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4年6月29日)18點12分,網易號官方平台發布了一則公告:《關於處理煽動中日對立、跳動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相關違規內容的公告》。全文截圖如下:
網易平台在公告中宣布,將展開專項巡查,對相關事件中有過度解讀、發布宣揚群體仇恨、挑動民族情緒的極端言論的現象的用戶進行處置。我對其中一條:對宣揚群體仇恨的用戶進行處置點讚。
注意:我隻對這一條點讚。
從我的態度而言,我基本上反對一切言論審查,權力者無論多麽冠冕堂皇的言論審查都不具有正當性。
就以網易平台的這篇公告為例,對“相關事件中有過度解讀,或挑動民族情緒的極端言論的現象的用戶進行處置”,我是反對的。
“過度解讀”是一個可以被權力者肆意擴大的橡皮泥,平台作為掌握言論審查權柄的權力者,僅憑這條“過度解讀”就足以令其為所欲為。
為什麽?因為“過度解讀”是一條極為含糊的說辭,執行的標準、尺度、分寸全憑權力者拿捏。開明的權力者會傾向有節製的標準;顢頇的權力者則可以采用苛刻的標準。隻要是令權力者不悅,或令其感到不利的,都可以歸為“過度解讀”而予以處置。
“挑動民族情緒”也是一樣,執行的標準、尺度、分寸都是語焉不詳的,全憑權力者拿捏。“極端言論”也是一樣。
在我看來,極端的言論會被中和的言論自然平衡掉;挑動情緒的言論會被理性的言論對衝掉;錯誤的言論也會被正確的言論糾偏。自然的言論生態中,閱讀者才能對言論以及批評脫敏;表達者能自由表達,而閱讀者才能自由閱讀。
那麽,為什麽要對“宣揚仇恨”進行言論審查網開一麵,不僅不反對,還要點讚?這不雙標嗎?
從心理學角度,偏見的本質是情緒性的,不同的偏見往往伴隨著不同的情緒體驗和反應。例如,對北美社會中偏見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揭示,針對不同群體的偏見是基於不同情緒的。對男同性戀的偏見情緒是厭惡、對美洲印第安人的偏見情緒是憐憫、對非裔美國人的偏見情緒是害怕、對亞裔美國人的偏見情緒是嫉妒,等等。
仇恨是一類特殊的偏見情緒。所有的仇恨的共同點在於將“我們與他們”嚴重地割裂開來,認為“他們”不僅僅與我們不同,而且是卑劣的或有道德缺陷的,以致他們不值得受到同“我們”一樣的對待。
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用一個三角形描述了仇恨(沒錯,就是用三角形描述愛情的斯騰伯格,而且愛情的三個維度與仇恨是一樣的),在三個維度上,仇恨使“我們”遠離、排斥、厭惡“他們”,表現為一種冷漠;仇恨使“我們”對“他們”充滿憤怒、厭惡或恐懼,表現為一種強烈的情緒喚醒;同時,仇恨還會使“我們”一旦意識到對“他們”的憎惡、鄙視後,往往會努力影響他人來分享仇恨。在這三個維度基礎上,仇恨往往伴隨著消滅“他們”的願望。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現時代,仇恨言論是唯一被聯合國列入全球打擊應對的言論,與打擊歧視、種族主義和不平等一起被視為聯合國的核心原則。
由於打擊仇恨、歧視、種族主義和不平等是聯合國的核心原則之一,聯合國正在努力應對仇恨言論。這一使命體現在《聯合國憲章》、國際人權框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全球努力中。
聯合國區分了打擊仇恨言論與尊重言論自由的區別。在《拉巴特行動計劃》中就言論自由和刑法所禁止的“煽動”(歧視、敵對和暴力)之間的區別向各國提供了關鍵指導。其中,《巴拉特行動計劃》是2012年中國作為理事國之一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的一項行動計劃,全稱為《關於禁止構成煽動歧視、敵意或暴力的鼓吹民族、種族或宗教仇恨言論的拉巴特行動計劃》。這項文件目前尚未有官方的中文版公布。
聯合國進一步地闡明了為什麽要全球攜手打擊應對仇恨言論。
仇恨言論是對寬容、包容、多樣性等價值觀的否定,也是對人權規範和原則本質的否定。它可能使目標人群遭受歧視、虐待和暴力,還可能使其受到社會和經濟排斥。如果不加製止,仇恨言論甚至會損害社會、和平和發展,因為它為衝突、緊張局勢和暴行罪等侵犯人權行為奠定了基礎。
因此,應對和打擊仇恨言論是必要的。這需要采取全麵的方法動員整個社會。所有個人和組織——包括政府、私營部門、媒體、互聯網公司、宗教領袖、教育工作者、青年和民間社會——都有道德義務堅決反對仇恨言論,並在打擊這一禍害方麵發揮關鍵作用。
關於聯合國對仇恨言論的打擊應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搜索了解。這裏就不展開贅述。
我隻談一點,為什麽要對網易處置“宣揚仇恨”的用戶點讚。
仇恨是一種人類叢林社會中發展起來的自然本能,隻要個體的自尊或者感情受到貶低或挫敗,就能自然地表現出仇恨來。同時,通過意識形態的灌輸或者社會文化的熏染,個體可以習得定向仇恨的內容。
注意,前者是自然的仇恨情緒,是從個體的經驗中被喚起;後者是習得的定向仇恨,是抽象的觀念,與個體經驗往往無關。可以這麽來理解,個體因為遭受挫敗或貶抑而喚起的仇恨,態度強度往往很高;因為被意識形態灌輸或社會文化熏染形成的定向仇恨,因為缺乏個體經驗為基礎,態度強度往往沒那麽高。
這就造成,一旦仇恨被縱容、被培養,它被喚起後更可能指向現實而不是抽象的對象。例如,一個被縱容、培養仇恨的個體,如果他覺得他的挫敗來自權力者,那麽仇恨就會燃向官員(仇官);如果他覺得他的不幸來自富人,那麽仇恨就會燃向富人(仇富);甚至他覺得他的痛苦來自社會的不公,那麽仇恨就會燃向社會無辜的他人(仇視社會)。
所以,當這幾天輿論聚焦在涉日的一起針對日本人學校學生的暴力事件時,別忘了,全國各地針對學校無辜師生的暴力事件已經發生過若幹起。例如,僅僅一個月前,江西省貴溪市發生砍殺小學生事件,造成2死10傷(2024年5月20日)。
2016年,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曾經統計過,截止到12月,2016年前11個月全國發生重大校園砍人、傷人事件26起,造成11死35傷。
網易公告對“宣揚仇恨”的用戶進行處置隻是微小的一步,但是,是往正確方向邁出的一小步。希望這一步能激起更多的社會共識。更多的平台、學校、政府、媒體、以及社會大眾都能形成共識,抵製仇恨的言論。
否則,養蠱反噬,殃及的是每一個人。
作者:唐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