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張文宏不再說話,那麽是不是與病毒長期共存不知道,我們一定會與腦殘和對未來的恐懼共存。
自7月29日在微博發出那篇引出巨大爭議的長文以來,張文宏醫生就沒有再說話,也沒有出現在任何公共場合,時間已經過去整整半個多月。
張文宏的沉默,有多種解釋。
第一,他忙於本職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理會輿論場的紛紛擾擾。畢竟在社交媒體發文不過是副業,治病救人做學術研究才是他的主業。
第二,此時他不便發聲。當一篇純業務探討的文章成為主流媒體攻擊對象,一大幫自媒體一擁而上搞批鬥的時候,性質已經變了,跟討論業務沒有多少關係,倒像是一種話語權之爭。張文宏不過是一介醫生,他不願、也不屑於這場的爭論之中。贏了如何,輸了又如何,有什麽意義呢?那就子彈繼續飛。
第三,也許張文宏不會再發聲了。他有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他的時間和精力很寶貴,似乎犯不著冒著巨大的輿論風險,試圖去喚醒那些裝醒的明槍暗棒。也或許,他累了、倦了,覺得再多說無益,被誤解,被扭曲,甚至被惡意揣測其動機,這,又是何必苦呢?
這場爭論突如其來,也匪夷所思。事實上,說爭論都是抬舉,因為根本構不成爭論的基本。
一場有價值的爭論,最直碼要有智力和專業能力上的對等嗎?張文宏是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去年年初疫情開始後,一直奔走於防疫抗疫一線。說一句專家,不過份嗎?而另一邊,是國際經濟專業出身的前衛生部高官,北大中文係教授,以及一大批不明職業、甚至可以連最基本的醫療常識都不知道的網絡噴子。
不是職業歧視,但術業有專攻,說到疫情防治問題,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之間真的是對等的博弈嗎?
再看文本。張文宏那篇博文,雖然很長,但通讀下來之後,你會發現全篇無一句專業之外的廢話,擺事實,講道理,有案例、有數據,對各種可能的情況都有分析,最後得出結論,全部圍繞專業問題進行剖析。這就是專業的力量,你也許能看懂每一句話,但你寫不出這樣的文章。
反觀另一邊,除了前衛生部高官的那篇還在認真討論問題之外,其他的基本上就是除了專業不講,什麽都講,生生把一個醫學問題搞成了國際問題、政治問題、路線問題。這種你跟他專業,他給你扣帽子的對話,真的是在討論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這場網絡論戰,質量上並不有任何討論的價值,但噴子們的心態其實很值得玩味。要我說,他們雖然情商不高,甚至有些已經腦殘,但情商並不低。打個比方,很多公共事件的討論,最後都像一個求生欲測試,說真話往往不受待見,而說虛假的漂亮話,則常常令人滿意。
張文宏說,“要學會與這個病毒共存”,他們上來就噴,扯蛋,我們這麽強大,防疫做得這麽好,怎麽可能與病毒共存?一定要清零,將病毒消來得幹幹淨淨。至於條件允許不允許,我們有不有這個能力,以及未來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他們一概不管,隻顧口嗨就好了。
這套話術,幾乎適用於任何領域。比如我們說,腐敗現象長期存在,我們建立相應的防腐機製,與腐敗做長期的鬥爭。他們會說,我們對腐敗零容忍,決不允許任何貪官汙吏的存在。至於能不能做到“零容忍”,鬼才知道。 但不重要,這套邏輯的核心,不在於給你解決的過程,而在於直接給你最爽的答案。怎麽動聽怎麽來,怎麽有煽動性怎麽來。
就像劉瑜老師曾經打過的比方,一個人拿著一顆鑽石,現在就給你,另一個人說要分期付款才能給你,你跟誰走?雖然大概率遇到渣男,前者無疑還是更讓人動心。
這個套邏輯還有另一個特質,就是樹立假想敵,來獲得正義感。把張文宏這樣的標誌性打成“投降派”“當代汪精衛”“西方買辦”,自然,站到他的對立麵,就成了愛國者、正義人士和勇鬥士。 多簡單的事啊,隻要給別人扣一頂帽子,自己就了高帽子,隻要把別人鬥得越狠越慘,自己的道德優越感就越發爆棚,還有比這個更劃算、性價比更高的生意嗎?
還是網友總結的好:當開始強調“講政治”,意思就是不講事實了。當開始強調“講立場”,意思就是不講公正了。當開始強調“大局為重”,意思就是明明不合情理,違反法治卻仍然要霸王硬上弓了。 噴子們無比精準踩在了每一個節點了。你盡可以嘲笑這些噴子,但千萬不能小看他們。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往往會因為帶有某種天然的“正確性”,而極具欺騙性,且威力巨大。
一個顯見的事實是,我們這些寫公眾號,對時事發表一些看法和觀點的人,常常是謹小慎微,一再地自我審查再審查,一不小心就刪文封號,而這些噴子們則無所顧忌,想噴誰就噴誰,風險指數幾乎為零。這也成為一種額外的激勵機製,讓他們的隊伍愈發壯大而堅挺。
羅翔被罵得退出了微博,僅有B站這一塊陣地,但說話了越來越謹慎。更多的公共知識分子則已經變得沉默,退出了公共討論。其實並不是怕和膽小,比這個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人們越來越沒有耐心聽理性的聲音,而口號式、標語式的話語,變得更有市場。
被疫情折磨這麽久,很多人已經疲憊至極,心理承受力已經到了一個極限,這個時候,一句“清零”比“共存”,是不是更容易俘獲人心?
學習是一件反人類的事情,思考何嚐不是呢?
所以,雖然有很多人站出來支持張文宏醫生,有理有據地說“清零”與“共存”並不矛盾,但我其實依然擔心,張文宏醫生也許真的會就此沉默下去。
假如張文宏不再說話,我們會失去什麽?
我們會失去公共表達的空間。張文宏是公認既有專業能力,又敢於說真話,同時也懂公共表達尺度的人。如何連這樣的人都沉默了,還有多少人敢站出來?
我們會失去關於疫情防控真正有價值的討論。我們尊重並喜愛張文宏,並不是因為他是神。我就注意到,無論是張文宏還是鍾南山,都曾對疫情何時結束做過多次預測,但事實是,疫情至今也沒有結束。但正因為問題的複雜性,我們需要專業人士敢說敢講,提出各種可能性,有更充分的討論,才能做出更好的決策。倘若張文宏們不再說話不再表態,難道把話語權交給無知的噴子?
我們還會失去真話帶來的安全感。在去年疫情最嚴重、人心最不安的時候,正是因為張文宏那些不失專業而又大實話,讓我們在不安中獲得平靜,“沒事呆在家裏,把病毒捂死”,“增加營養,把免疫力提上去,未來一定會有減肥的時間”……戰勝疫情的信心,正來自於這些有用的樸實的真話,而不是“我們一定會戰勝疫情”、“禦病毒於國門之外”之類動聽的空話套話。
如果張文宏不再說話,那麽是不是與病毒長期共存不知道,我們一定會與腦殘和對未來的恐懼共存。
作者: 摩西的手指
謝謝你的好文,兄弟自愧不如。
有一位想冒冒風險, 準備更進一步闡述雞蛋“不但是方的, 而且還是長在樹上的”,結果又兩種可能, 第一種是概念過於超前, 破壞了他的戰略部署, 拘留15天;第二種時間點恰好, 等於正好是在需要有人提出雞蛋是在樹上結的, 趕點兒上也許有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