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淩晨,南京市雨花台區明尚西苑6棟發生火災,造成15人死亡,44人受傷。明尚西苑小區有6棟高樓,每棟34層,每層8戶或6戶,居住密集。小區位於雨花台區西善橋街道,是南京最大的保障房片區岱山片區的組成部分。從2009年岱山片區規劃建設到居民入住以後,交通問題一直困擾著這裏的居民。他們多依靠電動自行車出行,但便利的同時,也埋下了極深的隱患和危險。
2月24日早上,看到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唐英大哭了一場。她的好朋友一家五口都在這次火災中喪生。唐英告訴本刊,朋友來自東北,是南京一家保險公司的業務經理,人很熱情,是6棟業主群的群主。除了業主群,朋友還建了好幾個寵物群和閑置群,主動幫人發布信息。“她的兩個兒子特別可愛,長得白,看到人就打招呼。”
唐英也住在火災發生的這棟樓上。她是在2月23日淩晨4點40分左右意識到著火的。當時,睡得迷糊的她被空氣中燒焦的味道嗆醒,還隱約聽到外麵有人在叫喊。住在6棟15樓的她打開陽台窗戶,往下一看,沒看到明火,但濃煙不停地往上飄,樓下已經停滿了消防車。唐英馬上把兒子和丈夫叫醒,一人披了一件棉襖、拿一塊打濕的毛巾往外跑,“襪子都沒穿。”
電已經停了,樓道裏黑漆漆一片,隻有嗆人的濃煙。唐英敲了臨近兩戶鄰居的門,來不及等他們回應,三個人就往樓梯口摸。樓道已經擠滿了人,“誰也看不見誰,但大家都推著往前走,像大逃亡一樣。”越接近一樓,煙越大,兩人寬的樓道裏有人摔倒、有人幹嘔,還有人在叫喊。一樓煙太大,走不下去。趕來救援的消防員引著他們從窗戶走到二樓和一樓交接的平台處。
唐英記得,4:55分左右,一樓的火被撲滅,他們一群人才從平台下來。這天的最低氣溫是零下3度,小區裏積雪還沒化,冷風吹著慌亂的唐英,她腿一下軟了,蹲坐在地上,身邊身高1米8的19歲兒子嚇得哭了出來。周圍站著五六十人,每個人的臉和衣服都被熏黑了,有人還在小聲啜泣。
梁成比唐英更早逃出來,他4點半左右就到了樓下。南方潮濕,一樓沒有建房,是架空層。他看到了火源——架空層有十幾輛電動車(“電動自行車”)燒著了,冒著藍色的火焰,有“嘶嘶”的聲音。梁成說一開始他以為隻要一樓的火滅了就沒事了。然而,淩晨5點鍾左右,在樓下的他發現20樓附近又開始著起了明火,火往外噴湧而出,迅速往上麵的房間蔓延,“第一個房間的火往第二個燒時用了大概五六分鍾,但火越來越大,後麵兩三分鍾就又到了更上一層樓的房間。”
住在6棟31樓的張彤更早就發現了這場災禍。她告訴本刊,淩晨三點四十五分左右,她的母親聞到一股焦味醒來,以為是家裏的電器出了問題,仔細檢查了一遍沒有異常,但門口隨後傳來了“著火了”的喊聲。張彤母親把門拉開一點縫隙,一股濃煙竄了進來,她趕緊叫醒張彤和8歲的孫女,三個人不知道外麵的情況,沒有貿然出門逃生。她們躲在陽台上,陽台上有水龍頭,三人將毛巾打濕,捂住口鼻。張彤告訴本刊,家裏滿是煙霧,她不到3分鍾,就給女兒洗一次毛巾。毛巾上沾滿黑灰,就連擤出來的鼻涕,都是黑色的。張彤的母親則站在水龍頭旁,不停地喝水再吐出來,緩解喉嚨的疼痛。
一直等到五點多鍾,張彤突然聽到隔壁鄰居大喊“我們家著火了,快跑”,張彤趕緊和家人跑出去,回頭一看,另一邊鄰居的家裏,空調外機已經燒著了。張彤跟著鄰居們一起沿著安全通道向下跑,到了28樓的時候停住了。二三十個人都聚集在這裏,有人說,下麵21層在燒著,不能向下跑。幾分鍾過去,樓道的煙霧越來越濃,張彤隻能叫母親先去把樓道的防火門關上,剩下的隻有焦灼的等待。所幸,過了十來分鍾,她看到了消防員的身影——終於得救了。
梁成從沒想過,在一樓架空層擺放的電動自行車會帶來這樣嚴重的後果。
