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眨眼,還剩兩個月就2025年了。
想問問大家:今年,你所在的行業賺到錢了嗎?你的客戶多了還是少了?你身邊親友,被降薪或裁員了嗎?你們家的房子是漲了還是跌了?家庭收入增加還是減少了?
是不是答案不太樂觀?
一個普通家庭,能賺到錢的方式,無非也就是工作、做點生意、房子、投資理財這些吧。
而我觀察到的情況是:房子,我收到好幾個房產中介的信息,都是推薦新房源的,還都是“急售”“特價”“可議價”“首次出租”……這在過去是不可思議的。
投資理財呢?存款利率一直在降,股市和基金也還是在虧損中。
就業或創業呢,我最近在看一些美食紀錄片,片子介紹到一些開了十幾年的老店時,彈幕上飄過來一句:可惜,這個店扛過了yi情,現在卻不在了。
種種情況都在表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一去不複返,我們將迎來緩慢的經濟發展階段。
著名經濟學家徐林在《如何走出經濟增長減速的困境》一文中分析到:
未來十年潛在經濟增速會在4%—5%之間。
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更是講得克製又直白:
“我不太願意用通縮、衰退這樣的詞……可能得用一個比較模糊的詞,我把它叫做“經濟收縮期”。我覺得在今後的若幹年當中,會麵臨著一個時間可能不短的經濟收縮期。”
這些高高在上的數字和專業術語的背後,關乎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
未來,我們還能過得好嗎?怎麽才能過得好?
二,
如果真如經濟學家所說,未來若幹年我們都會處於一個經濟收縮期,會發生什麽?
這事我們可以看看鄰國日本,因為他們就剛剛經曆過一個經濟收縮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日本“失去的三十年”。
九十年代開始經濟衰退後,日本房價以每年10%的速度下跌,跌了15年;
收入下降,資產縮水,有400多萬中產因此變為低收入群體。
自殺率幾乎逐年攀升,每年有2-3萬人自殺,在2003年達到峰值。
很多人不明白,失業而已、投資虧了而已,何至於輕生?這是因為他們之中絕大部分人都有一個共同點:背了債務。
比如借錢炒股、貸款買房。資產價格一跌,就資不抵債了。
這時已經不能說是“一無所有”了,連一無所有都比不上,而是負債累累、債台高築。
拚命工作10年20年甚至一輩子,都不一定能還清債務。
還有一家老小嗷嗷待哺。於是種種壓力和絕望之下,很多人選擇用這種方式極端的方式“還清”債務——人死債滅。
這兩年很多人寧願放棄房子、做失信人,也要斷供房貸,也是一個道理。本質上都是家庭財務收支失衡,崩潰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房價、股市、失業、老齡化……他們曾經經曆的一切,都和現在的我們高度相似。
三,
不過,經濟收縮期,真的這麽恐怖嗎?這兩年很多人拿我們和日本對比,爭論我們是否會走上日本這條老路。我其實對此還挺樂觀的。
一方麵,即使在經濟收縮期,也並非所有人都過得不好。
日本經濟低迷的那30年裏,他們的足球成為世界級強隊,湧現了14位物理、生物、化學、醫學諾貝爾獎科學家,動漫電遊為底子的日本宅文化風靡全球;
即使是在普通百姓家庭中,也有一群被稱為“渡邊太太”的家庭主婦,通過積極規劃和準備,每月為家庭增加上萬收入,讓家庭反而越來越好的。
所以準確來說,是日本社會在分化,有人成為了“平成廢物”,但也有人通過積極規劃和默默努力,逆流而上。
我樂觀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有經驗可以學習。
正因為日本經曆過經濟收縮期,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以史為鑒、以他人為鑒,從中汲取經驗。華裔經濟學家辜朝明曾經寫過一本《複盤》,把他對日本過去30多年經濟全貌,持續觀察分析和驗證的成果分享給大家。
重點是在《複盤》的尾章,辜朝明對我國經濟也做了總結和預估,他判斷,我國的狀況和90年代的日本很相似,走向也可能類似。
這個7年前的判斷,如今正在被驗證。種種都在說明,我們可以像照鏡子一樣,通過觀察別人,來幫助自身成長。說實話,在我了解到上麵這些信息之前,我也是有些焦慮的。
直到我的朋友孫明展給我安利了《複盤》,我才清晰知道了未來十幾年我們會發生什麽、應該怎麽應對,才擺脫了焦慮。
作者: 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