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道的魅力

道成了肉身,豐豐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魅力四射,令我折服
個人資料
正文

堅定的科學崇拜者,竟然信了耶穌?/ 張躍江(96級電子係)

(2020-11-15 14:20:28) 下一個

堅定的科學崇拜者,竟然信了耶穌?

/ 張躍江(96級電子係)

 

同大多數60後一樣,我的經曆中也被烙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隨著改革開放,“科學的春天”來了!當時有一首葉劍英《八十抒懷》的小詩風靡全國——“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我把它悄悄刻在書桌上。科學,沒有比科學更真理的了,成為科學家就是我少年時代的夢想!

然而神是信實的,祂早早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播下了尋求信仰的靈性種子。在一個漆黑夜晚,我站在家門口仰望璀璨無邊的星空,思緒好像慢慢融入其中。幾百年乃至數千年前,那些恒星之光穿越廣漠空間方才進入我的眼簾,我不禁感慨地球如塵土般渺小,人生如蜉蝣般短暫。

當時,我突然有個念頭:人生要有意義,則必須要有位上帝,可以細查我們每時每刻的感受。否則,生命不過偶然出生也偶然死去,那人生還有什麽價值?那時,我心目中的上帝就像一個巨大的錄像機或者錄音機,可以記錄宇宙中每個粒子的狀態以及我們每時每刻的萬千思緒。

01 “科學夢”被人性之惡打碎

雖然這樣的疑惑時不時閃現,在我心目中,科學仍然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滿懷著科學夢想,1986年我考進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在回頭看,在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期,生活在一個人文氣息相對貧乏的純理工科校園是迷茫、惆悵和苦悶的。由於父親的期待和那場風波的影響,使我隨大流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然而,我的科學夢在研究生期間遭到了第一次打擊。為什麽教授們熱衷於發表幾乎沒有價值的文章?他們僅僅通過閱讀國際期刊,做些微小調整,就形成所謂的科研成果。在我看來,這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智力優越,做了一道大習題而已。這些研究既不解決現實問題,也無法滿足好奇心。到底誰需要這些研究呢?高校的研究氛圍與我想象的相差甚遠,科學研究失去了神聖的光環。當時,視野狹隘的我眼中隻有科學技術,甚至把科學神話視為某種偶像。

對校園狀況的失望,讓我碩士畢業後就職於一家深圳國企。有七個月時間,我被派去維護通信實驗局。每天住賓館、吃飯店,隻需在交換機出故障時重啟。如此悠閑輕鬆,讓我開始思考“科學為什麽是真理”的問題。

哲學家波普爾(Karl Popper)的證偽理論和科學史家庫恩(Thomas Samuel Kuhn)的範式革命開闊了我對科學本質的認識,而“科學社會學”讓我領悟了能使科學繁榮的特定社會土壤問題。這部分回答了“現代科學為什麽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李約瑟難題。而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探討了資本主義製度為何在新教國家興起,也間接地解釋了經濟發達的宋朝或明朝為什麽沒有誕生資本主義。劉小楓介紹二十世紀神學的《走向十字架的真》,遠遠超出我的認知,令我迷惑。“耶穌基督為了我們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三天後複活”,這是啥意思?耶穌是一個兩千年前的猶太人,跟我有什麽關係?暢遊在睿智思想中的我心中驀然產生一個念頭:去北大,要不我會後悔一輩子!

1996年去北大讀博前,我又出差到一個軍營,在其電影院觀看了《黑太陽731》。這是對我的科學崇拜又一次意想不到的打擊。其中有一個場景深深刻入我的腦海:一個衣衫襤褸的中國婦女被帶到屋裏。幾個穿白大褂、戴眼鏡的日本軍醫把那婦女的手伸進零下100多度的液態氮中,然後拿出來。軍醫輕輕敲擊那隻冒著白氣的手,整個手緩緩地從空中墜落,粉碎在地上。那女人驚恐的眼神仿佛還飄在我眼前。

