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道的魅力

道成了肉身,豐豐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魅力四射,令我折服
個人資料
正文

我的信仰之旅 /吳薇(93級國際經濟係)

(2022-11-30 08:59:37) 下一個

我的信仰之旅

/吳薇(93級國際經濟係)

“意外”的錄取

在北京大學讀書期間,和很多其他同學一樣,我開始萌發了到美國讀書的想法。當時到美國學什麽、以後做什麽並沒有明確的概念,隻是帶著好奇心想來美國看看,因為美國一直是很多北大學生向往的地方,尤其我從小就對馬丁·路德·金和裏根總統有很深的印象。

由於自己目標不是很明確,沒有特別想學習的專業,第一年沒有申請到合適的學校。第二年,我又拿到來自美國各地的招生簡章,其中一所新的學校——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布什政府和公共服務學院(The George Bush School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Service,簡稱布什學院)深深地吸引了我:因為招生簡章的首頁就是老布什總統的照片,並且赫然印著他的話“為公眾服務是一個崇高的呼召(Public service is a noble calling)。”招生簡章裏麵還有他和學生們互動的照片。

“Calling”這個詞,我當時並不理解,因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從來沒有這樣的用法。但是覺得一定是一個很好的說法,因為和noble用在一起,noble是用在“皇家(royal)和貴族”的身上。從小就有願望當國家領導、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的我,對於美國總統——這樣一位世界級別的領袖--有很大的崇拜。看到這個學校的學生能和美國的前總統互動、學習,我的熱情一下子被激發出來,夢想著能到這所學校學習,能和這位“活著”的美國前總統產生互動。

當時這所學校提供的是碩士學位,碩士學業是很難給外國學生獎學金的。在一個到美國讀書要靠美國獎學金的年代,沒有獎學金就意味著不能出來讀書。這一年我唯一申請的就是布什學院,任何有申請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錯誤”做法,因為如果不能被這所學校錄取,或者雖然被學校錄取但是不給我全額獎學金,就意味著這一年不可能去美國了。當時也不知道為什麽,我就這樣做了,好像冥冥中覺得會被錄取一樣。申請是在前一年的12月份,到了第二年3月份,終於有消息了:我被布什學院錄取了,並且拿到全額獎學金。就這樣我成了布什學院的學生(開學以後,我才知道我是當時該學校錄取的第一個、唯一的中國學生)。

“意外”的豐盛恩典

德州農工大學是在美國德州的大學城(College Station),沒有直達的飛機,需要飛到休斯敦,然後再想辦法到大學城。我來到休斯敦以後才知道德州很大,需要開車。於是我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學習開車,然後買了一輛二手車。對於在美國居住很久的人來說休斯敦離大學城不算太遠,但是對於剛來美國、剛學會開車、口語不太好的我,在沒有GPS和手機的年代,靠找地圖,開著一輛舊車,的確不敢一個人開那麽遠去大學城。要上學不敢開車,怎麽去學校呢?

這時候有人帶我去了教會,把我的難處跟教會說了,有一對來自台灣的林先生和林太太說他們可以送我去,我當時非常感動,竟然有這麽好的人—對我一個“陌生人”這麽好。他們不認識我,而且我上學以後離他們會很遠,也無法“回報”他們的“人情”,但是他們並不介意。他們知道我是留學生,沒有安家的東西,還準備了“鍋碗瓢盆和簡單家具”送給我,方便我以後的生活,這些比我自己想得還周到。那天早上,林先生開著他的皮卡在前麵開車,林太太坐在我剛買的“舊車”陪我開車……就這樣把我送到了大學城。這是我來到美國初次嚐到的“基督徒無私的愛”。