明尚西苑小區的居民基本依賴於電動車出行。小區位於雨花台區西善橋街道,是南京最大的保障房區岱山片區的組成部分。2009年下半年,為了解決居民住房壓力,南京市以“區域新城”的理念,在岱山、丁家莊、上坊、花崗四大保障房片區規劃建設保障房。按照設計,這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保障房片區,而是涵蓋了中低價商品房、公租房、廉租房、經適房等,每個片區的居住規模為5萬—10萬人。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打造後的岱山片區3.1平方公裏範圍內共有99幢、32151套高層住宅,入住人口14萬。
梁成是2年前在明尚西苑租房的。小區有6棟高樓,每棟34層,因為戶型不同,每層有8戶或者6戶,居住密集。據官方通報,僅發生火災的6棟第2單元,就有256戶、居住人口762人。梁成是安徽六安人,今年29歲,他和妻子以及父母共租了一個兩居室,一個月隻要1800元。便宜是吸引梁成的最大因素,“再往市區走三四公裏,可能就要2500元左右。”他告訴本刊,樓裏將近80%的住戶都是租戶,父親在工地上班,幾十位工友都和他們住在同一棟裏。“房租便宜,大家會互相介紹,最後就住到了一起。”
火災發生前,明尚西苑的住戶們對這裏最不滿意的地方是交通不便。一直到2022年左右,岱山片區進入主城區和河西新城主要依靠寧蕪公路和繞城公路,但岱山東路進入兩條路的的入口都挺窄,早晚高峰堵車很是嚴重。一位住戶曾在2021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從岱山東路、寧蕪公路到地鐵2號線油坊橋站,不到5公裏的路經常要耗時1個小時。當時,油坊橋站是距離小區最近的地鐵站,路程在3公裏左右。梁成說,2023年年底,地鐵7號線才修通,新站西善橋地鐵站通車,但距離也有一公裏多。可選擇的公交線路也不多,到市區要轉車。
更多的居民依賴於電動車出行。以梁成為例,他們一家四口人有4輛電動車:他自己每天騎車半個小時到公司;母親是保潔,和父親一樣要帶工具上班,電動車方便;他懷孕的妻子則依賴電動車在周圍出行。唐英說,2021年以前,包括她自己,居民都是乘電梯將電動車推到家裏充電,“當時沒有充電樁,電動車也沒地方放。”唐英每天早上上班等電梯就要等十幾分鍾,“電梯裏放了一輛電動車,給人站的空間就很少了”,六點下班回家也要等十來分鍾,“大家都騎著電動車排隊進電梯。”
近幾年,電動車突然著火的事件在各地頻頻發生。住在明尚西苑的居民郭豐幾乎每個月都要勸誡三四回住戶不要帶電動車進電梯,但很少有人願意為看不到的風險犧牲生活的便利,“有的回答比較敷衍,有的就比較凶,說關你什麽事”。郭豐很擔心,“很多外賣騎手的電動車為了跑更遠都改成鉛酸鋰電池等,夏天溫度一高就很容易爆炸。”
在唐英的印象裏,一直到2021年左右,小區的物業才開始禁止電動車上樓,並在一樓架空層靠牆的位置都安裝了充電樁,一元充4個小時。唐英說,她原本以為這是件好事,但電動車的管理非常混亂。一是充電位置不夠,隻有五六十個,“6點鍾往後回家就充不上電了”,她聽說有人為了爭一個充電位曾大打出手,二是所有不充電的車也全部停在架空層,每天都有一兩百輛電動車擠在那裏,“橫七豎八,裏麵隻剩過一輛車的通道”。唐英記得,不斷有鄰居去物業投訴,去年物業又在離架空層不遠的地方建了一個小車棚,可以為三四十輛電動車充電,但仍然沒完全解決充電難的問題。
在岱山片區,電動車起火的事情也發生過幾次。2022年,明尚西苑6棟居民在接受南京廣電《法治現場》采訪時稱,該小區2019年曾發生火災,2022年《法治現場》去探訪時,架空層牆壁仍留有煙熏的痕跡。梁成說去年年底,隔壁小區也有電動車起火事故。這之後,明尚西苑小區的物業在架空層裝上了噴淋裝置,“但噴淋裝置可能沒有連到水管,這次火災沒有噴出來。”
