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又破防?貿易戰背景下,我們正麵臨一個嚴峻問題!

(2025-05-08 05:16:55) 下一個

為我們帶來製造業興旺發達,讓財富的積累不斷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國際市場的開放和別人對我們的接納。誰會喜歡那種主動破壞規則的人呢?

今天聊的這個話題源自於最近刷到的一些視頻。視頻大部分是發布在海外版抖音(TikTok)上,然後再被搬運到國內。視頻的大概意思也很趨同,都是些諸如“一覺醒來,那些奢侈品塌房了”“關稅戰升級,美國人破防了,奢侈品的天塌了”等等。視頻中無一不是用亢奮的聲調高喊:“你敢想嗎?在國外售價高達2萬美元的奢侈品包包,中國代工廠拿貨的價格竟不到原價的二十分之一;美國專櫃高達100美元的Lululemon瑜伽褲,“麵料和工藝基本完全相同”的產品在中國工廠僅5-6美元”如此等等。當然,這裏麵絕對少不了各國“土著”大驚小怪的表演。因為視頻實在令人作嘔,我就不放在這裏了。類似內容搜一下“奢侈品破防”可以看到很多。然後平台就會不斷給你推送類似內容,讓你用最短的時間從好奇到吃吐。

當很多人喜看美國人破防、全球著名奢侈品牌的笑話的時候,卻往往忽略掉一個現實:這麽做對誰有益?我可以承認一部分生產企業會因此擴大銷售。但是然後呢?如果這家企業真的是奢侈品的代工企業。那麽以後還會有哪家奢侈品牌找他們代工呢?更為關鍵的一點是,他們這種宣傳方式除了突出了中國生產的東西便宜以外,還有什麽其他作用嗎?

估計很多朋友聽到我這麽說都會指責我的屁股坐歪了。公開那些國際資本家的利潤,把產品價格打回原型,消費者可以享受到更多實惠,這難道不是好事嗎?難道老百姓就應該當冤大頭,讓資本家以十倍二十倍的利潤收割?那麽我希望您看完下麵講的再罵不遲。

首先必須承認,奢侈品的材料和生產成本並不高。價格中的一大部分來自於品牌提供的情緒價值。但是奢侈品之所以昂貴,背後有一套獨特且複雜的價值與價格體係。在這裏,我必須先給朋友們上一段硬核科普:基本的使用價值並非奢侈品定價的主要依據,品牌曆史和文化沉澱才會賦予奢侈品強大的象征意義。例如,法國著名奢侈品牌路易威登創始於1854年。正值中國的鹹豐年間。太平天國的腥風血雨席卷整個中華。如果說到一些陳年舊事,廣東話會說“鹹豐年嘅事啦”。這句話一方麵表達年代久遠,同時也是表達往事不堪回首。愛馬仕則創立的更早,始於1837年。一個品牌能延續一兩百年,傳承幾代人成為享譽世界的奢侈品。付出的努力和累積出的無形資產遠非那些基本材料成本可以相提並論。所以,很多人在選擇奢侈品的時候,其實消費的是品牌背後的社會地位、身份象征、生活品位以及社交圈子。當然,中國人消費奢侈品還有另外一套邏輯。以後有機會再深入聊聊。

即便是不考慮品牌文化帶來的情緒價值,奢侈品牌的產品價格中還包括有其他重要成本。例如高超的製作工藝與獨特的和創意。這讓有些產品甚至帶有藝術收藏的屬性。這種審美價值進一步提升了商品的價值。並且,奢侈品通常選擇在頂級商業地段斥巨資租賃裝修高檔門店,培養和招聘專業的銷售人員,建立售後服務係統。還要在營銷宣傳、品牌公關、代言人費用、時尚秀場等方麵投入巨額資金。這些最終都會轉嫁到商品定價中。這個話題如果展開講可以是一門專業課。本文在此隻是簡單做個科普。總而言之,奢侈品的特殊價格邏輯恰恰反映出現代消費社會的複雜性。而最近網絡上熱傳的“中國代工的奢侈品價格隻是售價的二十分之一”之類的內容,其實是把複雜問題表麵化、簡單化。看起來是在宣傳中國製造的優勢,實際上在挑動人們對“資本家壓榨中國工人血汗”的仇恨情緒。說白了還是一種換了馬甲的“愛國營銷”。

可以換個思路想一想。如果一瓶酒的成本是155.96元,但是廠商指導價1499元,市場零售價在2500元,這又應該怎麽算呢?沒錯,我說的就是茅台酒。這組數據也不是我瞎編的,而是來自於中國經濟網的專欄文章“一瓶飛天茅台酒的成本”。為什麽沒有人說這是“資本收割”,反而津津樂道為“國貨之光”呢?

