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比醫生的分享

健康&健美的探索和體驗分享
個人資料
burpeejum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家族的力量-原生家庭的療愈

(2025-08-04 14:40:36) 下一個

過去幾年,每次與爸媽,姐姐團聚,我們都會聊聊我們小時候的故事,也讀了長輩們的自傳。逐漸發現,那些平凡往事背後,藏著我們家族代際間的智慧與情感脈絡。同時,在學習馬欣教授的生活方式醫學,以及他分享的諸多關係案例之後,我開始用更全麵、更溫柔的眼光重新理解我的原生家庭。曾經的不協調與疑惑,在理解中療愈。如今,我可以堅定地立下一個小小的旗幟:原生家庭是我的力量,是我們家族的力量

所謂“原生家庭”,指的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第一個家庭係統。它深刻影響著我們的:

情緒表達:你是否渴望親密,但又害怕表達?

親密關係模式:你是否常常在關係中追求穩定,有時候又感覺孤獨,不被理解?

自我價值:你是否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總想贏得“強者”的認可?

壓力應對:你是否一焦慮就陷入自我批評,逃避與內耗?。

這些影響,是可以被看見、理解、更新的。係統升級之後,我們就重寫了曆史和將來。好的原生家庭(記憶重建之後的)能帶來深刻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親密關係中的信任能力。你可能會:更容易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在困難時有強大的內在支撐係統,對自己有持續、健康的自我肯定。

–深刻了解了我祖父母的生平,性格,對我的父母的影響。我父母的經曆,不同時代的特殊性,和對我們今天的關係結構的影響。我以一個成年人,長者的身份去體驗長輩的選擇和體驗。

--母女靈魂伴侶般的連結:我意識到老媽是我此生最親密的靈魂伴侶。她在我成長過程中一直默默助力:從小就培養我抽象思維、運動習慣、自律。後來堅定支持我出國、轉行、學醫。原來,我心中的孤勇背後,是父母的深信與托舉。

--重新理解父母:我學會了以“完整的人”的視角來看待他們,不再隻將他們視為“父母”。比如爸爸的溫和與偶爾的小衝動,或許是曾經奶奶性格的一種延續。父母之間的恩愛,是成年子女最真實的情感滋養。原生家庭的“陪吃陪玩”在我看來,是最昂貴的親密投資,愛情激素爆棚。

–大家族的互相支持:姑姑在媽媽生了姐姐之後去照顧。爺爺給媽媽寄過去麵條和煉乳,讓我們小時候都有足夠的母乳。這讓我理解自己為什麽會對家族其他小輩也很關心。

日常智慧,與長輩溝通的方式

–尊重節奏:早上和午睡後適合談重要事,麵對麵溝通效果最好。

–理解情緒表達:很多嘮叨是情緒出口,不必事事糾正。

–設定邊界:不硬碰,但可溫柔轉話題。

–表達共情:先聽,再回應。

–應對細節過多、頻繁建議、負評的技巧:話太細?溫和打斷:“你講得很細,我差不多聽明白了,我這麽做怎麽樣……?”挑剔否定? 可能是表達關心的方式。回應可以是:“謝謝你的提醒,我明白你的擔心。”情緒嘮叨? 可能是孤獨或價值感缺失的表達,可以轉移到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或讓他們參與計劃中。

–價值觀不同? 不必說服,隻要理解。比如說:“我理解你的看法,謝謝這麽仔細的分享。”

–精神上的滋養對所有人來說(老中少)都是正麵的引導與力量。

愛的語言的解碼:“我做給你吃”“我帶你去玩”,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需要適當接住,用美好的語言反饋他們的用心:“你這麽用心做菜,我特別感動!”

做好“情緒穩定器”的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節奏,讓自己吃好、睡好、訓練好,情緒穩定,平衡工作/家庭/自我,同時帶動大家。給予家人情緒價值,做一個成熟、有力量、有餘裕的人。“撿寶石”思維:在每一段對話、每一個互動中尋找閃光點。

我立下的家族旗幟:每一個代際的傷口都藏著成長的種子。療愈自己,也是在療愈整個係統。今天,我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從理解,到同頻,到珍視,到相互托舉。未來,我也要將這種深信、溫柔、堅定,繼續傳給下麵很多代子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tillthere 回複 悄悄話 檢寶石。學習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