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鬆開自己想“抓”的手……
/誌遠(05級物理係)
2018年,我受洗成為基督徒。信主之後,我會常常思想神的帶領。回想起自己的出生、成長、以及後來成家、立業……一路走來,我很深刻地感受到上帝所賜的奇妙恩典。
緊抓自己的我
我是典型的80後(80後指1980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編注),出生在山西大同的農村。在那個物質相對不算寬裕的年代,又生活在農村,我從小的夢想就是通過努力,改變自己未來可能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如果用一個關鍵詞總結自己前20年的狀態,或許就是“努力”了。
努力需要方向。然而正如《聖經》裏的雅各一樣,我很渴望能夠抓住一個永恒的東西,自己卻不知道要抓什麽。所以我努力的方向大概來自這幾個方麵:兒時是父母的期盼,中學時是同學間的競爭,再大一點或許就演變成周圍人的羨慕。對於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源動力,我並沒有一個清楚的方向,更多的是隨波逐流,內心也因此缺乏真正的力量和平靜。
我的情緒也常常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記得在大學的時候,常常會因為一門考試成績不理想,會很長一段時間陷入消沉。相反,如果成績非常優異,我又呈現出不可一世的驕傲。我常常會在自負和自卑兩極間波動。
我於2005年進入北大物理係讀研究生。此前曾經幻想過北大是學術的聖殿,大師雲集。當自己親身經曆之後,才感受到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雖然所學的是理論物理,但是我們平時做的也更多是一些建模和擬合,對於探索宇宙本源相差十萬八千裏。所以在北大的大部分時間裏,我都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左右搖擺。再加上自己對理論物理並沒有那種發自內心的熱愛,對於很多研究的課題,基本都是草草了事。我努力想“抓”,但是抓的都是空的。
內心的衝擊
2008年,我踏上美國的土地。當年8月7日,我進入德州農工大學的校園,也逐漸有了了解基督教的機會。當時聽說大學城有幾間華人教會提供免費的晚餐,順便查考研讀《聖經》。我的一位朋友是“蹭飯”方麵的專家,偶爾也會聽他點評各個教會的特色飯菜等等。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和身邊的一位物理係的同學去了大學城的一間華人教會。因為聽說這間教會提供接送,吃飯之後還會幫助買菜。初到美國,這個對於我們實在是太方便了。第一次去教會,我就遇到了我們的“蹭飯”專家。他悄悄對我說:“你來對地方了,這裏的飯不僅好吃,而且還可以多次添續,量大。”同時,我也遇到很多同年來美國的朋友,很有歸屬感。漸漸地,周末去教會就變成了我的一項常規活動。
在查閱《聖經》的時候,我常常會被裏麵的一些話所吸引。《聖經》的很多話是我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也沒有思考過的。記得當時小組查經的時候,牧師問我們:“你們覺得什麽是成功?”說真的,當時我被問懵了。人生走過二十多年,一路過關斬將,經曆過許多大大小小的考試,我一直認為成功意味著有好的成績,或者有收入豐厚的工作等等。後來牧師說,他認為可以留到永恒的東西才是成功。其實當時我覺得這話還是有點玄乎,不過“永恒”這兩個字徘徊在我的心裏很久,後來常常會想起來。
當時我一直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讀《聖經》的。在教會查經一段時間後,一位已經信主的數學係的師兄不經意間問我有沒有想過信主。經過一段時間相處,大家也都彼此熟悉,我不好意思直接拒絕,所以含糊其辭,回答說,想繼續了解一下。他建議我認真思考一下,畢竟人都會軟弱。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自稱軟弱,因為之前認為“軟弱”是個負麵詞匯。當時我內心的想法大概是“我很堅強”“內心軟弱的人才需要精神寄托、信主”等等。同時,看到周圍的基督徒大多都很喜樂,麵對學業的困難也很平靜,對於一直處於焦慮狀態的我,內心也有很大的衝擊。
曲折的慕道
2009年暑假,我的妻子從國內來美國跟我團聚。剛來美國,再加上她以前在高校的工作和政治教育有關,因此對基督教比較反感。我也剛剛加入一個課題組,開始正式做課題。抱著在事業方麵大幹一番的想法,我慢慢疏遠了教會。中間幾年,經曆過數次學術上的停滯不前,與老板、同學之間關係緊張。我經常會懷念之前在教會裏能得到的那種平靜的心,牧師之前關於成功、永恒的討論常常會浮現在腦海裏。
2012年兒子出生。生活的壓力迫使我提前畢業,並於2013年參加工作。10月女兒出生,中間麻醉過程出現操作失誤,麻醉到了大腿,導致妻子的腿沒法發力。眼看馬上就要生產,我拚命給她按摩,希望找回感覺,但似乎並沒有太大效果。我偷偷跑到衛生間,關上門對神說:“如果你能讓我妻子順利生下孩子,我就跟隨你。”大約不到一個小時,女兒順利出生了。
