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俄羅斯國內的那些國中之國……
剛看了一個新聞,說這兩天俄總統普京為俄烏戰爭簽署了“部分動員”令,可是該命令下發到地方後,俄羅斯一些邊疆區域似乎不那麽願意被“動員”,比如位於高加索山區的達吉斯坦共和國,從周日以來就爆發了反動員抗議,目前抗議已經發展到了其首府,當地居民封鎖了聯邦高速公路,警察被迫向空中開火以示警告。
我知道很多朋友在關注俄羅斯新聞的時候都難免感到奇怪——蘇聯不是已經解體很久了麽?怎麽俄羅斯國內今天還經常能見到車臣共和國、韃靼共和國、印古什共和國、達吉斯坦共和國這樣的名字?
其實,很少有人注意到,今天的俄羅斯,大名其實仍然叫“俄羅斯聯邦”,英文叫“Federation”,若從法理上說,這種聯邦製的國家聯邦本身其實並非主權主體,它隻是得到了其境內次一級行政單位、作為主權實體的授權“攢起來”的一個聯盟。所以,就像美利堅聯邦理論上有可能因各州收回授予聯邦的權力而散攤子一樣。俄羅斯再次發生像蘇聯那樣的解體,至少在法理上講是可能的。
但與美國的主權實體確實是五十個州不同。俄羅斯聯邦之下的主權實體成分是目前全世界大國中最複雜的,沒有之一。它包括22個自治共和國(包括俄烏爭議的克裏米亞)、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更麻煩的是,不同區劃,聯邦與該區劃之間的權力分割也不禁相同,甚至哪怕是權力最大的自治共和國,也是看人下菜碟,像卡德羅夫主政的車臣共和國,人口、資源重鎮韃靼共和國這樣的共和國,屬於自治共和國中的“強藩”,而與之相對的,達吉斯坦這樣的共和國則權力較弱,此次達吉斯坦公然出現違抗聯邦動員令的行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恐怕也是覺得冤——憑什麽啊,打仗從我們這裏征人,權力我們卻沒車臣的大,爺不伺候了!
那麽,看似領土遼闊而統一的俄羅斯為什麽會有今天這麽多的“國中之國”呢?嚴格說,其實這是百年前沙俄崩潰之後“舊傷未愈”。
作為世界近代史上知名的領土愛好者,沙俄頂峰時代領土麵積一度曾達到2000多萬平方公裏,但與之相對應,吞下這麽多領土造成了沙俄非常嚴重的“消化不良”。20世紀初,俄國境內的民族超過了200個,而且這些民族之間的信仰和文化差異巨大,彼此之間甚至還有血海深仇。像此次發難的達吉斯坦和其著名的鄰居車臣,曆史上就曾是世仇,想統合這麽多民族並肩作戰,本來就是個難上加難的事情。
1917年,沙俄爆發了二月革命,沙皇被推翻,很多邊疆民族跟著也就反了。二月革命之後短暫上台過一個克倫斯基政府,看不清局勢想恢複沙俄在各地的行省製,但立刻就激化了沙俄全境內的民族矛盾。當時俄羅斯境內大大小小打著自治旗號的武裝力量有上百支,咱中國古代的五胡十六國跟彼時的俄羅斯一筆,都算河清海晏。
在此情形下,十月革命後執政的列寧顯然意識到沙俄時代行省製肯定恢複不了,於是就效仿其高度評價的美國,也搞了一個聯邦。在武力平叛的同時,號召各少數民族成為俄羅斯聯邦領導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自治共和國。
但可能是因為受了沙皇太長時間壓迫,很多民族已經鬧出PTSD來了,像烏克蘭、白俄羅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這樣比較強力的民族,紛紛表示絕對不加入這個“俄羅斯聯邦”,於是列寧政府不得不再次退而求其次,以“國家聯盟”的方式,讓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聯邦與俄羅斯聯邦一起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於是“蘇聯”正式誕生。
也就是說,蘇聯就好比俄羅斯套娃一樣,是一個聯邦之下有聯邦、共和國之下還有共和國的奇特結構。如果真要效法列寧當時參考的美國,走分權製的路子,蘇聯的國家權力會被分的一塌糊塗。
