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追尋美國總統的足跡》第九篇 --- 麥迪遜,開國先賢,憲法之父

(2021-05-09 00:24:30) 下一個

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任期:1809-1817

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Jr.),1751年3月16日 - 1836年6月28日,美國政治家,開國元勳,第四任總統(1809年-1817年)。因為在起草和力薦《美國憲法》和《權利法案》中的關鍵作用,麥迪遜被譽為“憲法之父”和“權利法案之父”。

1812年連任總統之後,由於外交抗爭和貿易禁運失敗,美國與英國卷入了1812年戰爭。由於美國軍力財力不強,戰爭打得一塌糊塗。麥迪遜不得不支持強大的政府和軍隊,以及國家銀行

史學家常視麥迪遜為優秀總統,2006年,由美國著名曆史學家所評比出的“美國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中,麥迪遜排名第十三,在總統排名中,在格蘭特之後,位居第七。

在開國元勳中,麥迪遜的排名不算高。主要的原因是,他體弱多病,不能參加獨立戰爭。在1812年戰爭中,他的表現也不佳。被後來的總統,戰爭英雄安德魯-傑克遜的光芒所掩蓋。他對建國的主要貢獻表現在製憲過程中,曾被譽為“矮個子的巨人”(Giant the Short)。

早年與教育

1751年3月16日,一個小男孩誕生在貝爾格魯夫種植園(Belle Grove Plantation),這個莊園位於弗吉尼亞(Virginia)的康威港(Port of Conway)。小男孩的父親是老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Sr.),小男孩是十二個孩子中的長子,名叫小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Jr.) ,亦即後來的麥迪遜總統。

麥迪遜總統的先祖,是來自英格蘭東北部地區的古老家族。他的五代祖於1625年移居到北美的弗吉尼亞殖民地(Colonial Virginia),以種植煙草為業,祖輩相傳。

他的父親生於橙郡(Orange County)的快樂山莊(Mount Pleasant),成年以後繼承祖業煙草種植園。後來他變得更加富有,購買了100個奴隸,占地麵積為5,000英畝,成了皮德蒙特(Piedmont)一帶的大地主。

他的母親奈莉-康威(Nelly Conway)生於康威港,是大煙草商(Tobacco Merchant)和種植園主(Planter)的女兒,1749年嫁給老詹姆斯。1751年,在娘家康威港探親的時候,生下了大兒子小詹姆斯。1760年初,麥迪遜一家人搬入新居,橙郡的蒙彼利埃莊園(Montpelier Estate)。

蒙彼利埃莊園(Montpelier Estate)

蘇格蘭先生唐納德-羅伯遜在南方開設私塾,為多個種植園的家庭做家教,小詹姆斯在11-16歲的時候,師從與這位家庭教師,他學到了數學,地理和語言。

他16歲時回到蒙彼利埃,在湯瑪斯-馬丁牧師那裏備考大學。與當時大多數弗吉尼亞學子不同,他沒有進入威廉和瑪麗學院,因為該學院的所在地威廉斯堡地勢低窪,容易傳染疾病,影響健康。1769年,18歲的小詹姆斯-麥迪遜進入了新澤西學院(即後來的普林斯頓大學)。

在普林斯頓,他的課程有拉丁語,希臘語,科學,地理,數學和哲學,著重於演講和辯論。麥迪遜協助成立了美國輝格會,與同學阿龍-伯爾的克裏歐索菲克會進行競爭,苦讀的年頭可能影響了他的健康。

1771年,20歲的麥迪遜畢業了,留在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約翰-威瑟斯彭那裏研究希伯來語和政治哲學。1772年初,麥迪遜回到蒙彼利埃的家中,對未來依然迷茫。威瑟斯彭深深地影響了麥迪遜的哲學和道義觀,將他帶入了啟蒙時代的哲學價值和思維世界。

麥迪遜從普林斯頓畢業(Madison Graduation from Princeton)

早期服役與政治事業

在18世紀70年代初,北美殖民地和英國的關係因稅收而惡化,導致了獨立戰爭於1775年爆發。在1774年,麥迪遜參與了當地的安全委員會,支持革命,召集民兵。這是他在家庭財富支持下所做的第一份公務。

