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andstone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你不愛人,但卻愛國?

(2023-02-01 18:43:06) 下一個

現在,隨便什麽微信群裏,開撕都是一種普遍現象。老鄉怒懟,校友互罵,甚至親屬反目,都不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或者阿貓阿狗,而基本上都是由於一個轉帖啦,一則微博啦,一篇公號文章啦,甚至很可能就是一句隨口的感歎。

開撕的方式也很簡單,那就是直接給對方貼標簽。一方常用的標簽是“狗漢奸”“賣國賊”“臭公知”“帶路黨”,另一方回應的則是“小粉紅”“五毛黨”“極左”。雙方基本上都不用看對方觀點背後的理由或者邏輯,上去直接就是一個標簽,給貼對方腦門上。 

如此倒也簡單粗暴,直達目標。諷刺的是,互罵的雙方幾乎同時認定對方是“腦殘”“傻叉”,而且“不接受反駁”。

筆者本人也曾經參與過這種開撕,一下子就將某些老鄉、同學甚至親友給開罪了。拉黑對方和被對方拉黑,踢人出群和被人踢出群,都是曾經有過的事情。

那種“指導一切”的愛國腔確實非常讓人厭惡,好像他“愛國”就取得了至高無上的道德製高點。但冷靜下來一想,這些人其實隻是和我們價值觀念不一樣而已,並不影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一個溫和友善的鄰居,一個誠信敬業的職工,我們又有什麽必要非得與對方疊加彼此的敵對情緒呢?

人們習慣將網上對立的雙方簡單區分為“左”與“右”。一般說來,“左”更強調集體利益,強調個體對於整體的服從,強調社會平等;“右”則更強調個體利益,強調政府對於個人的服務職能,強調自由權利。

從字麵意義和基本主張來說,雙方似乎隻是價值理念不一樣而已。但事實上,在當下中國,既沒有真正的“左派”,也沒有真正的“右派”,隻有真正的“罵派”。為什麽這樣說?因為雙方都欠缺對於多元價值觀起碼的包容之心。我們很容易肝火上升,失卻現代公民應有的容錯心態,不知不覺自己就成了社會暴戾的一部分。

相對來說,所謂的“左派”表現出的進攻性更強,那些動不動要對人“碎屍萬段”的,使用辱罵、恫嚇、控告手段的,幾乎都來自於以“愛國無罪”自持的人。而他們所謂的“愛國”就是一切都是中國的好,任何說中國缺點的都是“辱華”“賣國”“反動”。既然如此,對他們進行口誅筆伐就是“實現正義”,甚至除之而後快,除之而普天同慶天下太平。

也正因此,有人說,“左”“右”的互搏其實是不公平的,因為“左”如果得逞,必定會對“右”趕盡殺絕。而“右”如果上位,隻會讓包括“左”在內的全體獲得更多的自由和尊嚴。

有人也正是從這個層麵上來理解,政治偉人為什麽要強調“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以“愛國”的名義,揮舞U型鎖,砸穿同胞的顱骨。仇恨教育的可怕正在於此。

拋開政治層麵的考量,不難發現,當前的論爭各方其實都欠缺一種拿對方當同胞看的基本前提。真正“賣國”“叛國”的人是很少的,也甚至可以說,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也基本不存在賣國和叛國的可能性。

穩定的社會秩序不可能建立在“鬥爭”的基礎之上,而隻可能建立在對各方利益、多種社會角色、多種審美認知的起碼尊重之上,建立在對“最大公約數”的尊重上。一言不合就扣政治帽子、道德帽子,這是非常惡劣的一種傾向。

伏爾泰的名言,“盡管我反對你所說的,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為什麽呢?因為生而為人,“說話”本應是先天權利。如果我們以“正確”作為說話的基本條件,那麽事實上就剝奪了說任何話的權利。

“國”是由“人”組成的,不愛具體的一個個的“人”,而能愛抽象的“國”,這樣的事情亙古未聞。眼下,我們最需要重建的,就是拋開“戰爭思維”“鬥爭思維”“你死我活思維”,而恢複對於人的尊重。無論是孔孟之道“仁者愛人”的傳統文化,還是“人人平等”的現代法治理念,首先都是對於人存在價值的尊重。

既是一國之內的同胞,哪來什麽“死敵”,無非是一個個訴求不一樣的人而已。如果不能明白這個理念,我們自己就還沒擺脫叢林思維。即便是那些並不能給與我們對等回應的“論敵”,也需要有基本的容錯心態。且不說“以德報怨”“以愛感化”,最起碼,我們既然自詡比對方更正確,那也應同時比對方更通達。