8月份開學以前,我聯係了一個別人轉租的公寓,但是臨到要去了,出現差錯,結果弄得自己沒有地方住。找一個公寓需要時間,誰也不認識,我隻好跟係裏秘書聯係說我沒有地方住,係裏秘書給我未來的同班同學發了一個郵件,說有一個從中國來的同學沒有地方住,看有哪位同學已經來到了大學城(因為沒有開學,很多人還沒有到),可以提供幫助。有一位叫Daisy的女同學回複說可以接待我兩個星期。我當時非常感動,這個同學不認識我,就願意接待我這個“陌生人”兩個星期,而且不要房租……後來才知道她是一個基督徒,星期天她帶我去她教會。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那麽多美國人,隻有我一個中國人。教會裏有各種皮膚顏色的人,每個人都很熱情,他們唱很多歌曲讚美耶穌,非常有喜樂!這是我對美國教會的第一印象。

10月份,我們學生竟然真的得到一個機會跟“老布什總統”見麵。能跟曾經的“國家最高元首”“無阻擋”地見麵、“無過濾”地交流真是令我非常興奮激動。見了老布什總統的時候,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剛從中國回來,我愛中國……”我當時特別感動,一個美國前總統在言語中“跟我聯結”,這樣充分地表達對中國深厚的感情,讓我這個唯一來自中國的學生感受到溫暖和受歡迎。一年後我寫信給他希望他幫我推薦“實習的機會”,他毫不推脫地把我推薦到他弟弟所在的機構。他跟學生有很多互動,非常願意幫助學校和學生,也讓他的前內閣成員成為在校學生的導師。一位前總統這樣重視學生和幫助學生,讓我非常感動。後來我信了上帝,了解到他和他的夫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們對學生、對其他人所作的善工都和他們的信仰非常相關。

和老布什前總統見麵的當晚有一個晚宴,宴請了學校的捐款人和支持者,我們每個學生被分配到一個餐桌作為學生主人接待嘉賓。我負責的餐桌有10個人,席間我一一跟客人問候。等我來到來自休斯敦的喬丹夫婦(Mr.and Mrs.Jordan)身邊的時候,喬丹夫人(Mrs.Jordan)跟我說“我家裏有一個查經班(Bible study),我給你我的電話號碼,有機會歡迎你來。”當時我也不知道Bible study是做什麽的,而且我不可能到休斯敦那麽遠的地方(前麵提到好不容易有人把我送過來),不過我還是拿了她的電話。現在回想起來,喬丹夫婦是神為我預備的在美國生活的“天使”。我和他們一家成為一生的朋友,學習了“真正的美國文化和基督徒的生活”。

我拿到了在亞洲協會的實習機會,還是需要解決住的問題。當時的理事會裏有一位理事叫安特梅耶(Untermeyer)先生,他和夫人誌願讓我到他們家去住3個月。我又一次被這樣“陌生人的愛”所感動。後來知道他們一家人也是基督徒,並且安特梅耶先生曾經是老布什總統白宮的人事部主任。他們一家人的謙虛、友善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心碎之時接受耶穌做救主

轉眼到了快要畢業的時候,由於我們的專業是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很多同學順理成章地找到政府的工作,成為公務員。但是我作為外國人沒有身份很難找政府的工作,其實對於沒有美國身份的留學生來說,找任何工作都很有挑戰,從法律意義上說,必須找到一份美國人做不了的工作。麵對這樣的障礙,我心裏沒有底。更有挑戰的是,我跟我的初戀男友因為對未來的想法不一致被迫分手,這是一段對我有特別意義的關係。因為在認識他以前,我比較有成就的伯父英年去世,因而受打擊而陷入“人為什麽活著”的抑鬱中;遇到他,他給我講了他理解“人活著”的意義,我覺得“和他在一起”就是我人生的意義。失去他,不僅僅是失去一段美好的感情而“心碎”,更重要的是未來的人生還有什麽意義?麵對找工作的艱難、情感結束帶來的心碎和人生意義發生的危機,我非常痛苦。

