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民族主義,是希特勒的信條,是他的護身符,更是他的財路。
各位晚安,昨天《仇恨源自力量:藏在《進擊的巨人》中的猶太人悖論》一文,引得不少讀者催更,我在籌備下一篇聊聊《進巨》中與德國相關的曆史知識,因為我用心讀德國史的日子比較久遠了,複習需要費一段時間,這兩天來不及寫新稿子了。發一篇學生時代的習作,供大家賞鑒一下。
當時文筆還比較稚拙,不過有些東西,似乎還是不過時的,比如昨天提到了納粹德國是怎麽煽動關於猶太人陰謀論的問題,其實希特勒本人就是這方麵的大師,我們看看他是怎麽做的:
1925年8月,一本大部頭的書在德國書店麵市,以當時的售價來看,這本書並不便宜,售價高達12馬克一本。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買這本書的錢可以買到32公斤麵包,如果按購買力計算,相當於300歐元(約合人民幣2000元)。
用買個手機的錢買本書,這種事在中國估計是天方夜譚,但考慮到德國人喜歡讀書,該書如果是什麽好書,可能還是會有人掏腰包。但問題在於,該書且不論觀點主張如何,其閱讀感受首先就是極差的。
曾經有文學批評家做過統計,整本書中總共出現了16.4萬處語法和句法錯誤。
對於使用印歐語係的德國人來說,最常見的語法錯誤就是亂用拗口的從句。可在這本書中,笨重而難以理解的從句、沒有必要的文字重複、稀奇古怪的論證和類比比比皆是,到處充斥著強烈又具有侵犯性的語言,誇張、華而不實又裝腔作勢的文風,矛盾、因果倒置以及草率的論證方式。
更詭異的是,這本書似乎也沒有什麽明確的主題,作者完全是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比如在探討“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崩潰”這種嚴肅的政治問題時,作者會突發奇想,然後突兀地花上十來頁跟你討論怎麽治梅毒,弄得跟老中醫貼在電線杆上的小廣告一樣,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
如此說來,這樣一本書應該很快被掃入曆史的垃圾堆、被人遺忘才對。
但誰也沒想到,這本充斥著各種錯誤的爛書很快就登上當時德國的最暢銷書榜單,之後僅僅用了20年時間就賣出數千萬本,成為那個時代歐洲僅次於聖經的最暢銷書。
創造這個“奇跡”的,就是希特勒的成名作《我的奮鬥》。
是的,一個人們常常忽略的事實是,底層出身的希特勒在騙取德國的最高統治權之前,已經通過出書實現了他個人的財務自由。1925年《我的奮鬥》首版印刷一萬冊被搶購一空,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前,該書已經銷售了22萬套,每300個德國人中就有一個人主動購買這本書。
考慮到這是一本超級枯燥、晦澀難看的政治書籍,其銷量著實讓人瞠目結舌。
希特勒上台後,《我的奮鬥》成了5000萬德國人幾乎人手一本的書籍,更是不愁賣了。依靠版稅收入,希特勒僅在慕尼黑郊外就用他情婦愛娃的名義購置了20多套房產,用今天的話說,他是真正的“房叔”。
所以希特勒如果穿越到現代,一定也能靠這手本事混成個現象級的營銷號作家,比那些天天寫“美國震驚了”“日本嚇尿了”“這三件大事改變世界格局”騙粉的營銷號作者們能斂財多了。
大家都會奇怪,這麽一個沒受過高等教育、語法都不通順的人,是怎麽忽悠到這麽多粉絲、篇篇10w+的呢?
