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滿洲人的腐化與墮落

(2024-04-13 18:35:08) 下一個

腐化的貴族對皇權沒有威脅。

這一陣,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為何驍勇善戰的滿洲武士,在入關後不到幾十年,就迅速腐化了。

《紅樓夢》描寫的,其實就是滿洲軍功貴族墮落的過程。

第一代寧國公、榮國公都是上陣砍人的,到第三代,就棄武從文了,能考取功名還好,考不上就隻能降級沿襲爵位,到了第四代,書也不讀了,直接驕奢淫欲,不學無術,整個賈府,基本是一代不如一代,越來越差。

滿洲人的腐化過程也差不多,第一代是能無雙明軍的武士,第二代就開始退化,到第三代開始玩弄詩詞歌賦,很多旗人詩詞比漢民都好。到第四代、第五代,旗人更加墮落,最後成了一群手無縛雞之力、隻會遛鳥的廢人。大清滅亡時,過得最慘的就是曾經的旗人,因為他們完全沒有勞動技能。

乾隆就發現,很多八旗士兵連馬都騎不了了,這才強調“騎射乃滿洲根本”,初衷不是要清軍放棄火器,而是希望八旗能學習祖先的勇武精神。乾隆時期,為了防止滿人繼續漢化,一方麵倡導滿洲舊俗,厲行節儉。另一方麵也對漢文化進行打壓。

但是乾隆折騰了幾十年,也沒什麽大用,到晚清時,八旗已經完全不堪用了。太平天國之亂爆發時,八旗完全沒有可用之兵,最終大清隻能依靠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和漢族軍閥的地方部隊。這種對軍權的下放為今後大清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而且晚清史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就是滿人往往比漢人更強調“華夷之辯”,那些最保守,最反對西化的大臣,往往不是漢臣,而是滿臣。這與大清初期的開明,不拘一格形成鮮明對比。

明末清初時,迂腐的是明朝,而大清則是開明的一方。明朝有多迂腐,從幾個事情就能看出來。

我們知道,明朝和蒙古是打了很多年仗的,尤其是俺答汗在位時更是兵臨北京城下,最後怎麽解決的,是明朝以封貢的名義開設了雙邊貿易,蒙古人能和漢地做貿易,自然不搶劫了。俺答汗也在名義上效忠明朝,以換取明朝的歲賞。

也就是說打了近百年,其實就是一個貿易問題,俺答汗根本沒有入主中原的野心。那為什麽明朝就不能和蒙古人談判呢?

就是因為明朝是一個非常迂腐的朝代,近乎頑固的執行華夷之辯,誰提出要和蒙古人議和誰就成為眾矢之的,而且明朝也不屑於了解蒙古人,對他們缺乏起碼的尊重,這讓明朝的外交極度缺乏彈性。

到崇禎年間,明朝內憂外患那麽窘迫,都沒人敢主動提出議和,崇禎在鬆錦之戰後曾動過和議的念頭,便推陳新甲試探,結果事情敗露,陳直接在輿論壓力下被下獄。

與明朝的迂腐相比,大清則不拘一格,為了拉攏蒙古,皇室之間可以搞聯姻,用平等的姻親關係鞏固同盟。為了控製遼東,大清可以大量任用漢人,並吸納遼東軍功集團進入八旗,擴大力量。大清甚至能讓李永芳做額駙,給吳三桂封王。

大清這些政策,明朝幾乎都無法實行,比如明朝也一度想拉攏蒙古製衡後金,但明朝因為華夷之辯最多隻能給歲賞,不可能聯姻。在漢朝時,漢人王朝還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匈奴,結為親家,到明朝已經完全不可能了。

明朝對番將的任用也很僵化,番將始終不被信任,而且晉升瓶頸很大,一出事就把責任推到番將上。比如李如鬆出塞兵敗身死,很多文官就把責任推到一同戰死的副將李平胡身上,硬說他是奸細,為何?隻因為他是蒙古人,大臣們堅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但到了晚清,大清頓時變得堪比明朝,也十分的迂腐、缺乏彈性。

晚清雖然不少漢人也是保守派,但是也能找出張之洞、郭嵩濤、徐繼佘這樣的開明派,而滿人開明派屈指可數,奕?已經是天花板,當時奕?開設學習西洋學科的同文館,本來想把寶貴的機會給予八旗子弟,結果八旗子弟沒人願意去,隻能招了一群貧困漢人子弟學習洋務。

在與洋人的外交中,滿清皇帝也顯得十分迂腐,乾隆因為洋人拒絕雙膝跪地而大不悅,從鹹豐到同治,更因為跪拜禮的問題死活不見洋人的使者。到慈禧,更是偏執的相信洋人吃小孩,洋人亡我之心不死等謠言,最終釀成了大禍。

就是對漢臣的任用,也有所退步,比如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對大清有再造之恩,也沒能給曾國藩封王,到清末完全依賴漢人了還不願意分權,最終在辛亥革命中被漢族軍閥一同埋葬。

看到這裏,我們不禁要思考,為什麽滿洲人腐化得如此徹底,為什麽明明不是漢人的他們,居然變得比漢人更迂腐、更貪圖享受。

乾隆帝認為滿人的腐化全是因為感染了漢人的奢靡生活,忘記了艱苦樸素的傳統。乾隆這麽說,要麽是蠢要麽是壞。

他說的這些不過是細枝末節,最重要的是,大清入關後立即學習了明朝的君主專製製度,而專製主義最忌諱的就是強勢的軍事貴族階層,他們寧肯自己的基本盤變成廢柴也不願讓他們擁有武力積極參政。

