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 美國物理學家心目中的“天才科學家”
— 王肇中教授
王昌燧、林 輝
王肇中教授 1968 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係低溫物理專業。1980—1985年從我校物理係赴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探索低維導體中電子凝聚態的非線性電輸運。憑著在科大打下的紮實基礎,王肇中很快發現(TaSc4)2l、 (NbSe)10l3 和NbS3 等三種新的低維導體具有非線性輸運性質,它們的凝聚態相變點均在室溫附近,這種相變由電—聲子相互作用引起,係從費米液體到電子晶體的相變。電—聲子相互耦合引起的相變主要有兩種:電子晶體(或自旋晶體)和超導體。通常認為這類相變受德拜溫度的限製,一般在低溫條件下才能發生,故而這一成果在一定意義上講,對高溫超導體的發現有某種啟示。與此同時,王肇中還發現TaS3 材料中的可約—不可約結構相變,這對凝聚態反常輸運物性的解釋有著頗為重要的理論意義。
1985—1988年,王肇中作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係的博士後,協助Ong教授籌建固體物理實驗室。在此期間,有兩個重要發現值得一提,一是LaSrCuO因Sr摻雜引起的超導相與正常相具有相反的載流子;二是YBaCuO存在霍爾係數平台
及其與超導相溫度的關係。
博士後出站後,王肇中任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員兼物理學講師。在著名物理學家、凝聚態物理泰鬥安德森教授的領導下,圍繞高溫超導體正常態下的反常輸運特性,王肇中博士作了大量的係統研究,安德森教授對之讚歎不已。普林斯頓大學教務處主任曾專門寫信向中國科學院領導介紹王肇中博士在這一階段的工作,信中稱讚王肇中博士是一位天才科學家,業已成為該校超導研究的核心人物,為該校超導研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長期處於領先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1990 年,當王肇中決定赴法國科學院工作時,安德森教授在推薦信中寫道:王肇中博士從美國赴法國工作,將對美國物理界帶來一場災難(Catatrophe)。
王肇中博士現為法國科學院終身教授、主任研究 員(Director de research)。在法國工作的眾多中國學者中 ,王肇中博士是第一位獲此職稱的華人科學家。目前,他在法國科研中心微結構與微電子實驗室主持低溫高真空STM 方麵的研究,在金原子平麵上從事原子操作與局部隧道效應的測定。與此同時,他準備開展量子力學基礎實驗的研究工作 ,在納米科學領域進行新的探索。讓我們預祝王肇中教授取得更大的成功,為祖國爭光,為母校爭榮。
(來源:1997 年 10 月 15 日中國科大報)
補注:王肇中教授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文革期間本科畢業的佼佼者,文革後為最早獲得法國著名大學博士學位的中國學者之一,之後又赴世界凝聚態物理的聖殿 ―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係從事博士後研究,無論在法國,還是在美國,他都取得了斐然的成果,安德森教授評價其為“不可取代的、戰略 性 的 科 學 家 ”(見 1990.1.22 信),絕 非 虛 言 。從 這 一 點講,王肇中教授是幸運的。然而,當他重返法國,準備挑戰科學難題時,兩年的病魔纏身加上兩年超低溫 STM 實驗室的細心籌建,使他失去了科研的最佳時機,從這一點講,他又是遺憾的。如今,擔任法國科學院名譽主任研究員的王肇中教授,雖近從心所欲之年,仍以拳拳赤子之心,滿懷報國之情,基於其堅實的量子力學理論和納米技術功底,研製具有量子效應的半導體光電子器件,為祖國的科學事業無私地貢獻他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