如果仔細分析,你會發現《我的奮鬥》能成功一點都不奇怪,它幾乎把現如今爆款網文的那些心法占全了。
首先,《我的奮鬥》成功炒了個熱點。
希特勒在寫這本書之前,曾在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州搞過一次不成功的啤酒館政變,政變雖然沒成,但卻把自己搞成了個小名人。一時間全德國都隱約知道有這麽一號人物,鼓吹一些十分激進的民族主義觀點,而這種觀點在當時德國又是很有市場的,所以希特勒此時出書,很多人確實願意看看這個“愛國青年”講了啥——從這個角度說,希特勒的第一桶金就是蹭熱點賺來的“愛國財”。
其次,《我的奮鬥》還搞了個“標題黨”。
它用標題成功把自己偽裝成了一本不成功人士最愛讀的成功學書籍。
希特勒原本想將該書定名為《四年來同謊言、愚蠢和膽怯所進行的鬥爭》,但這個冗長拗口的名字立刻被出版商給否了:您要是這樣起名,一本都賣不出去,不如就叫《我的奮鬥》——大眾都想看看想像您這樣一位“愛國者”是怎麽從底層一步步奮鬥上來的。
這個主意立刻被希特勒采用,雖然書裏麵充斥了怨恨、咒罵、陰謀論等等負能量,但有了這麽個正能量滿滿的標題,書籍剛剛麵市的時候,真就有不識貨的父母買回家去給自己孩子當勵誌書籍看。
當然,《我的奮鬥》還精準的定位了一批“目標受眾”——在經濟危機中絕望、焦躁的德國民粹主義中下層民眾。
曆史上,德國人確實喜歡讀書,但這種傳統其實也隻局限於中上層知識分子,底層民眾是沒有機會看書、也沒有讀書習慣的。
但到了20世紀初,由於德國十九世紀下半葉推行的洪堡教育改革導致的教育普及化,受過基礎教育的民眾已經有了相當的基數。
洪堡教育改革,是一場影響德國乃至整個世界至深的教育革命,簡單的說,它讓曾經屬於貴族和中產的中高等教育,普及到了民間。這是它的功勞。但弊端是,這樣的教育普及,是以帶有軍國主義色彩的填鴨式教育為代價。受這種教育體係訓練出來的德國中下階層,懂一些知識,但卻又不完全懂,腦中崩的最緊的那根弦兒,就是“大德意誌”主義。
因為德意誌第二帝國所奉行的這套教育體係,這些隻受過初等教育的民眾最容易接受的,也是極端民族主義的理論。
於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輿論市場出現了,由於德國那些“高知”不屑於此道,最開始填補這個市場的是一些低級的“地攤文學”,靠造謠生事挑動底層情緒,而好學的希特勒當年在底層混社會時就沒少讀這類書,他十分熟悉這種陰謀論該怎麽操作。
《我的奮鬥》的成功就在於,它成了這類文學的集大成者,德國地攤文學多年的養蠱,終於弄出了這麽個毒王。它既能像其他陰謀論一樣信口扯謊,還能把這些謊言串聯、編織起來,形成一套自己獨有的極端民族主義體係。
用謊言去呼應謊言,用謬論去解釋謬論,就這麽幾百萬字排山倒海地給你砸過來,你光憑三言兩語還真不知怎麽反駁它。
《我的奮鬥》的目標受眾們本來就是隻有直線思維的底層民眾,極端民族主義又是當時德國的一個道德製高點,這幫愣頭青手持《我的奮鬥》站穩這麽個“政治正確”,有良心、有頭腦的德國思想家們也拿他們束手無策。
比如,如果你要跟希特勒辯論,當今的的國際體係不應輕易打破,德國貿然行動是冒風險,希特勒一定會指著你的鼻子罵:收了英法黑錢的德奸!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當然就沒人可以與之匹敵了,你牛,你牛成吧?
更糟糕的是,《我的奮鬥》成為了一種身份互認的工具,很多納粹黨徒其實壓根也沒耐心和理解力看完這本700多頁的大部頭,但還是要手持一本表明立場。隨著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越來越多焦躁的社會盲流手持《我的奮鬥》逃進極端民族主義這個庇護所中,希特勒終於靠這本“胡說之書”,湊齊了他實現政治野心的賭本。
曆史學家諾曼·卡曾斯說過,以二戰歐洲戰場損失人口而論,德文版《我的奮鬥》裏每一個單詞等於125個生命,每一頁剝奪了4700人的生命。
1945年後,這本“世界上最危險的書”在德國被禁止再版。
二戰後,同盟國將希特勒文稿的所有權轉交給了巴伐利亞州政府,有良心的巴伐利亞州政府一直壓著該書的出版權不讓任何書商出版。
直到2016年,巴伐利亞政府手中的該書版權到期,《我的奮鬥》終於被再版了。
為了給這本書“消毒”,原版七百多頁的《我的奮鬥》又被加了七百多頁的批判性注釋,幾乎逐句批駁其謬論。但饒是如此,這本書依然被有識之士認為是“應當被永久關閉的潘多拉魔盒”——因為很多有一點知識,但頭腦不老清醒的人,在看到希特勒的言論之後,依然會覺得:這小子說的貌似挺有道理的啊……
德國在2015年的時候拍過一部《希特勒回來了》的電影,幻想希特勒穿越到現代德國,會怎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其實我覺得這個電影隻說了一件事:如果希特勒重回,現代社會擋不住他。
因為技術進步了,但大眾的思維模式,並沒有多大的改變。
的確,對於很多人來說,真正有價值、經過嚴格論證的觀點往往令他們望而生畏,而像希特勒那樣,將半真半假的新聞和曆史摻合在一起,危言聳聽地向他們兜售民粹主義“真相”的論述,反而是他們最愛聽的。
越是浮躁的年代裏,越會如此。
作者:海邊的西塞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