大清在入關前,實行的是八王議政,各個旗主都有投票權,皇太極和順治皇位的產生都是妥協的產物。比如順治,為啥他作為皇太極九子反而能成為皇帝?就是多方勢力妥協的結果。

皇太弟多爾袞後麵是兩白旗,皇長子豪格後麵是兩黃旗,互不相讓,最後多爾袞拉到了統領鑲藍旗的濟爾哈朗,形成了對豪格的優勢,但是兩黃旗的底線是必須是先帝的兒子繼承皇位。最後多爾袞也退一步,改立九子福臨做皇帝,這樣自己和濟爾哈朗都可以作為攝政王掌握大權,支持豪格的兩黃旗也不至於太過不滿。

入關後,順治和康熙開始重用漢臣,借助漢臣的力量削弱滿洲貴族,這才破壞了平衡,多爾袞和鼇拜在新的時代下都成了權臣逆臣,但實際上在八王議政時代,這倆人的行為並無不妥。

不是八旗貴族變了,而是滿洲皇帝逐步漢化了,他已經不接受自己部落共主的舊身份,已經開始習慣中原皇帝的新身份。

康熙開始,君主專製逐步建立,滿洲貴族的權力逐步削弱,到乾隆時,滿洲貴族和漢臣一樣,也隻是皇帝的奴仆了,隻是還有一些經濟特權和優先提拔的優勢。

可以說摧毀八旗“美德”,讓滿洲人腐化的不是漢人,而恰恰是滿洲皇帝自己,他已經將這些擁有武力的人視為威脅,急於剝奪他們的權力。

這種故事,也不隻大清有,大明朝和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都出現過。

大明初期,朱元璋設計的製度是讓藩王守邊,藩王擁有領地和軍權,那會的藩王都驍勇善戰,和明末那群待宰的肥豬完全不一樣。但是朱棣造反成功後,很快意識到藩王是個威脅。

朱棣為了維護皇權,剝奪了藩王的政治權力,但給予他們經濟特權,他們不用出去工作,不能隨便離開所在州縣,擁有優厚的俸祿。他們成為了喪失自由但被精心豢養的吉祥物。

不是藩王們自願墮落,而是皇帝就希望他們墮落,他們不墮落皇帝反而不放心。就跟當年蕭何為了保全性命貪汙一樣,隻有你自汙,皇帝才會認為你沒有野心,放你一馬。

路易十四的法國也是如此,路易十三、十四時期最大的成就就是建立了中央集權,剝奪了貴族的政治權力。今後法國各地區,由國王任命的總督治理,他們都是流官,權力來自於國王的恩寵,不會違抗國王的命令。貴族在司法係統中的作用也被持續削弱。

失去權力的貴族都被國王集中在凡爾賽宮,為了彌補他們在政治上的損失,國王給予他們免稅的經濟特權,並發給他們優厚的俸祿。沒有政治義務,隻有經濟特權讓法國貴族迅速腐化。現代法餐的誕生,正是因為這一龐大宮廷群體的消費。

托克維爾提到,貴族權力的削弱也加速了封建莊園的解體,在法國大革命前,大部分的法國農民都是自耕農,已經獲得了人身自由,進一步降低了貴族和農民之間的人身依附關係。

在中世紀時,農民之所以舍棄部分自由是為了換取貴族的保護,在遭遇外敵時貴族需要帶領騎士上陣砍人,和平時,貴族也要承擔司法職能,處理日常瑣碎的民間糾紛。但到法國大革命前,貴族已經喪失了以上所有職能。農民不再和貴族發生關係,而是直接和中央政府的官僚打交道。

托克維爾就對比過英法貴族的區別,他說英國貴族依然參與地方治理,並仍以參軍為榮,他們受到民眾的尊敬,而法國貴族因為不承擔任何政治義務,隻是單純的消耗納稅人的稅金而被法國民眾厭惡。

在這個專製主義的新時代,衡量貴族忠誠的標準不再是軍功,而是對國王的順從程度,在中世紀,法國貴族將英勇殺敵當作榮譽,但到18世紀,卻以伺候國王如廁為榮。

看完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到,腐化並不全是貴族階層主動的選擇,而含有相當的被迫成分。畢竟,雖然追求好生活是人的天性,但享受不意味著就一定要窮奢極欲、完全躺平,美國的企業家,不也是一邊享受一邊做事?英國的貴族不也是一邊享受下午茶一邊上陣殺敵?

貴族階層或許會有一些人貪圖享受,但不可能所有人都做如此選擇,總會有想要做事的人。比如明朝正德年間,離朱棣圈禁藩王已經快100年了,明代藩王中還有朱宸濠這種意圖招募死士造反的人,到明末,還有隆武、永曆這樣想中興的藩王。

可見無論什麽時代、什麽群體都不會缺少有野心、想做事的人,關鍵是你的製度是否允許。

貴族的腐化,與其說是他們自己墮落,比如說是皇帝希望他們墮落。明代藩王、清代八旗、法國貴族,皆是如此。回過頭來,再看乾隆所謂的“恢複滿洲舊俗”,便覺得十分可笑。

真正造成八旗腐化的,從不是漢人,而恰恰是乾隆他爺爺,他爹和他自己。率先拋棄滿洲舊俗的不是八旗,恰恰是皇帝自己。乾隆的話,是當了婊子還想立牌坊,是莫大的虛偽。

 

 

 

 

作者: 修明164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cager812 回複 悄悄話 曆史就是這樣的,50年代初封“元帥”也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