我還真的有朋友就是生產仿製奢侈品的,也就是俗稱的A貨。當然,他們也會生產一些自己的品牌產品。這位朋友告訴我,仿製品大部分都會故意留一些細節上的“漏洞”。隻要不是做得太過分,奢侈品牌一般都會默許A貨的存在。我的另一位在廣東生產家具的朋友說,他身邊的大部分企業都會仿製意大利的奢侈品家具。但是一般會有10%的不同。事實上,奢侈品和仿製品已經形成一種生態關係。奢侈品為仿製品提供產品方向、指明市場。而仿製品不僅可以幫助擴大奢侈品牌的知名度,而且還會為奢侈品牌培養新的消費人群。想想看,當一個用假名牌包的人有錢了會做什麽呢?毫無疑問,他或者她一定會去買一個真的奢侈品包。

在加入WTO之後,中國憑借低廉的成本迅速贏得了世界工廠的席位。奢侈品牌交由中國代工,雖然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成本獲取利潤。但也在事實上擴大了外商投資,輸入技術和產品理念,同時帶動了上下遊生產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可以說,奢侈品牌交由中國代工後帶動的是一個產業鏈。讓生產製造到廣告、銷售到商業地產等一係列相關行業獲得發展。而仿冒品雖然看似“節省”了大部分成本,但同時除了廠家賺錢,並沒有推動上下遊產業鏈的繁榮。話說都什麽年頭了,還有人認為奢侈品的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價差大是資本家的剝削。這份認知沒有跳出“剩餘價值”的知識陷阱!但如果僅僅是自己蠢也就罷了。一些人還要以蠢為榮,到處散布。那些視頻博主能夠博取的驚呼隻會來自於美國那些買不起奢侈品的低收入人群。同時取悅他們那些一看就不太聰明的粉絲。

試問,一邊是董小姐的“絕不用一個海歸派”,一邊是自媒體揭底奢侈品成本讓美國人破防。到底會讓我們與世界相向而行還是漸行漸遠?

想想看,那些國際大牌奢侈品會因為成本“泄密”就遭到滅頂之災,甚至不得不跳樓吐血打折促銷嗎?會讓富豪們轉而尋購廉價的代工產品嗎?這些代工產品能取代原品牌占領市場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凡事做過外貿加工的企業無不認可歐美國家的客戶開價高、付款有保障。而中東、俄羅斯、印度這種地方,不給全款最好別發貨。至於非洲的客戶,嗯,還是不提了。如今這波神操作除了讓少數企業賺了一筆快錢以外,最大的“貢獻”就是留下一個中國企業專門仿製抄襲世界知名品牌的口碑。美國人有沒有破防了我不知道,但中國有不少企業的生意一定會在這波輿論炒作中受到影響。還會倒逼企業們加入新一輪的價格內卷。

現代社會的經濟繁榮來自於共識下的自由市場經濟。所謂的共識就是一種交易規則。

這套規則可以保護企業的公平參與競爭權利和利潤空間。企業的持久經營需要利潤作為支撐。沒有利潤,就沒有研發的投入;沒有利潤,就沒有增加投資的興趣;沒有利潤,就無法提供更多的勞動保障;沒有利潤,就沒有資金投入打造品牌……一味的拚價格隻會進入惡性循環。我一直說,便宜是優勢,但不會是唯一的優勢。所謂低廉的成本不僅是材料成本低廉,還包括低廉的人工成本和低廉的智力成本。但這些隻有放在國際市場上實現交易才能換回硬通貨。

試想一下,潮鮮的人工成本比我們更低,承受痛苦的能力比我們更強,但潮鮮為什麽沒能在全球化中獲益?真相隻有一個,潮鮮的廉價優勢並沒有轉換成硬通貨,買不到老百姓需要的東西。換位思考,在加入WTO之前,我們難道沒有成本優勢嗎?所以說,為我們帶來製造業興旺發達,讓財富的積累不斷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國際市場的開放和別人對我們的接納。那麽問題來了,“卷”向全世界,就一定有好處嗎?誰會喜歡那種主動破壞規則的人呢?在當前的背景下主動打破規則,大肆宣揚炒作“美國人破防了,奢侈品的天塌了”。除了給一部分人帶來精神滿足以外,隻能進一步讓中國製造背負惡名!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想,一定有人會問“東西便宜了難道不是好事嗎?”事實上,代工或者仿製品以低價格衝擊市場隻不過是當前環境下企業生存壓力巨大、行業嚴重內卷陷入惡性價格競爭的一種表現。當殘酷的價格內卷導致商品的市場售價開始脫離正常價格區間的時候,當價格成為唯一或者是最重要的購買決策因素的時候,勢必會倒逼企業把大部分重心放在如何競相壓低成本上。最終,不僅是產品質量每況日下,企業賺不到錢發展乏力,企業的上下遊包括產業工人也隻能勉強維持,更談不上有錢增加消費。當利潤和消費呈現雙螺旋下降,拉動消費進一步降級以後,會帶來什麽後果呢?會導致假冒偽劣泛濫、騙子橫行、共識和規則遭到破壞,社會信用體係麵臨解構的風險。這些真的值得如今的我們認真思考,畢竟人不能隻活在統計數據裏。

 

 

作者: 如是大牛哥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