火災發生後,有一個場景一直在梁成眼前不斷閃現。逃出來的他,聽到樓上不斷傳來“救命”聲,他抬頭往上看,看到20樓有一個人拿著手電筒從房間裏不停地往外照。他剛想拿出手機拍照時,火一下就侵襲了那個房間,“人就那樣被火吞了。”說到這裏,梁成哽咽了。
2月24日,江蘇省消防救援總隊高級工程師周廣連在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說,一層起火後,架空層直接聯通了建築內部的天井,形成煙囪效應,導致熱煙向上快速蔓延。55歲的許傳升曾在山東省兩地消防支隊擔任支隊長,有27年的消防經驗。他告訴本刊,幾十輛甚至更多的電動車在一層起火的時候,溫度最高能到達1000度,但熱煙往上爬升時,溫度會慢慢下降冷卻,可能上升到三層樓高度溫度就會下降到100度左右,“按說這樣的溫度是不容易引燃物品的”。
不過,他通過觀看住戶拍攝的視頻和圖片,發現起火住宅樓采光天井放了很多可燃物,包括紙盒、塑料桶、拖把等,有些的住戶還裝了空調,“底下的熱煙上來,接觸到這些雜物就會燒起來,相當於中間不斷有燃料的加入,這造成了火勢的跳躍式上升。”許傳升說,采光天井的“這種設計最大的問題,就是無論是幾層的人家或物品著火,都可能形成煙囪效應讓煙氣往上抽,導致火災全樓蔓延。”
山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電氣總工張釗對於小區物業在架空層設置充電樁的做法很關注。他告訴本刊,應急管理部2020年12月28日發布的《高層民用建築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禁止在高層民用建築公共門廳、疏散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停放電動自行車或者為電動自行車充電,並鼓勵在高層住宅小區內設置電動自行車集中存放和充電的場所。2023年1月4日,南京市物業管理行業協會和南京市電動自行車行業協會還頒布了《南京市物業管理小區電動自行車充電樁設施行業規範指引》,其中規定新建電動自行車充電區域的充電設備,應保證距離最近的住宅樓直線6米以上。
長期關注江蘇和全國電動自行車行業的資深人士李軍告訴本刊,這些規定的背後是對電動自行車數量迅速增長的考量。自1997年我國開始生產和銷售電動自行車以來,全國隨著電動自行車基數的快速擴張,如今國內已有約4億台電動自行車,電動車引發的燃爆事故也呈上升趨勢。國家應急管理部發布的數據提到,2023年全國電動自行車燃爆事故已達2.1萬起,相比2022年的1.8萬起上升了六分之一。而李軍表示,2018年則是3000起左右。
李軍提到,他發現2018年之後,統計數據顯示,燃爆事故中,燃燒的比重在變少,爆炸的比重增高,且引發的火災也變得更加頻繁。在李軍看來,這與電動自行車混亂的改裝市場密不可分。一位電動車換電和充電行業的人士告訴本刊,為了電動車更強的續航能力,很多車主會私下更換或改裝電池和電機。“電動車和汽車的所有零部件都可以溯源,整個產業鏈是閉環;但兩輪電動單車的配件,比如電機、電池、充電器和控製器,來源可以很分散。市麵上電機的功率可能達到1000瓦甚至1200瓦,大大超出國家標準400瓦。”
2月24日晚上,本刊記者聯係到吳海時,他還在尋找自己的三個妹妹。吳海是安徽阜陽人,他的妹妹分別為25歲,19歲和18歲,火災發生那晚都在明尚西苑。吳海說,大妹和男朋友住在6棟2單元30樓,平日在小區樓下開了一家麻辣燙店。二妹和三妹趁著寒假來找他們玩。火災前一晚,幾個妹妹還和老家的家人視頻聊天,但第二天,就聯係不上了。
作者:王珊
======================
推薦一篇博文:
感謝“巨人們的肩膀”:不是終結的結語 文學城黨旗飄係列終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