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三日淩晨三點,成都天府大道上,一輛粗糧車(小米SU7)成了一個人的金屬棺材。
事情經過很簡單:車子失控,撞了,起火。路人們衝上去救人,用手砸,用工具撬,手破了,血流了,門始終打不開。火越燒越大,人在裏麵,就這麽沒了。
這不是意外,這是一場早已注定的悲劇。當無良廠商遇上無腦消費者,這樣的結果幾乎是一種必然。
造車神話該醒醒了
雨田是個聰明的商人。從手機到汽車,他最擅長的就是把一堆二流技術包裝成頂級產品,然後用煽動人心的語言賣給你。
看看粗糧汽車的營銷話術:續航1300公裏,括弧充一次電,幹爆特斯拉,國產之光……
雨田在發布會上侃侃而談,講屏幕多大,講加速多快,講設計多酷,可他從來不會告訴你:這車撞了之後,門很可能打不開。
易燃易爆的電池車設計隱藏式門把手,都踏馬的是純血壞逼!
就為了好看,為了所謂“科技感”,把最基本的安全常識都拋棄了。一撞車,電路一斷,門就鎖死了。外麵的人進不去,裏麵的人出不來。這踏馬哪裏是門把手?這分明就是一道死亡開關。
更惡心的是他們的危機公關。出事之後,粗糧官方一聲不吭。客服輕描淡寫地說:“淩晨三點沒人值班。”一條人命沒了,就換來這麽一句冰冷的官方辭令。
這就是你們吹噓的“用戶至上”?這就是所謂的“和用戶交朋友”?
想起來真是諷刺。上次三個女大學生開粗糧車出事身亡,調查結果至今沒出來。
當時網上那些粗糧的忠實信徒怎麽說?“這是司機的問題,不是車的問題。”“誰敢質疑國產之光,就是居心叵測。”
現在呢?又一條人命沒了。那些洗地的人,你們的良心不會痛嗎?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些廠商靠著營銷忽悠,靠著民族情緒收割韭菜,遲早要付出代價。
隻是這個代價,為什麽要讓普通消費者用生命來承擔?
五十萬買什麽不好非要買個棺材
說完了廠商,再說說那些前赴後繼的買家。我說話難聽,但話糙理不糙:花五十多萬買粗糧車的人,不是傻逼是啥?
五十萬啊!這個價錢,奔馳E級可以買,寶馬5係可以選,奧迪A6L隨便挑。這些車經過了市場幾十年檢驗,安全性有保障,出了問題至少門能打開。
可是偏有人不信這個邪,非要當小白鼠。為什麽?因為雨田會營銷啊,因為聽起來牛逼啊。“續航1300公裏”“百公裏加速2秒”……這些數字多唬人啊!至於安全?那是啥?能吃嗎?
我見過太多這樣的車主了:駕照剛拿沒多久,開車技術一塌糊塗,卻非要買性能炸裂的電車。
在他們眼裏,車不是交通工具,是裝逼工具。他們要的是回頭率,是朋友圈的點讚,是那種“我買了最新款”的虛榮。
真是可悲又可笑。
你們想過沒有,當你在紅綠燈前猛踩電門,享受著推背感帶來的廉價快感時,你可能正在駛向一條不歸路。當車子失控的那一瞬間,什麽大屏幕,什麽智能係統,什麽星空頂,全都是狗屁。唯一重要的,是那扇能不能打開的門。
可惜,粗糧車的車門,大概率是打不開的。
這不是我危言聳聽。從去年山西運城的遙遙領先M7,到今年多次出事的粗糧車,隱藏式門把手已經成了奪命設計。
可是有人聽嗎?沒有。銷量該漲還是漲,韭菜一茬接一茬。
這個瘋狂的時代
說實話,這個現象很能說明問題。我們生活在一個浮躁得可怕的時代:
車企不好好造車,天天比誰屏幕大,比誰能吃火鍋,比誰能在後排寫作業;
消費者不好好選車,隻看誰營銷狠,誰吹得響,誰更能滿足虛榮心;
出了事不反思不整改,第一時間刪帖控評,把提出問題的人解決掉;
還有一群信徒無腦護主,誰敢說真話就網暴誰。
這個生態,爛到根子了。
想起來真是心痛。那些在事故中逝去的人,他們可能是誰的父親,誰的丈夫,誰的兒子。他們本該平安回家,卻因為選擇了一輛華而不實的車,把命丟在了路上。
而那些賣車的人呢?雨田還在忙著開發布會,高管們還在開著保時捷法拉利,信徒們還在網上為他們的“信仰”辯護。
多麽諷刺的畫麵。
寫在最後
寫這篇文章,我知道會得罪很多人。粗糧車會投訴我,那些粗糧車的信徒會來罵我,那些買了粗糧車的人會來說我酸。無所謂了。
如果我的文字能喚醒哪怕一個人,能阻止一個家庭悲劇的發生,那就值了。
最後想說:無論你多喜歡某個品牌,無論你多相信某個企業家,請記住,你的生命隻有一次。不要拿它去賭,更不要拿它去驗證一個廠商的良心。
別說五十萬,就是二十萬真的可以買很多好車。你又不是跑網約車的,電池車高折舊高保險那筆錢隨便你加油,何必非要買個移動棺材?
作者: 難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