這時候我又去休斯敦,訪問了前一年認識的喬丹夫人的女兒凱羅(Carol),當時我心裏非常難過,像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對她邊流淚邊講述自己的困境……當時她跟我說“上帝可以安慰你、幫助你,上帝愛你,上帝給你生命意義,你想接受上帝嗎?”我當時覺得沒有人能夠安慰我、幫助我,聽到有神可以安慰我,就說“好。”凱羅就帶著我做了決誌禱告,“親愛的主耶穌,我願意相信你是神的兒子,為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現在我願打開心門,接受你作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求你赦免我的罪,安慰我,幫助我成為一個聖潔,討天父喜悅的兒女。以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門。”雖然我並不太明白這個禱告的全部內容,尤其“赦免我的罪”這一條,但是禱告以後覺得心裏有了很多平安。

美國文化和精神的來源

在我信主以後,我也更明白美國人和美國社會。前麵說到“calling”那個英文單詞很少看到。在信主以後,才知道這是“呼召”的意思,在教會裏會經常用到,用在上帝“賦予人的使命上”。在中國的時候我很喜歡馬丁·路德·金博士的演講,後來才知道他受神的呼召成為牧師,牧師就是講神的道的人,他的很多演講中的語言都是基於《聖經》,包括世界著名的、感染無數人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就是基於“上帝造人”“人人平等因為我們都是神的孩子”的理念;裏根總統對美國的願景--“山巔閃亮之城”(a shining city on a hill)--是來自《馬太福音》5章14節,是基督對信徒講話時提到的一個比喻,意思是“要成為不一樣的人群,照亮世界”。

信主以後我了解到很多不為中國人所知道的寶貴曆史事實。很多英美的宣教士(戴德生和劍橋七傑、司徒雷登的父母)因為要把神的愛傳到中國,拋棄在美國和英國的好生活(其中很多是醫生、劍橋大學的學生),到中國去幫助建立學校教書育人(北大校址的前身--燕京大學就是基督徒司徒雷登在美國籌款建立的;此外還有齊魯大學、東吳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金陵大學等),建立醫院治病救人(協和醫院、華西醫院、上海同仁醫院、南京鼓樓醫院等),他們把一生都獻給了中國,感人至深。

前麵提到老布什總統夫婦,我信主以後,認識了他們的牧師,了解到他們對自己的信仰非常看重,竭力按照基督的教導去生活。老布什在二戰中開的飛機被日軍炮彈擊落在太平洋,他兩個一同飛行的戰友都犧牲,而他在大海中飄流4個小時被救起。他想的問題是“上帝讓我活下來是一個恩典,我要配得這份恩典”,這成為他一生的動力。退下來以後,他幫助很多人,尤其對我們這些學生。因為美國公務員的工資並不高,他不想讓布什學院的學生背上沉重的學費債務,盡己所能,籌集了很多學生獎學金,包括我一個外國學生也拿到了全額獎學金。而這些錢也都是來自普通人,像我認識的喬丹夫婦,他們覺得自己是神的管家,不能自己獨自“享有”財富,要把神所賜的財富用在合適的地方。這種“捐獻”文化也是基於上帝的教導。

很多訪問美國的中國人,都會問“美國好在哪裏?”如果單從城市外表,美國也許並沒有太好,尤其休斯敦城市公路坑坑窪窪,沒有中國的公路好,樓房也比較舊了,也沒有方便的公共交通。但是美國人的精神世界卻是最好的。很多人來到美國覺得是人間天堂,美國的教會其實會告訴你通向真正天堂的路。如果一個人來美國不去教會或者了解基督的精神,我覺得他/她很難了解到美國寶貴的精神財富和一群不一樣的人——真正的基督徒。