1775年10月,他成為橙郡的民兵上校,輔佐父親,之後被選入弗吉尼亞第五大會,大會製定了弗吉尼亞第一部憲法。由於瘦弱多病,麥迪遜沒有親自作戰,但因為領導戰爭而在政治上出了頭。

在弗吉尼亞製憲會議上,麥迪遜支持弗吉尼亞權利法案,並呼籲保護宗教自由。製憲後,麥迪遜成為州下議院成員,1777年年末,下議院將他選入州長谘詢委員會。在此,他成為州長湯瑪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的摯友。

1784年,麥迪遜被選入弗吉尼亞下議院,1784-1786年,在下議院服務期間,與傑斐遜和他的弟子,議員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合作。同時在此期間,他還努力學習法律和政治理論,傑斐遜從法國拿來啟蒙運動的文章給他看,麥迪遜深受影響。

憲法之父

在整個18世紀80年代,麥迪遜都在倡議修改邦聯條例。在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後,他越來越擔心各州不團結,中央政府軟弱。在1786年安納波利斯會議後,他支持再度召集會議,修訂邦聯條例。麥迪遜在連任議員後,說服其他議員批準費城會議修憲。

費城會議法定人數聚集完成,36歲的麥迪遜寫出弗吉尼亞方案,提供新憲法藍圖。麥迪遜的方案提出了政府三權分立(立法,行政和司法),根據人口比例選舉國會兩院。

方案體現了麥迪遜的中央集權理念,參議院能夠否決州政府法律,許多代表對此深感驚愕。不過,華盛頓和富蘭克林等要員卻表示讚同,代表們隨後進入秘密分會商榷。

在製憲會議上,麥迪遜發言兩百多次,對會議作了隨筆記錄,成為唯一的完整曆史記錄。曆史學家克林頓-羅斯托稱讚麥迪遜的表現:“集才華,經驗,決心和想象之大成,連亞當斯(John Adams)和傑斐遜都不能披靡。”

雖然弗吉尼亞方案隻是草擬,辯論過程中大幅修改,但仍使麥迪遜被譽為“憲法之父”。麥迪遜希望南方諸州和北方各州,都能通過類似弗吉尼亞方案的憲法。然而,小州代表們提出對立的新澤西方案羅傑-謝爾曼提出康涅狄格妥協方案,以平衡大小州權益。

在會議過程中,參議院各州平等列席,各州議會選舉參議員。麥迪遜勸說各代表召開特別大會批準憲法。也確保美國總統有能力否決聯邦法律。

憲法內涵的大多數矛盾最終是平衡地方與中央主權問題,麥迪遜最終的貢獻不隻是設計某一個憲法框架,而是在辯論上達成妥協,讓中央和地方政府“分享主權”。

《聯邦黨人文集》

1787年9月,費城製憲會議閉幕,美國憲法遞交到各州等待批準。各州應邀舉行特別會議來商榷是否批準憲法。麥迪遜回到紐約,參加邦聯會議。他說服議員讓各州就費城會議憲法投票,並在辯論中保持中立。

在紐約時,漢密爾頓找麥迪遜幫助撰寫《聯邦黨人文集》,該文集在紐約報刊上連載85刊,解釋並且支持憲法。在Publius筆名下,漢密爾頓,麥迪遜和約翰-傑伊在6個月內寫了85篇文章,其中麥迪遜寫了29篇。文章也以書本形式出版,是會上所有讚成憲法的辯論家所持的必備手冊。

曆史學家克林頓-羅斯特稱《聯邦黨人文集》是“政治科學中最重要的作品,或者說在美國是空前絕後的。”麥迪遜對文集首篇貢獻是第十章,因倡導代議民主製而在二十世紀頗受重視。

1788年6月2日,當弗吉尼亞修憲大會召開時,憲法還沒有得到所需9個州的批準。紐約州是當時第二大的州,持死硬態度反對聯邦主義,若弗吉尼亞不批,紐約州也不批,華盛頓也當不成總統。

帕特裏克-亨利(Patrick Henry)可以說是最著名的反對聯邦主義者,最強演說家,是與會代表中,支持率僅次於華盛頓的人物。最初,麥迪遜不想參與弗吉尼亞修憲會議選舉,但因反聯邦主義的勢力太大,不得不投身其中。

