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問,富家千金和窮人家出來的女孩在戀愛婚姻中,誰更容易被欺負、被PUA?大家多半會說,富家女不會,因為有財大氣粗的娘家給女兒撐腰。男人無論好點差點的,他沒這個膽兒。這話雖然不錯,但這個問題其實沒那麽簡單,值得深挖。
如果一個女孩從小受人重視,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無需委曲求全、討好別人才能被肯定,那她就不容易在被人鄙視、侮辱的情況下,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滿足對方的需求。Because I deserve better.
大部分兩性關係是從一開始就被定性、再一步步固化的。常見某方剛開始把自己擺得很低,之後一退再退,等有天意識到這點之後已經晚了。你軟弱慣了,向來沒有原則,現在再強硬別人也不把你當回事。
說個笑話,其實是真事。認識一個事業非常成功的華男在群裏抱怨:為什麽老有人找我事?老想著在背後弄我?
我問他,你有沒有明確地告訴別人,你不想被人弄呢?
他愣住了。這還用說嗎?這不是顯然的嗎?
我說,不見得。你不明白表示你的憤怒,別人興許以為你就喜歡被整著玩兒呢。“反正他不介意,why not?”最好用行動向人表示,你不是好欺負的。
不完全是笑話,這個案例值得琢磨。
富家女、大官的女兒,從不懂事的時候起就從各種渠道接收到“我很精貴”的信號。因此在和男人交往中,通常對方隻要一開始流露出犯賤的傾向,立刻會被女人覺察到,而且會做出明確的表示——少跟我來這套,否則散夥。
所以與其說是娘家的背景,不如說是女人自己這種堅不可攻的尊嚴,這種不輕易放低姿態的自信,才是杜絕別人不公正對待自己的直接原因。
那麽貧家女就容易被PUA嗎?這也不見得,這要看有多窮。
小說電視裏,常見出身貧寒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女主。嗯,有。但是泛泛來說,如果一個女孩家境貧寒到吃點兒好東西一堆兄弟姐妹和她搶,沒漂亮衣服穿,因交不起學費輟學,不得不在家務農或進城務工……總之,一個自己沒有任何資源的女人,有多大可能聖母心泛濫、去甘心奉獻、甘心被別人利用呢?
從小吃了太多苦的女孩,看問題會比較現實。這些女孩在兩性觀念上成熟較早,比同齡的、家庭良好的女孩,更有識別男人優劣的慧眼,更不容易被花言巧語欺騙,或對“懷才不遇”的男人起同情心。是這個理兒吧?
岔開說一句,懷才不遇怎麽了,有錯嗎?沒錯,隻要別等到懷才有遇之後,就開始嫌棄糟糠妻市儈、不能欣賞他才華、不能理解他內心“痛苦”,那就沒問題。
回主題,最容易母愛泛濫、被男人PUA的那群,是大多數中不溜家境的女孩。這種女孩首先有一定的資源,受過不錯的教育,能養活自己(同時還能接濟到渣男)。往好裏說是有幫人的能力,往壞裏說有被人利用的價值。然而與此同時,資源也是有限的,並沒有幸運到像富家女那樣。舉例來說,能全職工作掙錢,但還沒富到有閑錢請保姆做家務帶娃(好讓自己別那麽累)。所以就是最累的一群。
在家裏受父母重視,在社會受領導同事重視不假,但同時因為所在階層資源有限、競爭強烈,總會有一些聲音不斷告訴她們:女人要有愛心(多照顧下你弟弟),女人別那麽aggressive(多分些好處給你那些不如你聰明能幹的男同事)。
甚至可以說,曆史上大部分被推崇的美德,基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利於國家統治階層的,多適用於男人,比如忠君啊,比如淡泊謙讓啊,因為能做到這一點的男人,他好管理啊。能幹、不貪,受了冤屈還不鬧騰!另一類則針對女人,比如賢惠持家,奉獻精神。
我不是反對美德的存在,但大致可以說,凡是需要外人外力去“推”的東西,多少都是反人性的。不同意?你見過有哪個國家的文化說,“都去掙錢吧!錢是好東西!”還用人說嗎?真的好東西需要宣傳?推,是因為有人必須做出犧牲,還有人會從中獲利。古典文化中沒見過鼓勵女人去釋放自我、追求個人幸福,去出風頭去“浪”的。因為這麽做的話,女人自己快活了,但不利於國家和大家庭對她們的管理。
所以不要讓人指畫你,還逼自己接受什麽“為了你好”。你還缺錢呢,真為了你好,怎麽不送你錢?
