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得救有路,靈修有門
陳祖幸[1]
蒙神的引領,十七年前我就認識誌勇牧師了。我們同是北大校友,同是恩福文化宣教基金會所支持的神學生,更重要的,我們同是神的仆人,被神呼召服事祂的教會和國度。
我感謝神為華人的教會興起誌勇牧師這樣一位不可多得的學者性牧者,有紮實的神學裝備,有勤勉好學的精神,有祭司的悲憫,有先知性眼光,有君王的勇敢,更有敬虔美好的靈性。
上個月我出了一趟公差,到美東探望恩福家人[2],其中一站就是誌勇牧師所居住的弗吉尼亞州。感謝神,誌勇牧師和師母熱情地打開家門接待我,讓我賓至如歸。我在他們充滿了書香的家裏住了兩個晚上,有機會跟誌勇牧師在林中漫步,在主裏促膝暢談。三天兩夜的時間轉瞬即逝,但因為聖靈的同在,我真實地體會到了大衛王在詩篇133篇所描述的那種主內肢體之間承載生命深交的甜美。
對於這次探訪,誌勇牧師還賦詩一首,記念我們共度的美好時光。
陳牧探訪話真道,山林扶杖共逍遙。
教會諸事有萬般,主內相愛最重要。
促膝長談到深宵,長歎教牧多寂寥。
研究靈修與牧靈,天路同行主恩膏。[3]
承蒙誌勇牧師錯愛,邀請我為他的這本《靜觀與祈禱》寫序,我雖然覺得自己學識淺薄,實在不足以承受如此重托,但我仍然答應了誌勇牧師的請求,原因有二:一是這本書所談論的主題多年來一直是我的興趣所在——打從信主開始,我就孜孜以求,希望為自己也為教會的弟兄姊妹找到行之有效的靈性更新之路;二是上個月的探訪讓我感受到誌勇牧師的真誠、良善與慷慨。人心都是肉長的,我無法拒絕這樣一位可敬可愛的生命的一個謙卑的請求,所謂盛情難卻,卻之不恭!
感謝神讓我通過閱讀誌勇牧師這本《靜觀與祈禱》,再次認真思考如何有效帶領弟兄姊妹與主密契這個重要的課題,我有幾點感想與回應:
第一、誌勇牧師有一份難得的牧者情愫,他愛神的教會,他深知教會的軟弱,他為教會的現況憂心,他是帶著對教會深度的愛來寫作。拳拳牧者之心在他的禱告裏呈現,令我淚目,心裏也有強烈得共鳴:“主啊,多少基督徒在教會中流離失所啊,得不到安慰和引領!求你興起發光,求你的大愛大光臨到我們,使得我們能夠深入地進入你的同在,親自從你領受真理的確信,成為你所使用的聖愛的器皿。阿們!” 求主垂聽!
第二、誌勇牧師從來沒有掩飾自己的神學立場,他花了多年的時間全麵而深入地研究加爾文改革宗思想,他是加爾文改革宗思想的傳承者和大力推廣者。加爾文改革宗神學在華語界的介紹與傳播,誌勇牧師功勳卓著,有目共睹。感謝神,誌勇牧師不是盲目地推崇加爾文主義,而是對加爾文神學體係的不足有深刻的認識,並力圖匡正。而本書的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匡正。誌勇牧師誠實而沉痛地指出:歐洲宗教改革時期(這種)對教義的片麵強調和對靈修的整個忽略,使得教會開始在表達教義的字句上錙銖必較,甚至有些許不同,就大打出手,睚眥必報,整個歐洲因此而陷入宗教戰爭的戰火之中。[4]作為一個扛大旗的人,他的這份清醒非常難能可貴。
第三、非常同意誌勇牧師的觀點:我們向西方學習改革宗神學,絕不能食洋不化,食古不化。我們必須明白,真正的改革宗神學絕不是橫空出世,從無到有的,甚至整個宗教改革和中世紀基督教的大傳統在連貫性和一致性上遠遠大於中斷性和不同性。即使我們強調宗教改革所強調的因信稱義的教義,我們也不能把這個教義的重要性抬舉到比上帝三位一體、耶穌基督神人二性更高的地位!另外,在對宗教改革的繼承上,我們絕不能局限於現代教會中一時盛行的人物、學說和潮流,而是要追本溯源,承接教會的大傳統、正統和主流的教訓。比如在上帝論上,我們必須以三一上帝為中心,而不能片麵地強調以一個位格為中心;在曆史進程上,我們必須強調創造、救贖與成全的直線性曆史觀,不能片麵地以救贖為曆史的中心;在宣教和侍奉的樣式上,我們必須回到聖經中所啟示、《海德堡教理問答》所強調的“律法—福音—律法”的經典模式,而不是宗教口號式的“以福音為中心”。因此,中國教會要真正歸正複興,不僅要在教義教政上歸正,還要學習、繼承從教父時期到中世紀時期長期盛行的修道與靜觀的靈修傳統,使得我們的生命本身得到徹底的反轉,而這本書就是這樣的嚐試。[5]