會議伊始,麥迪遜明白大多數人主意已定,便尋找那些搖擺不定的少數人,盡力爭取他們的支持。雖然亨利是當時最強大的戲劇演說家,但麥迪遜精通專業,能夠理智沉著地應對亨利的煽情。

1788年6月25日,大會投票以89對79通過了憲法,弗吉尼亞成為第十個批準憲法的州。紐約在一個月以後批準,成為第十一個州,華盛頓在首次總統選舉中獲勝。

國會成員

入選國會輔佐華盛頓

在弗吉尼亞批準憲法後,麥迪遜回到紐約繼續履行邦聯議會的職責。在華盛頓的邀請下,麥迪遜競選參議員,但被帕特裏克-亨利阻攔,還找到詹姆斯-門羅作為麥迪遜對頭。門羅感到難對付,麥迪遜不得不做妥協,最後以57% 的得票入選國會。

麥迪遜成為國會議員(Madison as Congressman)

就任初期,華盛頓總統認為麥迪遜最能理解憲法,讓他成為主要顧問。麥迪遜幫助華盛頓撰寫了第一篇就職演說,他還協助湯瑪斯-傑斐遜出任國務卿。

權利法案

1789年6月8日,麥迪遜遞交法案,並送入參議院審議。參議院繼續修改,自己做出更正,1789年9月24日,委員會做出最終報告,將修正案送入兩院審議。1789年9月25日,最終版本在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的第1-10條,即權利法案。

由於權利法案不能對州政府行為進行保護,麥迪遜感到很失望,但是法案緩和了對憲法的批評,為麥迪遜贏得了支持。在遞交權利法案時,麥迪遜的貢獻在於確保新聞自由,保護財產免於政府侵犯,以及陪審團審案。

成立民主共和黨

18世紀90年代,華盛頓政府形成兩大對立派係:一個以傑斐遜和麥迪遜為首,代表南方利益,希望與法國結盟,向西擴張。另一個以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為首,代表北方金融利益,希望與英國重新交好。

1790年,漢密爾頓提出雄心勃勃的經濟計劃,呼籲聯邦政能府承擔州債,通過發行債券來融資。漢密爾頓的計劃傾向於北方的投資方,弗吉尼亞已經付清了債務,所以麥迪遜大力反對。

在長期的立法僵局之後,麥迪遜與漢密爾頓達成了1790年的妥協方案,使得漢密爾頓可以通過1790年的融資開始行動。對此,國會也通過了選址法,把聯邦政府建都在波托馬克河畔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DC)。

1791年,漢密爾頓提議建立國家銀行,對危機行業提供貸款,監督貨幣供應。麥迪遜表示反對,稱此沒有憲法依據。國會通過了法案,設立第一個國家銀行,華盛頓考慮否決,但還是簽了字。漢密爾頓的經濟計劃大多數通過,麥迪遜擔心北方金融利益膨脹,會壟斷新生的共和國。

1793年,英法開戰法國大革命時期),美國被夾在中間。1778年與法國的盟約依然有效,但國家大多數貿易是對英國的。雖然革命變得日益血腥,傑斐遜和麥迪遜還是看好法國大革命,但華盛頓宣布美國中立。

華盛頓為了避免戰爭,通過1794年傑伊的協定保證了對英國的貿易。麥迪遜反對協定失敗,言辭尖刻,這導致了與華盛頓永久決裂,兩人長期友誼就此告終。

國家最初的兩個主要政黨日漸分化。反對華盛頓政府政策的,包括了許多以前的反聯邦主義者,冠名“共和黨人”,合倂為民主共和黨。支持政府政策的冠名“聯邦黨人”,在漢密爾頓的領導下組成聯邦黨

1793年,當傑斐遜離職時,麥迪遜成為民主共和黨的實際領袖。1796年總統大選將至,麥迪遜說服傑斐遜競選,還為傑斐遜競選做鋪墊,在各州爭取支持,希望能夠確保傑斐遜的勝利。

