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後,各種媒體裏常常提到故鄉。故鄉和籍貫好像不一樣。籍貫很明確,以前填的是父母是哪兒人,現在好像應該填出生地。而故鄉呢,故鄉多指小時候生活生長的地方。談起故鄉,人們常常提到的是記憶中的老屋,小河,或是老樹。
按照這個思路,我的故鄉在哪裏呢?
是南京嗎?那是我小時候曾經生長過的地方。那裏有美麗的玄武湖,有被青山綠樹環抱著的中山陵,有熱鬧繁華的新街口,還有我的寄宿製幼兒園。在幼兒園裏吃飯不可以說話,不可以咂吧嘴,如果不把米粒兒掉到桌子上,就可以到鋪著白色餐巾的桌子上吃飯。我們幼兒園的阿姨會唱京戲,我一直不明白她唱的“蘇三曆了紅頭仙,蔣子來在大街前”是什麽意思。長大以後才知道,原來阿姨唱的是蘇三起解的戲詞,“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的前”。當年,我們是一群“留守兒童”,爸爸媽媽都在朝鮮打仗,是幼兒園的阿姨們把我們送進小學,送給我們書包,送給我們漂亮的衣服。我的那一件 繡花的呢子短大衣,我的弟弟妹妹都穿過,還照了相,可漂亮了。
後來我進了衛崗小學,我們學校在南京的城牆外麵,學校的操場很大,學校外麵有一片大樹林,好像離中山陵不太遠。因為住校,我們有生活老師。有一次,我們挖了很多野菜送給老師吃,到現在也不知道他們吃了沒有。我們每星期回一次家,家裏給兩毛錢路費,讓我們坐公共汽車回家。我這一輩子唯一的一次逃學,就是在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同學沒有上毛筆字課,從城外的小學一直走回到付厚崗家裏,一路上買些糖果、小水蘿卜什麽的吃,把兩毛錢都花完就到家了。每到星期天,和家裏人去新街口玩兒,看一場電影,然後就回學校。有時候帶一點零食回學校,藏在被子裏,沒兩天準吃光。學校裏的老師都特別好,我很喜歡上學。到現在我還記得,我們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喜歡把語文書從第一課背到最後一課。一 開學,開學了。二 上學,我們上學。三 同學,學校裏同學很多。四 老師,老師教我們...。(現在背不下來了,畢竟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學校裏除了語文算術,還有音樂欣賞課,聶耳,冼星海等人的許多作品我們都聽過。如果不是因為轉學,一定會聽到更多。學校課業負擔並不重,活動很多。比如每個星期都會放一場電影,有時候帶我們去雨花台,玄武湖遊玩。學校還組織我們去南京少年宮參觀,我參加過那裏的繪畫班,至今畫畫的水平還隻停留在當時的小學二三年級。學校曾組織我們參觀過長江北岸的現代化農場。我們是乘火車去的,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車。當時南京長江大橋還沒有修建,我們的火車分成兩段,開上了輪渡,火車被渡輪載著到北岸,然後火車開下渡輪,開到農場。在那裏我們看到了真的聯合收割機(康拜因),和蘇聯電影上的一樣,非常興奮!那時候我們看了很多蘇聯電影,還和蘇聯小朋友聯歡過。記得他們都不怕冷,冬天穿很少的衣服在冰上滑,覺得他們很勇敢。學校的老師們對我們都很好,他們每天都情緒高漲,喜歡唱歌,有時還揮著拳頭打著拍子唱。我們跟他們學會了好多歌,比如歌唱二郎山:二呀麽二郎山,高呀高萬丈,古樹荒草遍山野,巨石滿山崗......解放軍鐵打的漢......誓把公路修到那西藏。印象最深的是他們唱的一條大河,特別是副歌部分,讓祖國這兩個字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中。他們有時候問我們,革命是什麽呀?我們說,把舊的打了,建新的。老師說,舊的座椅板凳都打了,我們就不能上課啦!我一直認為我們小學是最好的小學。2008年我回南京遊玩,去找過衛崗小學,可是出租車師傅說,現在沒有這個學校了,真是太可惜了!
南京,我的第一個美好的故鄉。可是,我的幼兒園,我的小學校都找不到了,這裏怎能放得下我的鄉愁?
故鄉,可以指父母生活的地方——即成家前家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