價值觀的大翻轉

直到受洗的時候,我也不是非常明白“神的道”。在後來學習《聖經》和基督徒的生活中,才逐漸認識到“神”給了我的“新生命”的意義和帶來的變化。

成為基督徒,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發生很多具體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生命的目標和意義的變化。大學時候我伯父的死亡對我打擊很大,以至於覺得人活著似乎沒有意義,甚至失去努力的動力,因為結局都是死。大學那一段時間我到處去追問“智者和尊師”:“人活著為了什麽?”沒有人給我一個滿意的答案。更現實的答案是“活著就去做該做的(別人在做)的事情。”那些活著“有勁兒”的人,無非也是為了“名和利”或者“為了孩子”而活。信主以後我明白,我的生命不是“隨機”的,《聖經》說我在母腹被造以前,上帝已經認識我並揀選了我;在母腹裏覆庇我(參《耶利米書》1:5;《詩篇》139:13),從我到美國求學到信主,這一路上都有神的庇護和保守。他對我的生命有一個旨意 (will),一個呼召 (calling),一個使命 (mission),他會把我放在“他需要”的地方。我的生命不再沒有目標。按照神的旨意去活,成為神所喜悅的人成為我生命的方向。

信主後,我的思想細節方麵也發生了變化。不把生命和健康視為理所當然,而是感恩自己被給予“活著”的機會和健康的身體;對所作的瑣碎工作不再是不滿,或者覺得“大材小用”,而是看到自己如何在這些崗位服事神和服事人。我的生命從自己“做主”,在“黑暗中”行走,到尊“神”為主,進入到“光明” 中與神同行。我的生命也不是像以前活在肉體中的生命,追求虛浮的世俗的成功、成名,而是成為神所喜悅的人,盡心盡意地愛神和愛人如己。

在領導力方麵,我從小就很追求“具有領導力”,那時候更多是一種個人的榮譽,周圍所見的世俗世界似乎覺得“誰的級別高”誰的領導力就大。通過老布什總統和他身邊工作的人,我看到基督徒的見證:一個領袖首先要思考“為什麽是自己得到神那麽多的恩典和祝福”,“神給自己的使命是什麽”,“怎樣成為神的好管家”,然後盡己所能,關心“弱者”,自己受到的苦難就是神“呼召”去幫助別人的地方。上帝說“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托誰,就向誰多要。”(《路加福音》12:48b)領導的位置絕對不是用來“謀私利的”,那樣的“濫用職權”就是在《聖經》中說的置人於“死”的“罪”(sin)(參《羅馬書》6:23)。不但不能“謀私”,如果因為“自己的偏離正路或者犯罪(sin)”絆倒人,這樣的人就是有禍了(參《路加福音》17:1),不僅僅是有負於“公眾”,而且上帝會出於愛對你“管教”和讓你個人“付代價”。

總結

信主以後,生活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有起起伏伏,各種挑戰。就在我寫這篇見證的時候,全球受新冠病毒威脅已經一年多,每天都是各種壞消息,“新冠病人又增加了,打了疫苗也會被得而塔(delta)變種病毒感染,不讓旅行,回到中國要14+7(天)隔離,不給發護照等等。”在家隔離一年之久,我的理想、工作、愛情都受到重創,加上也不能去教會,我的屬靈狀況很低落……在我寫這篇見證的前幾天,我有很多的焦慮,我的朋友跟我分享了《路加福音》12章22 - 23節,對我很有安慰:“耶穌又對門徒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麽,為身體憂慮穿什麽;因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裳。”《聖經》的話在靈魂上安慰了我,我把對生活的“憂慮”交給神。

信仰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終點”。在信仰的道路上有時候會摔倒,就像嬰兒學走路一樣,然後站起來,繼續前行。但是隻要在神的道路上,就會經曆神的恩典和慈愛。《腓立比書》4章11-12節說,“我無論在什麽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

作者簡介

吳薇,出生於吉林省公主嶺。1993-1997年,北京大學國際經濟本科。現居美國德州休斯敦。2000年於美國決誌信主並且受洗。最喜愛經文:“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麽。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於我無益。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1-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