第四、誌勇牧師重新把中世紀基督教會靜觀靈修的傳統引進中國教會,勇氣可嘉,而且意義重大。誌勇牧師觀察到:不管我們怎樣在教理上強調唯獨通過信心才能領受的贖罪,沒有愛中的靜觀,基督徒的心靈仍然得不到安頓。尤其是在教牧實踐中,我們不能總是幹巴巴地向弟兄姊妹宣講因信稱義的教理,而是應當踏踏實實地教導弟兄姊妹如何過一種確實可行的分別為聖的生活。
在浩瀚的靈修神學著作中,誌勇牧師慧眼識珠,發現迦密山修會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 1515-1582 年)寫的《靈心城堡》乃是曠世傑作,這是她在六十二歲靈修上達到圓滿成熟狀態時撰寫的不朽之作,解釋通過祈禱而與主結合中最深的奧秘。誌勇牧師經過十多年的潛心閱讀、研究、思考與個人靈修實踐,驗證了《靈心城堡》的真理性和可行性,遂決定係統地向華人教會介紹大德蘭的七重住所,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將它本色化,處境化。難能可貴的是,誌勇牧師在介紹這七重住所的時候,不時剖析自己的生命,也痛斥當今教會的軟弱,既有牧者愛的關切,也有先知的真理性啟示,犀利,入木三分。對我來說,誌勇牧師就像一個專業的、稱職的、博學的導遊,帶領著我們進入神奇的靈性更新之旅。甚願讀者們都能鍥而不舍,堅持到底,登峰造極,享受與主密契的甜美。
誌勇牧師在本書的最後還參照大德蘭的另一本論及禱告的書《全德之路》,逐一解釋祈禱的四個階段,並以《國度禱文》為框架詳盡地講解靜觀祈禱的具體步驟。
鑒於誌勇牧師在中國改革宗神學領域的領袖性地位,由他來撰寫本書實在是最佳人選。“焉知你得了王後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斯4:14b)相信本書的出版必然能夠幫助很多弟兄姊妹在靈修方麵找到具體的路徑,從而在根本上解決目前教會中“得救有路,靈修無門”的困境。
第五、誌勇牧師在本書中強調個人的醫治,就是通過內在生命的操練不斷得蒙聖靈的光照,得到內在的醫治和自由。這種醫治的信息是今日保守性教會所缺乏的,但上帝藉著先知以賽亞宣告:“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賽 61:1)。本書充分吸收晨曦會福音戒毒的經驗,強調基督徒靈修的精義就是經曆福音的大能,通過煉路的操練而治死罪習罪癮,通過明路的經曆來培養良習美德,最終得蒙全人的醫治和實現,就是完全與上帝在愛中合一。[6]
願神大大地使用誌勇牧師的這本嘔心瀝血之作,讓神的兒女回歸“操練敬虔”的聖經教訓,重拾失落的靜觀與祈禱課題,憑著神豐沛的恩典,依靠聖靈的大能,在各樣的處境與主連接,從而進入神所應許的豐盛生命的實際,用屬天的喜樂、安息、自由、和平,向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裏盲目追求的芸芸眾生,見證尊神為大的生活之尊貴與榮美。
“我們務要認識耶和華,竭力追求認識(YADA)[7]祂。祂出現確如晨光;祂必臨到我們像甘雨,像滋潤田地的春雨。”(何6:3)
[1] 作者現任恩福文化宣教使團牧養與培訓主任。
[2] 恩福文化宣教基金會所支持的神學生和畢業生,以及恩福的董事,同工統稱恩福家人。
[3] 王誌勇牧師詩作《天路同行主恩膏:記念恩福家人陳祖幸牧師10月22日至24日來訪》,寫於2022年10月26日。
[4] 見19頁。
[5] 見20頁。
[6] 見21頁。
[7] "?????" (yada)這個詞在舊約希伯來文聖經中出現了800多次,是一個及物動詞,賓語可以是人/神,或者事物,中文和合本翻譯為“認識”或者“知道“。如果賓語是人或者神,其含義不隻是頭腦上的認知,更指經曆上的,親密的認識,如同夫妻同房那種的親密,是生命的連接、深交甚至契合。 神渴望我們這些被祂創造,被祂救贖的人跟祂建立個人化的,親密的,穩定的、日益更新的關係。我們對神的認識不能停留在頭腦上,書本上,教義上或者神學上,我們也要在經曆上認識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