當然後來的事情我們知道,在斯大林的鐵腕統治下,蘇聯事實上的權力是高度集中的。隻不過這種和說好了不一樣的治理方式,隻能靠強力維持,一旦強力消失,碎裂就開始了 。
俄羅斯聯邦於1991年6月12日通過《俄羅斯主權宣言》,同年年底蘇聯解體。雖然蘇聯解體名義上隻是釋放了加盟共和國一級“單飛”,但俄羅斯聯邦內部的各個“自治共和國”其實也想效仿獨立。其中最嚴重的是韃靼共和國。1993年,韃靼共和國總統謝苗耶夫為謀求獨立的外交和經濟政策,還曾以元首的身份出訪匈牙利,與匈牙利簽定了1993—1998年經濟合作條約。根據該條約,韃靼斯坦共和國將每年向匈牙利提供150萬噸原油,匈牙利則向該共和國提供工、農業產品。該國同年還舉行過脫離俄羅斯聯邦的意向性公投,結果61%的人支持獨立,韃靼斯坦共和國因此一度拒絕在俄聯邦條約上簽字。
而其旁邊有個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盡管在俄聯邦條約上簽了字,但有嚴重保留。在特別附件中,要求該國的地下礦產、自然資源和其他資源(其中石油是該國主要產品)是他們的財產,而非俄聯邦的。如何利用這些資源應由該共和國法律和由與聯邦政府達成的協議來協調,並要求該國30%的工業產品必須留在當地。該共和國還宣稱,除了自願交給聯邦的權利外,它是國際法和對外經濟關係的獨立參與者……
更眾所周知的,車臣共和國則直接選擇了幹仗鬧獨立,俄羅斯是花了兩次車臣戰爭的沉重代價才收服了這個刺頭。
是的,在蘇聯解體後的最初十多年中,俄羅斯一直存在“二次解體”的風險。這種風險直到普京第二次車臣戰爭甚至2008年的俄格戰爭之後才被緩解。
這種緩解的原因是兩方麵的,一方麵是葉利欽和普京政府對各自治共和國根據其實力做了不同程度的權力讓步(於是我們看到了今天卡德羅夫帶著自己的車臣私軍上俄烏戰場效力的奇葩景象)。而另一方麵,則是俄聯邦在兩次戰爭、以及2014年處理克裏米亞危機時打出了威望。暫時震服了各個自治共和國。
而普京也確實抓住了這個時機,試圖進行更進一步的“削藩”,比如他一上台就推行聯邦管區製度,將全國劃分為八個直屬於中央的聯邦管區。其他的聯邦主體,無論是州、直轄市還是共和國,都要聽從聯邦管區的領導。這種製度非常類似於我國古代的刺史製,在普京任內逐漸從似有似無的“流官”固定為一級行政區劃。等於在事實上的製約了各自治共和國。到了2016年,隨著其威望達到頂峰,普京進一步規定,要求各自治共和國的領導人不能再稱“總統”,各共和國憲法也必須修改與聯邦憲法向抵觸的部分。
從表麵上看,到了2016年,普京基本重新擺平了國內的這些自治共和國的山頭。可是明眼人不難發現,與葉利欽時代試圖與各實體達成妥協不同。普京采用的更多是靠“立威”,用戰場上的勝利與自身的威信來懾服“諸侯”。
那麽,在戰場上得到的,也容易在戰場上失去,一旦在戰場上遭遇頓挫,各自治共和國感到自己的利益受損,尤其是之前用以威懾“諸侯”的那支快速反應部隊——俄空降部隊陷入戰爭泥潭。各自治共和國的離心力又會很迅速的出現。
這種局麵很容易讓人想起唐朝中後期遭遇的藩鎮割據的困局——中唐以後,朝廷其實不止一次的在與各地藩鎮的角力中占據了上風,唐憲宗時代的“元和之治”甚至一度已經把各個諸侯們揍了個服貼了。
但由於君臣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的信任與體係紐帶此時已經崩潰,各藩鎮的內部權力體係已經形成,就導致了哪怕朝廷在一場戰爭中失利,失去了“威勢”和足夠的中央禁軍,各藩鎮的離心力立刻死灰複燃。於是藩鎮成為了不可治的死局。
而相比之下,俄羅斯遇到的問題其實更難辦,因為在割據之上還有民族問題。
眼下在達吉斯坦出現的抗議,究竟會掀起多大的風浪,還要再等等看。但你能感覺到,俄羅斯聯邦和這些“國中之國”的關係,下一步怕是又要讓普京頭疼了。
作者: 海邊的西塞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