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人在海外無法融入主流社會?一個流行的謊言

(2023-05-14 17:16:03) 下一個

長期以來,一直有一個謊言流傳在我們身邊:那就是說中國人移民之後,無法融入外國的主流社會。

不管在國外居住了多少年,生活了多少代,始終被歧視、排擠,華人隻能在社會邊緣生活。

為了把這個謊言深入人心,某些別有用心的團體編造了一條一條斷章取義、憑空捏造的假新聞。

但假的終究是假的,太平洋沒有加蓋。

隻要親身到國外去住上一段時間,與地的華人接觸之後你就會發現,這就是一個最無知的謊言。

這個謊言從根本上就是謬誤的,我們先不管融入不融入的問題,先就“主流社會”這個觀念來說。

什麽是“主流社會”?

是怎樣的“主流社會”讓中國人無法融入呢?

在他們的宣傳中,“主流社會”就相當於有錢有勢。

開豪車、住別墅、動不動就穿著晚禮服開高端酒會。

家裏不是上市公司CEO,就是州議會議員,學曆不是斯坦福就是MIT,跟總統合影如家常便飯……

這根本就不是外國的“主流社會”,最多隻能算“上流社會”。

隻是整個社會中極少的一部分人,這部分人可能是好幾代人的積累,才有了如今的地位和財富。

可能是金融或互聯網的新貴,短短幾年就能上榜福布斯,但他們絕對不能代表“主流社會”。

在發達國家,社會形狀是呈橄欖型的。

與金字塔型社會大部分由底層構成不同,橄欖型社會的兩個尖代表社會的上層和底層,數量都是非常少的。

而中間那一大部分才是普通民眾,才是這個國家的“主流社會”。

所以這個謊言一開始就是謬誤的,是無知的。

別說中國移民無法融入“上流社會”,不管哪個種族的移民,想要進入“上層社會”都是很難的。

一個平民想要變成貴族,非得經曆幾代人的積累不成。

發達國家的主流社會,其實就是廣大的中產階級。

以發達國家中華人最多的美國來說,華人移民的收入高出整個美國家庭收入的中位數,從收入來說已經完全融入主流社會。

你會說收入不能說明問題,融入是文化上的。

那麽我告訴你,發達國家,尤其是美洲的發達國家的文化就是移民文化,他們對於新移民的包容要比非移民國家強得多。

不管什麽種族的移民,隻要你願意融入新的環境,你身邊的人都會很樂意接受你。

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曆史充滿了種族鬥爭和平權運動,人家是付出過慘痛代價的。

他們懂得反省,才有了今天包容平等的移民文化。

我知道有人會說,你說他們是包容的移民文化,那為什麽還有那麽多非法移民被驅逐,被排斥呢?

你也知道是“非法”咯?換做是你的國家,願意打開國門讓這麽多非法移民進來嗎?

即使如此,西方發達國家出於人道主義,收留了許多非法移民,並給了許多人合法身份。

但任何國家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接受所有的非法移民。

許多中國人移民之後,依然用國內的生存思維來看待新的環境,所以會造成種種水土不服、難以適應。

比如說什麽是體麵的工作?

在中國,體麵的工作不外乎賺錢多、單位好。事業單位的公務員,算是丈母娘最喜歡的。

而各種藍領工人、服務員、小店主往往被覺得沒有麵子,同學聚會時都低人一等。

但在發達國家,一個藍領工人賺的錢可能比大學教授還要多。

就算賺得不多,當個服務員、小店主也不會被人覺得是沒有麵子的事情。

許多中國人剛移民過去,隻能從事簡單的藍領工作,便覺得是屈才,是無法融入主流社會,他們不知道,國外主流社會裏,藍領階層多的是呢。

反倒是公務員在國外很少年輕人願意去做,不但薪水不高,而且還要用隱私來交換,比如公開自己的財產之類的。

別人把工作當成是謀生的手段,隻要合法賺錢,願意從事任何喜歡的工作。

而我們把工作當成是階層劃分的標誌,你說活得累不累?

另一個就是對待工作的態度。

在中國,很少有35歲以上的程序員,過了這個年齡,不是主動轉型就是被公司以各種借口裁掉。

而發達國家的互聯網公司裏,40多歲的程序員或基層崗位比比皆是。

人家不需要通過996的加班方式來競爭,公司更不敢因為年齡問題隨意裁人。

一些中國移民過去之後,按照國內的工作方式繼續拚命加班,自然就會被其他同事排斥,融入不了新的環境。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國情,所以新移民到新的國家之後,就請忘掉你的“中國思維”,不然你永遠也沒有辦法融入主流社會。

真的有必要奉勸一下那些自以為是的人,多出去看看世界,不要坐井觀天。

清末駐英公使郭嵩燾,之前一直以為英國人都是未開化的蠻夷。

結果跑到英國一看,這裏的人彬彬有禮,那些紳士們的禮貌,不亞於儒家的君子。

各種先進的製度、技術更是令他大開眼界。

寫了一本《使西紀程》,將西方的先進製度介紹給天朝民眾。

結果,天朝民眾上至大官學者,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對這本書和郭嵩燾群起而攻之。

說他是漢奸,賣國賊,不久之後就被清朝政府免去了公使的職位。

天朝將郭嵩燾的書列為禁書,不許民眾閱讀,繼續鼓吹天朝文化的優越感。

以致民族主義達到無法控製的局麵,發生了義和團暴亂,使得中國在首都淪陷的屈辱中進入了20世紀。

那個時候科技尚未發達,信息尚不通暢,所以天朝說什麽老百姓便信什麽。

那時候極少人去國外,更不要說留學。

即便是知識分子也隻沉浸在中華文明的夢中,視西方文化為蠻夷,所以才會出現郭鬆燾的悲劇。

可到了今天,依然有人將國外說成水深火熱,將移民生活說得苦不堪言。

在民智已開的今天,這樣的謊言終將被戳穿!

 

 

作者:小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友梨江莉' 的評論 : 謝謝認同!
友梨江莉 回複 悄悄話 認同文章的看法。
說到底,其實就是持此論人們價值觀的問題。
陳腐、野蠻、成王敗寇、拳頭大就是爺、有奶就是娘、評價尺度極度功利化、叢林法則、唯名利是舉、等等。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基本就是這個樣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乍看好像很高大上,但目的也隻是書中“自有黃金屋”,可以出仕而已。而西方各國的發展,早已渡過了這個階段。有諷刺意味的是,大多數的中國人以自己的古老文明和文化為傲,但是其實古老的,並不是文明,而是那千年不變的價值觀。說它古老,已經很客氣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