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扭轉乾坤
何劍鳴(851 )
從我們 152 樓到第二教學樓,整整一千步,真的,我曾數過,門到門,中間會經過校醫院和布告欄。布告欄就像北大的三角地,風雲際會之時也曾人頭攢動,不知道現在都還在不在了。布告欄東南,就是“孺子牛”雕像,是 78 級師兄師姐留下的。這雕像甚是怪異,兩頭牛頂個球,怎麽想怎麽跟名字搭不上邊。科大裏怪事多啊,反正這個問題我一直沒答案。
記得開學沒幾天,有人從係裏借了台照相機,拍些照,給親人寄去。眼鏡湖、一鑒亭,拍攝最多的地點是孺子牛。不隻是我們這撥人,還有其他學生在拍照,跟牛合個影還不容易呢!雖是水泥鑄的,那兩頭牛氣勢非凡,跟當時學校的聲望相符。
後來在科大校刊裏曾讀到 82 級沈濤的文字:“圖書館東南角矗立著的石雕“孺子牛”能給人以震撼、啟示和力量。那兩條牛雙目圓睜,低首蹬足,用犄角、用闊背奮力推動地球,大有扭轉乾坤之勢。看著這孺子牛,你仿佛感到它周身有奔湧的熱血,感到它喘息噴吐的熱氣,聽到它短促而振聾發聵的咆哮。我驚歎於那驚心動魄的一刹那,折服於那粗獷、神奇的力之美。” 呦!寫得夠玄乎的。
我在合肥四年,平均一天要經過這個雕像五次吧,怎麽著也看了孺子牛一千多眼。人家王菲唱了句 “隻為在人群裏多看了你一眼” 就一舉成名,這孺子牛不知幫助多少科大人成名成家呢!

孺子牛雕塑
離開學校後幾乎就沒回過合肥。後來有了微信,它完全改變了以前的人際關係,把交際圈無限擴大。在科大校友的一個群裏,遇到了一位 78 級的師兄黎昊,有人介紹他就是孺子牛的功臣,於是大家請他講講內幕,黎師兄開始不願意,耐不住大家逼迫,隻好打開話匣子。
“提起來都是淚”!
“咱 78 級畢業時,校學生會裏 78 級學生牽頭,打算獻個雕塑給母校作為畢業禮物。我們要求各係出一位代表開會討論,我是計算機係代表。在方案階段,主要是蹇陽、路陽、程樹深、陳一濱、王立群和我內外跑動。後來大家畢業,陳一濱把所有東西交給我:請完成!”
“我們開了很多的征集意見會。一次,陳為(786/796)提出 “扭轉乾坤” 的方案,兩個牛轉動地球,名字是諧音。如此這般地征集了十幾個方案,我們又聯係了許多合肥的藝術家,把這些意思告訴他們。藝術家們做出了不同的模型,完全是免費。同學們民主投票選中了‘扭轉乾坤’。”
1983年,正是國家開始改革開放、百廢俱興、大幹一場的時候,“牛轉乾坤”正反映當年一代大學生視天下為己任的精神風貌。不過,“牛轉乾坤”跟“孺子牛”的意思相差萬裏啊!

“定下了設計,我們聯係到了韓美林。當時他是在安徽最有影響的畫家,聲名遠播,當年還常駐合肥。韓美林看了我們的設計,也認為意境很好。可是他太忙,他介紹了程連昆、程連仲一對名不見經傳的雙胞胎兄弟幫助完成。”
“程氏兄弟當時不太出名,基本是免費為我們製作。怕被雨水淋,稿子的放大是在學校一個地下室完成的。當時是暑假,天氣熱、潮濕,一盞 300 瓦的燈泡,點上一個多小時就炸掉了。在地下室,當時還有人種蘑菇,蟲子很多,而大家又嫌熱,都光著膀子,每天免不了受蚊蟲折磨。但人不能離開,都是人工攪拌水泥,要盯緊不能有氣泡。”
“學校給了經費了嗎?”我問。
“沒有。全是 78 級畢業生一起集資,湊了大約四千塊錢。那時候的四千可不是個小數目,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也就差不多十五元,很多人一捐就是半個月的生活費,我也捐了五元,那個月隻能鹹菜配饅頭了。”
“最後我還剩了一千七百多塊,和陳一濱商量後都給了程氏昆仲,權算辛苦費,校方一元現金沒給。不過,他們把當時的房產科科長找來,對我說:‘工地上的水泥、磚和小工,你都可以用'。當時我們想做個青銅的,經費不夠,退而求其次用水泥,最終連標準水泥都沒做好,球上有一大道補痕,實在不忍直視。”
“怎麽後來叫這個名?”有人問。
“雕塑做好了,根據同學們的選擇,命名為‘扭轉乾坤’。不過,當時校方回應是:‘雕塑不錯,但‘扭轉乾坤’太狂了。換成‘孺子牛’。給你們圖書館一角,如果想留下來的話就這麽辦,不然的話,你們就走吧,我們以後再不幫你們…'”
“走了,還怎麽幫?”大家七嘴八舌。
“我跟大家商量,換名也要留下,不然的話,這個雕塑一定沒有了!”
原來是這樣!“孺子牛”原來是一些管理者指鹿為馬!
“畢業後,籌委會的兄弟都走了,我留校。靠著 78 級同學的殷切希望,我推著小車,指揮著小工,憑著一股信念,幾乎是獨力完成。”
真沒想到,這個看似不起眼的雕塑,卻有不平凡的經曆!也難怪 78 級後再無類似紀念碑。
“是啊!‘孺子牛’也比沒有牛強啊!我忍痛含淚,隻好接受。後來去蘇州請書法家費新我提寫了名字,這就是你們看到的東西。”
忽然想起《紅樓夢》的開篇:“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不癡哪能成大事?

“‘牛轉乾坤’是個豪氣衝天的名字,我真希望能夠改回原名,可惜,一是組委會名單我找不到了;二是完成品實在太爛了;同時我也遺失了所有的資料,我愧對大家。這是我第一次重提舊事,以後再也不說了,任大家喜歡或遺憾吧!”
“寫下來吧!”我懇求。
漫漫沉默。
“牛轉乾坤” 好不好?如果再搞個類似的雕塑,當今的領導可以允許熱血沸騰的作品嗎?在一個儒家傳統的社會,恐怕不容易啊!
不管什麽牛吧,至少那股“牛勁”留下來了。78 級裏走出的都是精英。在兩頭小牛的注視下,合肥也成為了中國的科技新星。
其實黎師兄也不必遺憾,“孺子牛”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憶,你說它粗製濫造也好,文不對題也罷,說到底,它是當年科大人熱血的升華。
好在歲月流轉,大自然在重新雕塑這個紀念碑,你看,厚重的青藤隱去球上的補痕。我希望有那麽一天,會有個青銅的“扭轉乾坤”取而代之;至少,會立一塊石碑,介紹此碑的由來。

美術指導韓美林(中)、執行程連昆、程連仲倆兄弟與組織者程樹深、蹇陽、黎昊等同學的合影
《科大瞬間》文學城編輯部
許讚華 803 | 陶李 81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陳錦雄812 | 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 | 沈濤 822 | Jay Sun 836
吳鈞 856 | 王
9015 | 林菁 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