盡管麥迪遜極為努力,聯邦黨人約翰-亞當斯仍以微弱優勢勝出,在選票上擊敗了傑斐遜。麥迪遜於1797年離開國會,回到蒙彼利埃莊園。

雖然不在任,麥迪遜依然是民主共和黨的領袖,反對亞當斯政府。傑斐遜於1800年再度競選總統,麥迪遜再次擔任大選主管。選舉結果不相上下,最終眾議院做出決定,傑斐遜勉強勝出。

婚姻與家庭

1794年9月15日,43歲的麥迪遜在哈伍德結婚,迎娶26歲的寡婦多莉-佩尼-托德(Dolly Penny Todd),麥迪遜在國會任職時遇見過她。1794年5月,麥迪遜要求好友阿龍-伯爾(Aaron Burr)做媒,同年8月,多莉接受了。麥迪遜沒有自己的孩子,在婚後領養了妻子的兒子約翰-佩尼-托德。

在丈夫擔任國務卿時,多莉將自己的社交才能應用於華盛頓的政界。在白宮建設時,協助裝修,對喪偶的總統湯瑪斯-傑斐遜,充當臨時第一夫人。在丈夫做總統時,她樹立了第一夫人的榜樣,用自己的社交才能助推項目。因為夫人的緣故,麥迪遜在任時得到了更多的擁護。

1801年,老麥迪遜去世,50歲的麥迪遜繼承了蒙彼利埃種植園和其它遺產,包括父親的108個奴隸,開始管理父親產業。

國務卿(1801–1809年)

傑斐遜希望確保政府的對外事務,麥迪遜雖然外交經驗不多,但還是被任命為國務卿。他與財政部長艾伯特-加勒廷一起成為內閣的主力。拿破侖的得勢讓民主共和黨反胃,麥迪遜在英法之間的戰爭中尋求中立。

在傑斐遜任期之初,美國獲悉西班牙想把路易斯安那還給法國。1802年,傑斐遜和麥迪遜派詹姆斯-門羅去購買新奧爾良,該城控製著密西西比河的河口,對美國邊界居民十分重要。

雖然拿破侖還想在路易斯安那重建帝國鎮壓起義,但最後還是把注意力轉向了歐洲。拿破侖政府不但出售新奧爾良,還把整片路易斯安那拋售。雖然沒有得到總統的明確許可,大使羅伯特-利文斯頓(Robert Livingston)和詹姆斯-門羅就決定購地,以150萬美元購得路易斯安那800,000平方英裏的土地。

路易斯安那購買(Louisiana Purchase)

當歐洲混戰一團時,麥迪遜努力使美國中立,強調根據國際法的美國合法權利,倫敦和巴黎不屑一顧。形勢在傑斐遜第二任時更加惡化,拿破侖在奧斯特裏茨的戰役中大獲全勝,所以變得咄咄逼人,希望通過禁運使英國屈服。

傑斐遜和麥迪遜決定對英法禁運,禁止美國與外國的經貿往來,從而造成沿海經濟困難。東北聯邦黨人殺回來攻擊禁運令,禁運令在傑斐遜離任時才結束。

1808年大選

在傑斐遜第一任時,人們就認為麥迪遜會接班。禁運令在全國,特別是在東北引起的反感,傷害了麥迪遜在黨內的聲望。1800年後聯邦黨垮台了,傑斐遜和麥迪遜的主要對手是來自黨內的競爭。

麥迪遜成為第三派的領袖,成了議員約翰-倫道夫的攻擊對象。倫道夫批評傑斐遜政府濫用權力而支持門羅,許多北方人希望副總統喬治-克林頓能夠接任總統。

即便如此,麥迪遜在1808年1月還是獲得了黨內候選人的提名。聯邦黨人在新英格蘭之外的努力毫無效果,麥迪遜輕鬆擊敗了對手查爾斯-平克尼而當選為總統。麥迪遜身高僅5英尺4英寸(163厘米),體重近100英磅(45公斤),成為總統中的小不點。

第一任期的麥迪遜總統(President Madison in First Term)

總統(1809–1817年)

1809年麥迪遜就任後提名艾伯特-加勒廷為國務卿,立刻遭到參議員威廉-賈爾斯反對。麥迪遜沒有與國會爭執,而是將加勒廷留任財政部。此人成了麥迪遜的主要顧問,密友以及政策的策劃人。麥迪遜的內閣成員能力平平,以國家利益和政治和諧而入職。