有個交友十分廣泛的朋友曾說過,以他對中年離異夫婦的觀察,凡是女人主動甩了男人的,大多數都是越過越好;反之,被男人甩了的,至少相當一個階段很淒慘。是因為被甩了的女人經濟不能獨立嗎?還真不是,都是和丈夫一樣受過高等教育的有工作的。我這可不是鼓勵別人離婚,這當中的道理,也不限於婚姻家庭。
當一個人對現狀不滿(事業也好家庭也好),有的選擇忍了,有的整天抱怨。肯拿出行動去改變的,太少了。凡是那些認為自己的幸福快樂“是件重要的事”,值得自己花費時間、犧牲金錢(結婚絕對是時間金錢最大程度的消耗),並沒有因為自己“已經這個年齡了”,孩子太小了,或者孩子都多麽大了,就忽略生活的質量。這樣一個人,他怎麽可能不越過越好?
之前鬧九天渣事件的時候,有人貼了張圖,我憑記憶可能描述不準確。說國內一個醫生告訴她,見過幾百例配偶得大病甚至絕症的,大部分女人選擇了不離不棄,而這麽做的男人有多少?倆。不是勸大家拋棄遭難的配偶啊,隻是指出,女人更容易把犧牲自己看做天經地義。
再舉個例子,冰箱裏如果剩了兩袋麵包,一袋全家人(包括孩子)都更喜歡吃,你現在餓了,會去吃哪一袋?大部分男人會先挑他自己愛吃的先吃,而相當多的女人會把愛吃的留給別人(我就是)。這並不是說男人不愛孩子,如果孩子同時也來拿麵包,他們不會和孩子搶。因為他們的腦子裏,並不像女人一樣被設計成“遇事先想別人”,沒有那種時刻為他人犧牲自我的責任心。
除了這種聖母情懷,還有一點我稱之為“用戰術的勤奮來掩蓋戰略的懶惰”,同樣不限於家庭,先拿工作舉例。有些人在夕陽行業,一天忙到晚,累得要死還掙不了幾個錢。下次再有這種人跟你抱怨,你就告訴他:“你,其實很懶。”
因為換工作、換行業所麵對的風險、需要的勇氣、花的時間精力上的投資,是很可觀的。之所以把自己搞得那麽忙,是因為那可以justify自己為啥沒功夫停下來思考“戰略”。不是我沒努力,我也沒辦法——讓自己心安理得。
放到家庭裏,有些婚姻早就名存實亡了,兩人天天吵架,或者冷戰。外人奇怪,這麽不開心為什麽還不離?你問問當事人,肯定一堆理由——孩子啊,經濟啊,都這年齡了不折騰了,離了也找不到更好的,老了互相照應啥的。這些都是存在的,但別人就沒有這些問題了?別人又是如何克服的?
還是懶,還是懦弱。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需要頂住精神上、物質上的巨大壓力。未知的生活讓人害怕,再結識新人可能遭遇更大的失敗。而熟悉的東西有安全感,哪怕被abuse,至少也有個pattern。所以寧可每天窩火受氣,都不願意嚐試不明朗的另一條路。正如大多數人寧可退休在半死不活的企業中,都不願去投機做生意。“哎呀。我已經忙得團團轉了!”都是借口。
“If you don't design your own life plan, chances are you'll fall into someone else's plan. And guess what they have planned for you? Not much.” ~ Jim Rohn.