上帝啊,那是怎樣的絕望!我靜靜地坐在黑暗中,那絕望傳遍了我的全身。我渾身冰冷發抖,仿佛粉碎一地的是我的手。腦海卻快速運行:這是暴行,日本人太壞了!但站在什麽立場我們譴責這種“暴行”?科學嗎?“暴行”不是科學詞匯啊。科學客觀中立的優點在善惡是非麵前隻能保持冷冰冰的沉默。良好的科學訓練並沒有使那些軍醫們更加文明,隻是讓他們的殘忍花樣翻新!那一刻,我意識到在科學之外,有關乎文明基礎的善惡是非問題。

電影《黑太陽731》劇照

02 第一次打開福音書

北大讀博的前兩年,我沉浸在人文閱讀與各種講座中。北大百年校慶前,為紀念即將拆毀的曆史性建築大講堂,天天在那裏放映經典老片。好萊塢電影《賓虛》裏的一句台詞“拿撒勒人耶穌說:‘仇恨隻能帶來仇恨,血隻能帶來血,而愛能贏得愛’”,讓我覺得耶穌不同凡響。我了解不少哲學家,怎麽忽略了耶穌——這位人類最偉大的精神導師呢?於是,我第一次打開了福音書。

耶穌說:“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麽,喝什麽;為身體憂慮,穿什麽;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25-26,34)

這段話就像一股甘泉,滋潤我焦慮的靈魂。由於沉迷人文閱讀和講座,離畢業隻有不到一年,而博士論文卻隻能寫出一章。我開始焦慮、失眠甚至抑鬱。每天晚上,我都依靠大聲朗讀福音書,直到困倦才可入睡。耶穌的比喻一個個地在我麵前呈現出智慧的亮光。

在一個同學的幫助下,我找到了海澱教堂,竟然離我宿舍隻有幾分鍾路程!“有時遇見苦難如同大波浪/有時憂愁喪膽似乎要絕望/若把主的恩典從頭數一數/必能叫你驚訝立時樂歡呼……”參加第一次青年聚會,我就被這首《數算主恩歌》深深感染了。我滿含熱淚地意識到我內心滿了怨言。對於父母和社會,我感恩少而怨言多。我常常耿耿於懷那些未得到的,卻視手中已有的為理所當然。我還埋怨什麽呢?父母和社會給我提供了中國最好的大學教育,我心裏還充滿埋怨,我真是一個不知感恩的家夥!

那天,我心裏有了莫大的觸動,然而驕傲仍是我的頑疾。一個兄弟耐心地翻聖經解答了我對聖經的疑惑,但我心裏還不服氣,認為用聖經證明聖經是循環論證。在隨後的大半年時間,我在那個兄弟帶領的查經班裏學習、懷疑、思考和辯論。

從小對科學根深蒂固的崇拜,讓我無法接受聖經中的神跡。直到有一天,我讀到馬太福音16章1-3節:“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來試探耶穌,請他從天上顯個神跡給他們看。耶穌回答說:‘晚上天發紅,你們就說,‘天必要晴。’早晨天發紅,又發黑,你們就說,‘今日必有風雨。’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倒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跡。”這段經文讓我明白,我們用科學來觀察解釋大自然的規律,卻不能分辨出這是神偉大創造的痕跡。那日月星辰和花草樹木,哪一樣不是神透過它們啟示著祂對人類的愛呢?思慮和罪惡讓我們的心剛硬麻木,感受不到大自然背後神的濃濃的愛。

自那天起,科學不再是妨礙我相信神的力量,反而是神榮耀的彰顯。無論是牛頓力學還是麥克斯韋電磁理論,都在述說著神立定的、莊嚴的自然法則;那些美妙的數學符號顯露著神的偉大。