1812年戰爭

前奏

在麥迪遜就任總統前,國會取消了禁運令,但美國與英法關係還是有問題。在與法國貿易的爭執外,美國與英國的鬥爭在於英國強製征兵。英國與法國打仗多年,耗資巨大,許多英國人被海軍拉去服役,不少海軍逃到美國商船。

為了追回逃兵,英國扣留了一些美國船隻,逮捕水手,抓回海軍,其中一些人不是英國人。美國人對此頗感憤怒,但無動於衷,沒有拒絕逃來的英國水手。就經濟原因來說,美國商船寧可被拉走,也不願放棄這些英國雇員。

麥迪遜總統希望讓英國撤回通緝令,雖然最初看來不錯,但在1809年,遭到英國外相喬治-坎寧的拒絕。1809年8月,英美關係交惡。拿破侖希望挑撥英美關係,聲稱隻要美國對所有不終止禁運令的國家進行懲罰,法國就不會騷擾美方船隻。

麥迪遜接受了拿破侖的建議,希望英國能夠取消通緝令,但遭到拒絕。雖然嘴上說的好,但仍舊騷擾不斷。美國船隻繼續挨打,麥迪遜和美國公眾都準備與英國開戰。

許多美國人稱這是“第二次獨立戰爭”,希望能夠為新國家爭得榮譽和地位。憤怒的公眾選舉“戰爭鷹派”國會。此時,英國正在與拿破侖作戰,麥迪遜稱許多美國人認為美國可以輕易拿下加拿大,用作談判籌碼,或是幹脆納入囊中。

1812年6月1日,麥迪遜到國會請求開戰。派係和政黨對立明晰,聯邦黨和東北部經濟因傑佛遜禁運令而受到重創,所以表示強烈反對。但是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

麥迪遜急忙召集國會,要求國會“應對危機,拿起武器,精神戒備”,特別要求擴充軍隊,預備民兵,完備軍事,積累武器,擴充海軍。

麥迪遜遇到許多障礙:內閣紛爭,黨派林立,國會不服,州長作梗,將軍不力,民兵拒絕到州外作戰。最大的問題是戰爭得不到廣大民眾的支持。新英格蘭不團結而且威脅嚴重,當地人與加拿大人走私,拒絕出錢出力出人。

歐洲形勢也對美國不利,在美國宣戰後不久,拿破侖入侵俄國失利,導致戰況優勢從法國轉向英國。早些年,傑斐遜和麥迪遜裁軍,關閉國家銀行和減稅。這些決定都給戰爭造成麻煩,以至於開戰之初,麥迪遜手下隻不過是一些半路出家的民兵。

軍事行動

麥迪遜希望幾個月後拿下加拿大,但夢想很快破滅。麥迪遜還希望州民兵能夠響應號召,衝入加拿大,但是東北各州長拒絕合作。民兵要麽幹坐不動,要麽拒絕離開州境。戰爭部高級將領要麽不稱職,要麽不勇猛,底特律的一位將軍還沒開槍就向小股敵軍投降。

麥迪遜政府發現戰爭經費根本沒法支付,國家銀行關閉,新英格蘭主要財團拒絕支持,囊中羞澀,捉襟見肘,英軍開始武裝美洲印第安人,在西北位置威脅美國。

1812年戰爭開局不利,麥迪遜接受了俄國的調停,美國取得了一些軍事進展,特別是在海上,美國商船隊,盡管麥迪遜解散了其中一部分,還是世界上最大的。

麥迪遜允許這些船隊在戰爭中充當私掠船,它們搜捕了1,800多艘英國船隻。作為戰爭的一部分,在美國紐約港設立了一座海軍船塢,數千人生產了12艘戰船,戰爭末了還有好些沒有下水。

美國海軍艦隊在伊利湖不但成功自衛降服了對手,而且把英軍在西部戰場上的補給和支援予以重創。在伊利湖戰役後,將軍威廉-亨利-哈裏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擊敗了英軍,還有西北美洲原住民的武裝反抗。

