為這是對美國軍人的不敬。
由於州際高速公路賴以發展的法源與基金得以確認,於是美國高速公路向四麵八方的蔓延生長,穿過無數城市和鄉村,對美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任職8年期間,美國的社會經曆了戰後最安定,最繁榮的時期。
美國的州際高速公路係統(Interstate System of America)
另外在他任內,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在1959年先後加入聯邦,分別成為美國的第49和第50個州。在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Anchorage,Alaska)還建立了建州紀念地(Statehood Monument),以茲紀念。
我於2011年7月13日曾經乘遊輪到阿拉斯加去遊玩,還參觀了建州紀念地,紀念地中央放置了一個艾森豪威爾總統的半身雕像。
艾森豪威爾總統的半身雕像(Sculpture of President Eisenhower)
外交情況
艾森豪威爾上任後半年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提出幹涉中東地區事務的“艾森豪威爾主義”,他繼續推行冷戰政策,加速發展戰略空軍,使他成為世界冷戰格局形成的關鍵人物之一。他支持所有反對蘇聯及共產黨的政權,1956年成功競選連任。
1959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曾經訪問美國,艾森豪威爾熱情接待,使得冷戰規模有了一定程度的緩和。
艾森豪威爾與赫魯曉夫(Eisenhower & Khrushev)
退休生活
艾森豪威爾於1961年1月20日卸任總統,回到他的鄉間別墅,賓夕法尼亞州的蓋蒂斯堡(Gettysburg,Pennsylvania),直到去世。
個人生活
家庭情況
1916年,26歲的艾森豪威爾迎娶了20歲的瑪米-日內瓦-多德(Mamie Geneva Doud)。他們有兩個兒子,長子多德死於猩紅熱,年僅3歲。次子約翰,生於1922年8月3日,在美國陸軍服役,退伍後擔任作家和美國駐比利時大使。森豪威爾的孫子後來與理查德-尼克鬆之女朱莉-尼克鬆(Julie Nixon)結婚。
逝世情況
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爾因心髒病發作逝世於華盛頓,享壽78歲。3月29日,他的葬禮在華盛頓國家教堂舉行,之後他的遺體供人瞻仰28小時,4月2日,在他的家鄉阿比林下葬。
紀念地
艾森豪威爾最主要的紀念地在他的家鄉阿比林(Abilene,Kansas),那裏建有艾森豪威爾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Eisenhower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我於2016年8月2日曾經到過那裏參觀訪問。
艾森豪威爾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Eisenhower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
我與艾森豪威爾(Together with Eisenhower)
艾森豪威爾故居(Home of Eisenhower)
艾森豪威爾夫婦的墓地(Tomb of Eisenhower & Wife)
另一個紀念地是賓夕法尼亞州的蓋蒂斯堡(Gettysburg,Pennsylvania),他退休後居住的地方,美國國家公園局在那裏建立了艾森豪威爾國家曆史遺址(Eisenhower National Historic Site),我於2012年9月2日曾經到過那裏去參觀。
艾森豪威爾國家曆史遺址(Eisenhower National Historic Site)
看來我的記憶力有點問題,經常忘事,謝謝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