讀到這裏,可能讀者會把我想象成一個倡議男女平等的女權主義者,我還真不是。常在華人大媽網上看到被老公嫌棄掙錢不夠多的案例,最近一個既要轉碼還要帶孩子,因為老公認為孩子送去幼兒園太小,但又舍不得花錢請保姆,“同時”還希望太太掙錢和自己差不多。看出來了吧,我為啥不是個男女平等的擁護者?
因為女人由於生育、家庭人設這些因素,要想在事業上和男人齊頭並進,就要付出更多的代價。美國白人家庭主婦多著呢,人家的老公怎麽不嘰歪?因為人家的社會已達成共識,對家庭付出,也是被valued。所以做女強人行,但別做女超人。硬要追求所謂的平等,你其實還是被PUA了。
那作者有什麽建議呢?一曰量力而為,一曰自己怎麽爽怎麽來。並不是所有女人都適合精神獨立、經濟獨立,兩性差異切實存在。以家庭為主沒錯,但是首先要考慮個人幸福。至少,個人幸福不能老被排在別的後麵。這麽做是不是很自私?
我小學的時候聽過一首兒歌,現在還記得:“隻要媽媽露笑臉,雲中太陽放光芒。隻要您呀笑一笑,全家喜洋洋。”
看到了吧?作為一個家裏的主婦,一個母親,一個妻子,如果她把自己活好了,活高興了,每天不是板著臉罵罵咧咧,well, this is doing everyone a big favor.
很多一輩子操勞的人,固執地認為周圍誰離了她都不行。實際上呢,可能人家早就希望她先把自己拾掇好了就完了。別人真的不見得多麽稀罕你的犧牲,尤其是當你經常把自己的犧牲拿出來說事:“我不什麽,都是為了你。你還不什麽,你對得起我嗎?”神煩這種道德綁架別人的。沒人要你犧牲,get a life!
再說自私,假如社會中所有的人都能自給自足,都很快樂,還有什麽社會問題要解決的嗎?還要警察、要政客幹嘛?不要總等著伺候完老人再如何、送走孩子大學再如何,老人長命百歲的話,那時候我們也七十了,還能幹啥?誰生命中的好日子,也就那麽幾十年。想想自己這輩子真正追求什麽(你沒有追求?你隻想子女好?那子女其實壓力山大。)
這關健身什麽事呢?
很多女人一提起“珍愛自己”,首先想到的是舍得為自己花錢,買衣服買包,舍得做美容。這當然算是好的一方麵,但“女為悅己者容”,搞這些多多少少還是在意別人怎麽看,還是在取悅。
而健身,是為數不多的需要花大量時間,但又和別人都沒啥關係、對自己卻很重要、很“自私”的一件事。(有人說,為了娃,咱們也要保重身體啊。我倒不提倡這種說法,怎麽不為了娃女人就不值得活久、活健康一些嗎?)中年婦女很忙,但是越忙反而應該抽時間出來健身。因為你就是要給自己這麽一個message:我的健康、我的利益,淩駕於工作和家務之上。
回到麵包的案例,每次去冰箱都要先拿自己愛吃的麵包。不是自己特殊,是任何人都該這麽做。這點很重要,不止關係到麵包。人腦的神經網絡就是這麽設計的,隻要不斷地practice一件事——“我的利益不他人之後”,不斷給自己這麽一個信號,從麵包開始。不需要多久,在其後的一些人生大事上,就會自動轉換考慮問題的角度。
結束語?別再陶醉在自我犧牲的滿足中了,這不是一種健康的生活和與他人相處的方式。我更欣賞下麵這種說法,
“Don't ask yourself what the world needs; ask yourself what makes you come alive. Because what the world needs is people who have come alive.” ~ Harold Whitman
大富大貴家的女孩盛氣淩人,但是過度了,就沒有女人味,讓男人敬而遠之。
總之,人與人之間需要有犧牲有平衡。
========================
好文,的確是中產家庭的女孩受正常教育,從小經曆簡單,總容易犧牲自己;窮人家的女孩從小經曆過風雨對世事通透的早;大富大貴家的女孩盛氣淩人總不會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