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將“世風日下”掛在嘴邊的人越來越多了。說這話的人當然都有點年紀,所以才會用過來人的口吻進行比較。尤其是智能手機普及後,上網門檻大大降低,各種迎合新網民群體的東西也多了,虛假養生、偽國學都是這樣的副產品,感慨“世風日下”的也多了。
我並不認同“世風日下”,反而覺得說這話的人普遍精神分裂——先聲明一點,我不是覺得現在有多好,但以前或許更糟。
比如每次見到有老人說“現在的年輕人都自私”,我都很想反問一句:“您小時候有沒有教過你家孩子明哲保身,別多管閑事啊?有沒有告訴他公交車上遇到小偷別聲張免得遭報複啊?有沒有告誡他不管社會有什麽問題都要學著適應、別亂說話啊?如果有,你憑什麽要求人家不自私啊?不是你們教出來的嗎?”
上世紀80年代,我還在讀小學,喜歡看報紙。印象中見過不少英雄勇救落水者,結果力竭犧牲,岸上幾百上千看客無動於衷的新聞。媒體紛紛呼籲要打破政治運動時期造成的冷漠與隔閡,呼喚文明。我實在沒想到,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年那群看客開始跳出來說別人自私了。
不少人有一種分裂式的幻想:將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決然分開。當然,這也是無奈選擇,畢竟很多時候為了家庭責任,在外麵就得謹言慎行別惹事。一個在外麵謹小慎微、唯唯諾諾甚至同流合汙的男性,在家是一個無微不至的好丈夫、好爸爸,在這個社會倒也不少見,但它終究太分裂,總有會崩的那一天。
又比如每次見到有老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把傳統美德都扔了,動不動不結婚不生孩子覺得自己很瀟灑,連血脈親情都不要了”,我也很想反問一句:“您年輕時有沒有破四舊啊?有沒有砸文廟砸自家祠堂啊?有沒有讚美那些把自己爹媽打倒的人是大義滅親啊?如果有,你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怎麽教給孩子呢?”
每次見到有老人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懂尊重”,我又很想反問一句:“您年輕時有沒有批鬥過自己的老師啊?後來老師平反了,你是好好跟人家道歉,還是動不動就懷念激情燃燒為所欲為的歲月啊?”
每次聽到有老人說“現在的年輕人都隻會向錢看”,我更是很想反問一句:“您年輕的時候倒是沒有錢了,但匱乏感不正是你們一切向錢看的根源嗎?”類似的場麵還有離婚,有些人動不動就說“現在的人離婚為了財產打得不可開交”,但我覺得,在同樣的年紀根本沒有什麽財產的人,即使沒有打得不可開交,也不能證明自己多麽高尚。更何況,我也聽過不少八十年代的離婚,場麵比現在還難看。這就好比一個赤貧的人,天天標榜自己抵禦住了金錢的誘惑,問題是你連錢都沒見過,怎麽證明自己的呢?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精神分裂、自相矛盾隨處可見。舉個我這代人耳熟能詳的例子:從小就在各種場合聽到“獨生子女自私”這句話,許多人都會說“有兄弟姐妹就不會這樣了”,好吧,我暫且認為你們說的是對的,可是換個場合,他們又說“你看,這孩子吃東西不緊不慢的,要是多個兄弟姐妹跟他搶,他就知道了”,不是多了兄弟姐妹就不自私了嗎?怎麽還搶開了呢?
“有兄弟姐妹就不會自私”這句話,稍有生活經驗的人都不會相信,兄友弟恭當然存在,但誰又沒見過為了一點點破事兒、一點點財產,或是照顧老年父母等事情而導致兄弟姐妹反目的例子啊?自私與否,跟是否獨生沒有一毛錢關係,僅僅跟社會和家庭教育有關。物質越貧瘠的社會,人就越自私,個體匱乏感越強,人也越自私,因為不自私不爭不搶,他們就活不下去。從這一點來說,所謂“蜜罐裏長大的孩子”可能真的是相對最不自私的人,因為他們恰恰沒有這樣的匱乏感,也因此少了一些攻擊性。
前兩年有個詞很流行,叫做“清澈又愚蠢”,形容的就是這種“沒有社會經驗、容易上當”的年輕人。
當時有個說法,人們僅需簡單三步就能輕易分辨出尚未被社會毒打的大學生——
首先,要拿出買菜挑新鮮魚的架勢來觀察年輕人眼眸的清澈程度。如果眼神清澈中還帶著一絲愚蠢,方可進入第二個鑒別環節。
其次,手抓一堆糖果並隨機分派給年輕人。如果對方毫無疑問地一把接過、馬上吃掉,且不忘說一句“你人還怪好嘞”,便可放心進入第三環節。
最後,觀察其在乘坐公共交通時的行為舉止。如果對方在打遊戲、聽音樂、看視頻時沒有選擇公放,遵守先下後上、禮讓行人的乘車告示,那麽恭喜你,你成功找到了不折不扣的清純大學生。
簡單點說,在這個社會上,越文明,就顯得越稚嫩。這讓我想起一個說法:在某些地方,一個人不能太溫文有禮,因為這會讓你顯得好欺負。
在中國家庭教育中,“凡事留個心眼”可以說是從小說到大,“信任”二字往往被視為幼稚。“單純”早已經變成貶義詞,就像“老實”淪為“蠢”“不靈活”“不會來事兒”的同義詞一樣。
在網上搜索“孩子單純(老實)”,熱門條目都是“孩子太老實了怎麽改”、“孩子單純就會被欺負”、“孩子不能太單純”、“我家孩子單純,我要擔心死了”……
社會當然存在惡的一麵,每個國家每個地方都不會例外,哪怕是世界上治安最好的國家和城市,也不能避免暗麵。提高孩子防範意識,教他們分辨好壞,都是必要的。但不管怎麽樣,如果一個社會得出“單純不好”的結論,那肯定是社會出了大問題。
而且,即使一個人真的單純到了“傻”的地步,也隻能說明一點:他從未受過社會的毒打。
很多人嘲笑單純的人時,最喜歡說“他這是沒被社會毒打過”,可是,這難道不是好事嗎?你生下來就是為了挨打的嗎?