03 放下驕傲學會禱告

然而人的自高自大是何等頑固!當被灌輸的GC主義理想破滅的時候,我開始用懷疑與反思的眼光看待一切。北島的那首詩真切地表達了那種被欺騙後的感受:“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天是藍的,我不相信雷的回聲”。即使親眼看見的藍天和親耳聽到的雷聲,我都要懷疑它們的存在,何況看不見摸不著的神!我不希望再一次受騙;我不願意才出虎穴,又入狼窩。笛卡爾的“懷疑一切”,啟蒙運動的“一切的價值都需要在理性的法庭為它的存在而辯護”,這些我深深讚同的思想讓我在基督信仰前卻步。

神的引領是奇妙的,從理性到信仰的飛躍出人意料地來到了。1999年春節過後的一天,我隨意翻開了帕斯卡的《思想錄》,一句話映入眼簾:“哲學家、科學家心目中的神,不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我愣了半天,思考良久,醒悟過來:原來聖經中的神是可以向祂禱告、有感情的神,而不僅僅是立定了自然法則、創造了人類讓其自然演化的神。對於禱告,我先前是十分排斥的,也不會禱告。看了帕斯卡的話,我心裏非常難受。我到底相不相信這樣一位有感情的神呢?如果相信,我心裏卻有這麽多的疑惑;如果不信,我每個星期三次去教會查經、敬拜。信還是不信,那天晚上橫亙在我麵前,催逼著我做出選擇。

我坐在書桌前無法平靜,就開始閱讀當天的靈修經文。“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麵的,我也常在他裏麵,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什麽。”(《約翰福音》15:5)耶穌的這句話,直射我的內心,使我的心蘇醒。原來,我內心的埋怨、苦毒和怨恨,就是因為我這個枝子沒有接到耶穌這個葡萄樹上。神的生命源泉沒有澆灌我的生命,我的內心缺乏神的喂養,自然就枯幹剛硬了。主啊,我承認我的敗壞和自私,我想過一個喜樂平安的生活!

我低下了驕傲的頭,開始了我平生的第一次禱告。我向神敞開自己,流淚傾訴過去種種的經曆和感受,訴說自己的委屈,也承認自己的過錯。漸漸地,我的心亮堂起來,身體越來越輕鬆,心裏的重擔好像卸掉了。不知不覺,禱告了一個多小時。結束的時候,一個念頭閃現在腦海,一個微小的聲音回響在我耳邊,“但是不可少的隻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加福音》10:42)哦,我已經信主了!我滿心歡喜,非常感恩。

然而一分鍾不到,心裏立刻驕傲起來,心想:“神啊,是我主動去尋找你的,是我選擇了相信基督教而不是佛教”,隱隱中還有給耶穌麵子的感覺。我的驕傲不到一分鍾,就讀到主耶穌所說的話:“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約翰福音》15:16)。我立刻被震醒了:主啊,是你賜給我生命氣息,讓我出生在這個世界,你知道我每時每刻的心思意念。

那一刻,驀然回首,感受到神一直在引導我來尋求祂。1999年複活節,我在北京海澱堂受洗,正式成為神的兒女。

查經班的那位弟兄教會了我每日靈修。清晨,我在未名湖邊閱讀一段聖經,寫下默想,將心中的憂慮交托給神,求神看顧博士論文進度,然後走去實驗室開始我一天的工作。

神的話是信實的,“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們開門”(《馬太福音》7:8)。在繁忙的博士論文研究中,我仍然堅持每周去三次教會參加查經班、青年聚會和主日崇拜。在神的護理和看顧下,我滿心感恩、喜樂和平安,不到一年竟然完成剩餘四章論文,順利畢業且榮獲1999年北京大學優秀博士畢業生稱號。榮耀歸我們的主!

之後的人生歲月中,我在認識神的道路上雖然時快時慢,生命起起伏伏,但我深信:主耶穌是我上好的福分,是人不能奪去的。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

尋找的,就尋見;

叩門的,就給他們開門。

 

- 馬太福音 7:8 -

 

- End -

作者簡介:

張躍江,出生於新疆石河子。1996-1999年,北京大學電子係博士。現居美國加州。1999年在北京海澱堂信主受洗。最喜愛經文:“隻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6: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canhe 回複 悄悄話 祝陳牧師及師母家人感恩節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