2014年,因為工作簽證的問題,我要被派到亞洲工作一年。由於妻子要忙著寫畢業論文,所以我孤身一人去了新加坡。兒子女兒也分別被送到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家,我們一家人分散在世界各地。我經常會想念他們,習慣性地把思念轉化成工作的動力,經常加班。在外工作的那一年,工作上收獲了不少,但是內心的平安卻沒有增加,反而因為與家人的分離,內心常常會孤獨。
2015年我回到美國,妻子也博士畢業,開始在學校裏上班。經曆了前幾年的不安、掙紮和孤獨,我更加懷念並渴望內心的平靜和安定。跟妻子商量以後,我們決定繼續回到以前去過的那間教會。每周五,我們會跟小組一起查閱《聖經》,我們也會抓住每一個討論的機會,和大家交流自己的疑問與困惑。感恩的是,我們小組裏帶領查經的幾位弟兄姐妹非常坦誠,他們每次解惑都是盡量去認真思考,沒有讓我們感到敷衍。同時,他們也會坦誠自己信心的不足,這讓我們釋然許多。
有一次,小組的一位來美訪問的老師要回國,小組的幾位基督徒輪流為她禱告。在禱告的時候,每個人都把自己對這位老師的依依不舍以及她未來的路都交在上帝手中,也包括她獨自在美國上學的女兒,求上帝看顧。禱告結束的時候,我的內心第一次感覺到禱告有一種力量,是一種愛的力量,似乎不是對著空氣講話。
不知不覺,我們在教會查了近兩年的《聖經》。中間有一些感動,但是我還是沒有突破那個瓶頸,始終處於旁觀的狀態。從小以來形成的“抓”的性格,讓我也很難完全地把自己交托給一個自己並不是很確信的神。但是從內心深處,我是很願意去相信有一位美善的、有恩典的神,所以也在尋找這樣的確據。
2017年底,有一次我們讀《使徒行傳》的時候,讀到使徒保羅的生平時大受震撼——他從一個迫害基督徒,被上帝改變,成為給外邦人傳福音的使徒,從而把福音傳遍歐洲。在我看來,這個故事就把《聖經》的曆史和現代的我們聯係起來了。這讓我感覺到,《聖經》裏記載的內容是跟我有關係的,上帝也是真實的。
但是,我願意追隨這位上帝嗎?還不大確定。
奇妙的改變
2018年6月,我們全家搬到休斯敦,我們也委身於一家附近的教會。我們參加了慕道班的課程,其中幾節課談到了人因為罪,與上帝隔絕。人的軟弱,都源於人的罪。回想之前經曆的內心的不安、掙紮,在學業或工作上的壓力,其實都與軟弱有關,盡管自己之前並不願意承認。而隻有與神的關係修複,人才會從罪中脫離出來。
這時,我對《聖經》和上帝已經有了一些了解,對於自己是個罪人也完全認可。我的內心也在渴望上帝,想與上帝有更親密的關係。一次,在和教會一位長老的談話中,他建議我要主動走出一步,因為上帝不會強迫我進入祂的國。和妻子認真討論之後,我們決定邁出這一步,不再抗拒,內心完全順服於上帝。現在還清楚記得在決誌禱告的時候,我內心的激動和喜悅,我知道自己以後將會不一樣,盡管我還不能很具體說出會怎麽不一樣。
信主以後,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翻轉。改變首先從內心開始。反思過去,很多不成熟的決定、與人緊張的關係,還有工作上的急躁,其實都源於自己內心的不平安,或者是自己與神關係的偏離。現在當我麵對工作上的挑戰,我開始從神的角度去思考。正如在《哥林多前書》裏所說的,“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讓他生長”(《哥林多前書》3:6)。我相信,很多問題的答案最終在上帝那裏,我所做的工作是栽種和澆灌。這種內心的平安,使我在工作中也順利了很多,尤其是麵對一些比較大的挑戰的時候。
平靜的內心也使我和周圍人的關係緩和了許多。公司內部有很多競爭,在未信主以前,我常常會把競爭的關係轉到人的身上,在人的裏麵找原因,甚至到了人身攻擊的程度。信主以後,我更多地把眼光集中在做事上,在聽取別人建議的時候,盡量讓自己保持合乎中道的眼光。正如《羅馬書》12章18節所說,“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我也會留意與周圍人的關係,在溝通的時候,尤其是在與持不同意見的同事或客戶溝通的時候,盡量考慮到對方的立場。我的變化也引起了老板的注意,記得有幾次單獨交流,他對我的平靜給了很多正麵評價。但是我知道,這種改變不是我可以做到的,是上帝的恩典。
內心的悔改也給了我很大的力量。在禱告中,我常常會看到自己過去許多或隱或現的罪。以前在工作上,因為過於想“抓”,我忽略了妻子在生活上的付出。對於她偶爾所發的怨言,我更多想到的是自己在工作上的辛苦,也因此與妻子的關係常有摩擦。對於孩子們行為上的一些問題,我常會歸因於妻子教導的失敗,或者孩子的天性,很少看到自己對孩子缺少關心。信主以後,我常常在禱告中求上帝的諒解,自己沒有做好父親的角色,沒有管理好上帝交給我的產業。我也會盡量在工作和生活上尋找一些平衡,花單獨的時間陪伴他們。信主一年以後,我與妻子和孩子們的關係有了很大的改善。
尾聲
回想信主的三年,真的是感覺主恩滿滿。當我鬆開自己想“抓”的手,主帶領我進入豐富之地,包括平靜的內心、工作的機會、美滿的家庭,等等。
以一句經文與還沒有信主的朋友共勉:“你們要嚐嚐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詩篇》34:8)
作者簡介
誌遠,出生於山西。2005-2008年北大物理係碩士研究生。現居美國德州。2018年於休斯敦福遍教會決誌受洗。最喜愛經文:“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