我對當前的所謂“愛國主義教育”模式非常擔憂的一點是,引導者更多的時候習慣往恨的方麵去發揮。譬如,重慶的渣滓洞和白公館因為《紅岩》這部紅極一時的小說而名聞遐邇,自然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去參觀的時候,正趕上成群結隊的中小學生排隊參觀,而他們的老師講解的要點大致有三:一是要學習革命先烈艱苦卓絕的鬥爭精神,二是要認識到敵人殘酷和險惡的本質,三是要無比熱愛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這樣的總結模式和教育模式差不多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的本能反應。記得我身邊的一位女同事聽了辣椒水和老虎凳的介紹後在那裏抽泣,一向溫文爾雅的她狠狠地說那些毫無人性的反動派真應該千刀萬剮。一個成年人,而且還是一個向來溫和善良的女性,首先想到的都是仇恨和報複,可想而知,血氣方剛的少年們的第一反應自然更是快意江湖的恩怨相報了。

而我置身於這個曾經對包括婦女和幼兒在內的“仇敵”實行集體滅絕的屠戮之地,想象著那個被母親壓在身下而仍然被特務翻過來槍殺的繈褓嬰兒,想象著隻看過方型天空的“小蘿卜頭”,想象著那些用來穿入囚犯鎖骨和腳踝的鏽跡斑斑的鐵絲,我的內心是沉鬱的,與其說是憤怒,不如說是難以言說的沉痛。

在我看來,這裏所曾經發生的首先是人對人的殘酷虐待和屠殺,是人對同類的最野蠻行徑,其次我才可能想到階級、種族、政見這些詞匯。而長期以來的所謂曆史和政治教育,首先就進行了簡單的階級分類,並因此而引發樸素的情感對峙,“敵人對我們殘酷無情,所以我們更要殘酷無情”,“對待敵人要像冬天一般冷酷”。殊不知,我們人類的很多悲劇都是在這樣一種“正義衝動”下演出的。

我想,我們這個民族如果能從渣滓洞和白公館看到人的悲劇並因此而更懂得珍惜和尊重人類先天就被賦予的權利和尊嚴的話,那麽也許就不會發生後來的種種慘劇。遺憾的是,曆史的悲劇留給人們的不是對生命尊嚴的敬重,而是成為了愈加狂熱地進行“複仇”、“鎮壓”、“捍衛”的鐵證和理由。

美國的南北戰爭最了不起的地方還不僅僅是解放了黑奴,而是經過衝突之後,雙方都選擇了寬恕,甚至都沒有追懲戰犯。理由就是,既然同為國民,不同的利益訴求其實也是正常的。仇恨隻會加劇撕裂,隻會更不利於一個國家的整體發展。我們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得以順利推行,其實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團結一致向前看”這樣一個理念。

隻要與自己觀點不一樣的都是“狗漢奸”,這本來是北大孔教授的常規套路。

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經曆使西歐人普遍認識到,人們“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因此很多歐洲國家都規定《世界人權宣言》作為中學生的必讀書,以讓每個人從少年時期就開始懂得對生命尊嚴的敬重。

我真誠地希望在渣滓洞、白公館這種“教育基地”,教師、家長和講解人員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還能告訴孩子和其他參觀者:作為人類,起碼應該懂得愛人,懂得對生命自身的敬畏,不管對方是“同誌”還是“敵人”,是“英雄”還是“敗類”。

道理很簡單,不“愛人”而能“愛國”,這樣的“愛國主義”是從來都不曾存在過的。

 

 

 


作者: jack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藍天白雲915LQB' 的評論 : 鼓吹武統台灣的人是既蠢又壞。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ibaby' 的評論 : 謝謝支持。
sandstone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友梨江莉' 的評論 : 留言很有道理。
藍天白雲915LQB 回複 悄悄話 鼓吹武統台灣的人,既不愛己,也不愛人,何來愛國?愚民,蠢民,國之將不國。
Libaby 回複 悄悄話 樓上和樓主寫的真好
友梨江莉 回複 悄悄話 據我多年的觀察,目前中國式愛國的特點是:
第一,中國人中“愛國者”的絕對數是世界第一就不用說了,而且比例極高,大概全世界隻有北朝能與中國有一拚。
第二,中國人中的“愛國者”和“愛人者”是不同的集合,絕大多數的“愛國者”都不“愛人”。
第三,中國人中的“愛國者”和“人品”與“財富”幾乎有呈反比例的現象。越愛國的,人品越次財富越少;反之亦然,人品越次財富越少的,越愛國。
第四,對於“國”,中國人已經超過了“愛”的階段,進入了“主義”的階段,不需要道理,必須愛。因為已經是主義和信仰。其他國家的人,頂多也就是“愛國”,但中國人,是“愛國主義”。
第五,絕大多數的愛國者,其實不知道他們愛的那個“國”到底是什麽,在他們那裏,政府、政權、政黨,都是“國”。他們也不在乎“國”到底是什麽,我就是要“愛”,怎麽地吧。

在海外生活了很多年,也去過一些國家,但這種中國式的“愛國”,我一次也沒見過。
大概,這就是中國特色的一大內容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