1814年3月,將軍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在西南戰役中,擊敗了英軍的盟友馬斯科吉。但是英軍挫敗了美軍對加拿大的進攻,1813年末,英軍攻破尼亞加拉堡,火燒水牛城。1814年初,英軍同意在根特協商和平,並在協定中要求在西北建立起印第安屏障州。

1814年3月,拿破侖在巴黎戰役後退位,英國開始向北美增兵。1814年中期,美軍雖然取得幾個戰役的勝利,但攻勢再度受阻。

與此同時,英軍對大西洋海岸襲擊程度和烈度加大。1814年8月,大量英軍在切薩皮克灣登陸,8月24日逼近首都華盛頓。英軍火燒了華盛頓的聯邦建築。在火燒白宮前,第一夫人多莉-麥迪遜搶救了白宮的細軟和文件,包括華盛頓總統的大幅畫像。

英軍火燒白宮(British Army Firing White House)

英軍準備前往巴爾的摩(Baltimore),但是美軍在保衛麥克亨利要塞(Ft McHenry)的成功,使得英軍被迫召回。麥迪遜於8月末之前返回華盛頓,英軍主力在9月離開了此地。後來英軍希望從加拿大入侵,但是1814年美軍獲勝,打破了英軍征服紐約的美夢。

新任戰爭部長詹姆斯-門羅認為英軍會進攻新奧爾良,命令傑克遜將軍守城。此時,英國公眾開始反戰,領導人開始尋求後路。1815年1月8日,傑克遜在新奧爾良戰役中獲勝。

同年一個月之後,麥迪遜獲悉談判達成了根特條約,雙方停戰,互不讓步。此外,雙方同意就英美邊界爭議設立委員會。麥迪遜立刻將根特條約送往參議院,參議院於1815年2月16日批準。

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說,戰爭末期快速更替,包括火燒首都,新奧爾良戰役和根特條約,似乎顯示了美軍在新奧爾良的英勇迫使英國投降。麥迪遜總統聲望上升,美國人認為自己是世界強國了。1815年6月,拿破侖戰敗滑鐵盧,戰爭結束,備受騷擾的美國船隻得以解放。

戰後經濟和國內改進

戰後,在麥迪遜的第二任期,美國進入了好感的時代,反對黨聯邦黨已經分崩離析。麥迪遜選擇了詹姆斯-門羅為他的接班人,門羅在1816年選舉中輕易地擊敗了聯邦黨的總統候選人。

1811年,麥迪遜主持美國第一國家銀行關閉。然而,戰爭使他相信中央銀行是需要的,幫助政府借錢,控製通貨膨脹。1816年,他簽署法令,組建第二家國家銀行。1816年,戰後退休金也以半價發給軍屬孤兒寡婦,為期5年。

麥迪遜很認同許多項目“最好由國家權力執行”,包括聯邦支持修路和開河,然而,在離任之前,他最後還是否決了1817年福利法案,法案準許為修路,橋梁,河道提供更多的融資。

第二任期的麥迪遜總統(President Madison in Second Term)

印第安人政策

1809年3月4日就任後,麥迪遜在第一個就職演說中,稱聯邦政府的職責是將美洲印第安人歸化,類似於傑佛遜,麥迪遜對美洲印第安人采取家長製,鼓勵原住民放棄狩獵,成為農民。

隨著移民西進湧入印第安人的領土,麥迪遜命令美軍,保護原住民的土地不受移民侵犯,這讓安德魯-傑克遜將軍十分懊惱,傑克遜希望總統能對印第安人請求置之不理,因而拒絕執行指令。

在1811年以後,西北部地區的印第安人被趕出部落土地,由白人占據。到1815年,40萬歐裔美國人定居在俄亥俄州,印第安人土地權益最終被廢止。

晚年

1817年,65歲的麥迪遜卸任,回到弗吉尼亞橙郡的蒙彼利埃煙草種植園,離傑斐遜的蒙蒂塞洛不遠。和華盛頓,傑斐遜類似,麥迪遜卸任總統後比之前更窮了。由於煙草降價,繼子管理不當,他的種植園財務慢慢垮掉。

