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人棄我取,盤活非洲 (跟老共學經營之二)

(2021-04-22 06:47:45) 下一個

 非洲在八十年代是個沒救的大陸。九十年代起,中國人的大量湧入,使非洲起死回生。為什麽“西醫”無能為力的“病人” 被“中醫” 救活了?本文分析中國如何運用對西方的優勢,把非洲這盤死棋做活。

一、完整的工業體係
       中國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係。發展快的地方會把低端製造業轉移出去,但是因為中國地域遼闊,地區發展不平衡,低端製造業可以轉到內地而不用轉到國外。正因為中國的產業立體全麵,中國人在落後的非洲國家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建設。西方國家在非洲投資以資本密集型企業為主,往往隻能大公司才做得了。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既有資本密集型的采礦,也有勞力密集型的製衣,門檻可以很低。沒有名氣的中國中小企業也能在非洲辦廠,大大提高了中國在非洲的存在。

二、世界工廠
       到世界各地的中國人比較當地商品的價格和中國的價格,很容易發現商機。發達國家沒有的機會在非洲卻有。美國有幾家一元店連鎖店,每個都有幾千家門店,所以中國人除了在華人集中的地方,很少有做零售的。非洲連鎖店不發達,華人移民可以開雜貨店,在中餐館之外有了更多的創業機會。這些門路使中國人容易在非洲站住腳,然後謀取更大的發展。
      《第二個大陸》的作者弗蘭奇在一所黑人大學的講座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你們黑人在非洲做生意應該有優勢,但為什麽美國人很少在非洲做生意?是黑人缺少企業家精神嗎?華人看上去有企業家精神,主要歸功於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華人很容易從價格差中看到商機,為中國商品開拓市場。

三、接地氣
       為什麽西方人在非洲很少,而中國人更容易紮根?首先是因為工業體係完整,中國可以到非洲創業的企業的數目比西方要多得多。其次是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可以滿足非洲的各種需求。第三是中國人吃苦耐勞的文化。華人對生活條件遠不像西方人那麽講究,在艱苦的環境下也能呆下來。第四,中國本身是發展中國家。三十歲以上的人還有赤貧的經曆,所以非洲的苦是很多中國人經曆過的。西方人靠和平隊和NGO 在非洲鍍金,是很難改變非洲麵貌的。

四、農村包圍城市
       中國雖然是世界工廠,但著名品牌還不夠多。西方市場難進,中國人就下鄉,到最落後的地方去開拓市場。那裏的人不講究,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一個華為職工說他剛到非洲時一分鍾長途到中國要五塊錢。華為在非洲建成了通信網絡,使非洲窮人也用上了手機,在非洲人眼裏成了救星。北汽在南非生產長麵包車,結果中國到處可見的招手停(跑固定線路但有出租車味道的麵包車)在非洲也有了。這種交通運營方式在美國也應該有市場,可是美國監管嚴,門檻高,美國人隻好繼續享用不方便的公交。

五、輸血還是造血
        西方的援非模式是輸血,也就是給錢。這和他們在國內幫助窮人的做法類似。錢可以解燃眉之急,卻不能使人自立,結果非洲和西方的窮人一樣,成了需要救助的無底洞。中國人的援非模式不是給錢,而是貸款搞基建,辦工廠。一條路沒有使某個具體的人得到實惠,但整個村莊到鎮上的時間縮短了,村民能賣出更多的東西,掙更多的錢。這條路在幾十年裏將為村民省無數的時間。中國人的援非模式和中國政府在國內扶貧的路子是一樣的。貧困的根源可能是交通不便,文化程度低,人多地少,那就針對每一個原因找解法。給大山裏的人發錢並不能改變交通不便這個貧困根源。西方人看上去比中國人更慷慨,可是中國人的扶貧方式和援非模式才真正解決問題。中國人知道自己靠什麽擺脫貧困,所以比西方人更懂非洲需要什麽。

       反共的人覺得類似的文章是大外宣,拍馬屁。其實你可以把中共看作成功的企業家。他們用七十年的時間把一個一窮二白的失敗國家建設成繁榮穩定的最大工業國,一定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工商管理和行政管理專業都應該把中共的經營策略作為案例,讓學生研究。作為華人,我們見證了中國的發展奇跡,為什麽不把它總結出來呢?這就是我寫這個係列的原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國華P 回複 悄悄話 其實不光是經濟,任何事情都應因地製宜,而非教條主義的全盤照搬。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中國大陸,如今的越南,無不如此。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不可取,也行不通。謝謝分享。
古樹羽音 回複 悄悄話 競爭麵前,應該一視同仁,不能一葉障目。此間此地的新聞報道也是有簡要評述,很好的學習,感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