一個人如果能以“傻白甜”的方式安安穩穩過完一輩子,說明他身處的社會能夠包容他的單純,能夠給他提供足夠安全的空間,這難道不值得羨慕嗎?
這個社會有很多非常可笑和荒誕的邏輯,就像很多老人都會說以前社會風氣多麽好,以前的人多麽單純,但與此同時,他們對一切都沒有信任,時刻抱有警惕之心。當然,他們會歸咎於“社會變壞了,現在比以前差遠了。”
我從不相信“窮卻單純”。因為道理很簡單,當資源極度匱乏時,每個人能夠獲取的生存資源非常有限時,每個人都會想盡一切辦法爭贏別人,因為爭不到可能就會餓死。在這種狀態下,誰會單純呢?誰敢單純呢?
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麽許多老年人在超市裏搶個雞蛋都會打架,為什麽吃了酒店自助早餐還要在兜裏順點東西走,那是因為深入骨髓的匱乏記憶。你能相信他們是單純的嗎?
每當有人懷念過去,我都很想提醒一下對方:你懷念的那個時代,當時你是什麽年紀呢?這一點很重要,比如有人說自己小時候社會風氣很好,我姑且當你說的是真的,但那時你還是個孩子,對社會風氣沒有任何主導作用,你的父輩才是讓社會風氣保持在一定水平的人。
同樣,當你批評一個時代時,又要想一想:誰才是這個時代的社會主體力量?
很多年前,我見過一個精神分裂者在同一段文字中批判上世紀90年代假貨橫行、物欲橫流,然後來一句“年輕人真的差”。但是,寫這話的人在90年代正值壯年,他口中的“年輕人”在90年代還未出生。
這樣的思維混亂,到今天仍隨處可見。無數人吹著空調或是坐在抽水馬桶上,用著智能手機懷念過去的匱乏,然後將一切看不順眼的事情歸咎於他們口中的年輕人。年輕人固然問題多多,但如果他們的上一代人,能夠在自己年輕的時候少一點妥協,少把“適應社會”掛在嘴邊,多一點質疑,多一點理想,教育自己的子女時,多遵循人類文明而非社會陋俗,一切會不會好一點?
有同齡人曾說過:“我們這代人到了四五十歲時,如果社會不如期望,我們自己是有責任的”。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作者:葉克飛
“到底是世風日下,還是你們本來就壞?”
“一個在外麵謹小慎微、唯唯諾諾甚至同流合汙的男性,在家是一個無微不至的好丈夫、好爸爸,在這個社會倒也不少見,但它終究太分裂,總有會崩的那一天”
“在這個社會上,越文明,就顯得越稚嫩 ... 在某些地方,一個人不能太溫文有禮,因為這會讓你顯得好欺負”
“在中國家庭教育中,“凡事留個心眼”可以說是從小說到大,“信任”二字往往被視為幼稚。“單純”早已經變成貶義詞”
“這個社會有很多非常可笑和荒誕的邏輯,就像很多老人都會說以前社會風氣多麽好,以前的人多麽單純,但與此同時,他們對一切都沒有信任,時刻抱有警惕之心”
“一個人如果能以“傻白甜”的方式安安穩穩過完一輩子,說明他身處的社會能夠包容他的單純,能夠給他提供足夠安全的空間,這難道不值得羨慕嗎?”
“我從不相信“窮卻單純”... 當資源極度匱乏時...爭不到可能就會餓死。在這種狀態下,誰會單純呢?誰敢單純呢?”
“思維混亂,到今天仍隨處可見。無數人吹著空調或是坐在抽水馬桶上,用著智能手機懷念過去的匱乏”
“年輕人固然問題多多,但如果他們的上一代人,能夠在自己年輕的時候少一點妥協,少把“適應社會”掛在嘴邊,多一點質疑,多一點理想,教育自己的子女時,多遵循人類文明而非社會陋俗,一切會不會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