退休後,麥迪遜有時參與公共事務,當安德魯-傑克遜和其他總統的顧問。但就密蘇裏妥協而言,他置身於外。1824年總統選舉有四位主要候選人,麥迪遜與他們交情不錯,不過,他和傑斐遜一樣置身於外。

在傑克遜任期時, 麥迪遜幫助傑斐遜建立弗吉尼亞大學,但大學主要仍由傑斐遜牽頭。1826年,在傑斐遜去世後,麥迪遜被任命為大學的第二任校長,任職十年,直到1836年去世。

1829年,78歲的麥迪遜被選入弗吉尼亞製憲會議來修改州憲法。這是他最後一次以政治家的身份公開露麵。西部改革派希望將投票權給與所有白人男子,突破財產限製。麥迪遜努力撮合妥協但無果,麥迪遜感到很遺憾。

晚年,麥迪遜高度關注晚節。他經常修改自己的信件和其它文件,更改時間日期,增減文字句子。在70歲末,這種“修正”成為嗜好。例如,有一封信寫給傑斐遜,他不但把原先段落塗掉,而且偽造傑斐遜的筆跡。

曆史學家安德魯-麥考伊稱:“在最後6年中,他深陷個人財務泥潭,幾近被吞沒... 精神焦慮弄垮了身體。在1831-1832年間,他臥床不起,不然就沉默無語... 他焦慮患病,因別人無法理解自己而感到絕望。”

1836年6月28日上午,麥迪遜在蒙彼利埃長眠。他被葬於蒙彼利埃家庭墓地。他是國父群中最後離開的重要人物。遺囑中,他把大筆錢留給美國殖民協會,弗吉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給妻子多莉3萬美元。麥迪遜實際留給多莉的錢不多,多莉在財務上麻煩不少,直至1849年去世。

麥迪遜在蒙彼利埃的墓地(Madison Grave in Montpelier)

政治與宗教觀

政治主張

詹姆斯-麥迪遜是美國“國父群”中的一位,他主張建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並且全盤修改邦聯條款,是一位聯邦主義者。他對民主的見解被後世喻為“麥迪遜民主”。

避免所有權力集中在同一些人手中,無論是一人,少數人抑或多數人,以及無論是以世襲,自封還是選舉。主要的方式是權力分立兩院製和聯邦體製等。

宗教

麥迪遜年輕時雖然接受長老宗牧師教育,但卻喜歡閱讀英國自然神論。成年時,他很少關注宗教事務。

奴隸製

麥迪遜在的種植園使用奴隸做勞工,他認為這是南方經濟的必要成分,但是奴隸人口不斷擴大,他擔心這樣的基礎會造成社會不穩定。

在18世紀80年代晚期,他想到在非洲建立殖民地。在19世紀30年代,麥迪遜擔任美國殖民協會一任主席,協會為原奴隸在利比裏亞建立一個安置地。

遺產

曆史學家加裏-威爾士寫道:“麥迪遜並非因始終如一,或擔任總統而贏得我們的尊敬。他有別的美德。... 作為憲法作者和衛士,他無可披靡。 ... 作為總統,麥迪遜最佳業績是捍衛憲法。... 無人能為國家麵麵俱到,華盛頓也不行。麥迪遜比許多人做得多,做得好,這就足矣”。

美國的一些地方以麥迪遜命名,包括威斯康星州的首府麥迪遜,阿拉巴馬州的麥迪遜郡。還有一些地方有麥迪遜廣場麥迪遜大學和海軍麥迪遜號潛艇等。

詹姆斯-麥迪遜紀念堂成為國會圖書館的一棟建築。1986年,國會為紀念憲法兩百周年而建立了詹姆斯-麥迪遜紀念基金會。

麥迪遜家人在蒙彼利埃(Montpelier)的種植園也成了曆史名勝,我於2012年9月5日曾經造訪過蒙彼利埃,在導遊的帶領下,參觀了莊園的裏裏外外,並與他們夫婦的雕像合影留念,我一個中等身材的人,與麥迪遜總統坐在一起,竟然成了一個“彪形大漢”。

蒙皮利埃莊園(Montpelier)

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多莉-麥迪遜(Dolly Madison)

我與麥迪遜夫婦(Together with Madison & His Wi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