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常識和直覺識別騙局,用冷眼抵製“正能量”。這就是社會覺醒的開始。
今天和朋友們聊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根據報道,吳京的電影《再見,壞蛋》上映3天,票房僅24萬,排片和票房占比均小於0.1%。貓眼平台甚至沒有給它開出預測總票房。盡管這部電影都已經沒什麽場次了,但上座率還是隻有1%。按照常理猜測,即便這1%也不一定都是吳京的真愛粉。吳京給自己投資、導演並親自出演的影片定義為“充滿暖暖的正能量”。我看到有評論將電影的撲街歸咎於排片率太低,影院過於勢力等等。但是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如今這種“充滿暖暖的正能量”的電影,早已經失去了吸引力。人們依然還會為正能量鼓掌表示支持,但越來越不願意為正能量買單。
說到吳京,應該算是“恰愛國飯”圈子裏的老牌子領軍人物。曾幾何時,《戰狼2》橫掃56億票房,登頂中國影史。《流浪地球》讓國產科幻第一次站上國際舞台。時隔數年,觀眾還是那批觀眾,影片依然正能量滿滿。但這一次卻沒人像以往那樣買賬。是吳京不夠努力?還是宣傳不夠響亮?事實上是恰愛國飯這條賽道太擁擠。當觀眾對他高舉的“正能量”大旗報以冷眼的時候,分明在宣告“舊敘事”已經失效。這不是單個項目的失敗,而是時代發出的信號: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覺醒。
在過去的幾年裏,“正能量”一直是主要的敘事基調。一句“不夠正能量”就可以為一篇文章、一部作品或者一個人貼上標簽打入另冊。在文化創作必須“正能量”的精神指引下,愛國主義就成為最容易複製的成功公式。就連短視頻平台上那些動輒幾十萬粉絲的“愛國博主”都可以靠幾句激昂的口號收割流量。在這樣的浪潮下,小到一部電影,一個自媒體人的人設,大到你可以想象的任何東西。隻要與愛國主義捆綁銷售就不容置疑,就自帶神聖光環。凡是提出批評的,輕則屬於不夠“正能量”,重則變成漢奸被打倒批臭。誰能玩轉愛國主義的表演,誰就能恰到一口好飯。愛國主義也從信念和真情實感變成了商品和營銷噱頭。正能量更是變成了萬用“鎮痛劑”。於是,隨處可見“補褲襠年入百萬”這樣的正能量新聞。大大小小的“戰狼”在屏幕上點燃情緒。
但恰如我們所見,當愛國主義成為表演,愛國成為收割流量的工具的時候,這條賽道就會卷到飛起。當“正能量”作為鎮痛劑,再也無法掩飾生活中的痛苦的時候,公眾就會出現“正能量”疲勞。隨著人們越來越抗拒,甚至產生生理性的排斥。“正能量”的反噬也就來了。
人們已經普遍感受到,“正能量”並不能解決眼前的困境。熱血大片,扛不起生活的重擔。故事中的“逆襲”越成功,越能映射出現實的殘酷。別人“豐收”後的喜悅,代替不了自己的愁苦。電影裏的民族英雄,拯救不了現實中的挨打青年。“正能量”的療效早就不那麽好使了。這時候如果一個人足夠聰明,應該反思為什麽會這樣。然後從根本上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愚蠢的人的方法則是,加大“藥量”。於是,“正能量”的故事越編越離譜。手撕鬼子早已經讓人提不起興趣。曾經風光一度的“西方偽史論”又把西方的科學成就說成是出自於《永樂大典》。在這套把戲遭到主流媒體批判,被公眾拋棄後,“正能量患者”很快又轉戰到了新的賽道: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繼續行騙收割。靠著賣假功法、假國學,撈得盆滿缽滿。更有甚者,編造“外國運動員來中國跪地學禮”的故事博眼球。其背後不外乎是套殼的愛國主義表演和“正能量”營銷。
但人們對“正能量”的耐受並不是無限的,吃多了一樣會吐。最近有一位號稱是葉問第三代“傳染人”的老蝠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自稱在加拿大打了15場黑拳全勝;還說自己代表了愛國,誰反對他就是漢奸雲雲。不外乎是同樣的配方,一樣的味道。按理說,這位傳統武術的“傳染人”講述的故事足夠熱血,過去足以引發追捧。但這一次輿論的反應卻是調侃、質疑、冷笑。除了少數睜眼瞎以外,大部分人沒有再為這種拙劣表演鼓掌。因為幾個愛國口號就燃血,因為一個身份符號就可以順利變現的時代正漸漸遠去。觀眾在學會用常識和直覺識別騙局,用冷眼抵製“正能量”。這標誌著社會覺醒的開始。
相比起《戰狼》,吳京更讓人難忘的是他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對記者說過的一段話:“我跳過樓你跳過嗎?我讓坦克軋過,你軋過嗎?我差點死過,你死過嗎?我野外生存把人幹了,你幹過嗎?中國的蚯蚓我吃遍了,你吃過嗎?我能開飛機,你會嗎?我能坦克漂移你會嗎?……”這番話隨後也成為網絡熱梗,招致群嘲和模仿。公眾的覺醒,始於已經厭倦了“正能量”人設和愛國營銷的套路。隨著吳京在采訪中的那一句“不愛看別看”,《再見,壞蛋》的慘敗讓他終於如願以償。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覺醒並不是轟轟烈烈,而是以一種緩慢的、隱蔽的方式逐漸積累。當覺醒的力量還很弱小的時候,冷眼就是一種反抗!這種反抗是一種默默的繞行和冷靜的旁觀。在被迫“正能量”的環境中,沉默有時候比批評更有力量。十年前,我們習慣在影院為熱血鼓掌。五年前,我們還熱衷在朋友圈轉發正能量雞湯。而今天,越來越多人選擇“冷眼”——既不支持,也不反對,隻是看穿。麵對“正能量”的加量不加價,人們從輕易共情,走向理性懷疑;從被動感動,走向自主選擇。相較於過往,人們更需要的是現實的答案,而不是虛構的英雄。所有套路都有生命周期。越是被濫用,越容易迅速失效。吳京電影的慘敗是時代的一個剪影,折射出觀眾對“正能量”題材的厭倦。其實並不僅僅是吳京。近期的很多傳統套路“正能量”影片,無一例外的被觀眾拋棄。麵對這種兜售的“熱血敘事”,冷冷一笑就是最好的回答。
給今天的文章做個總結。吳京輸就輸在沒能在“正能量”的賽道上與時俱進。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更要懂得識別換過馬甲的“正能量”。遠離民族主義敘事,走出“被動感動”的幻象,走向“自主選擇”的真實,才是一個社會真正成熟的開始。
作者: 求是大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