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當代畢昇”王永民的苦樂人生
陳爍
2006 年 12 月 25 日,剛剛過了 63 周歲生日的王永民應南陽理工大學的邀請前來講學,又回到故鄉南陽,在白河賓館接受了筆者的采訪。
王永民,世界著名發明家。現任中國科協委員,中國發明家協會副會長,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王碼集團董事長,中國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於 1978—1983 年以五年之功在南陽研究並產生了 “其意義不亞於活字印刷術”的原創性重大發明。迄今為止,他已有 50 餘項國內外專利技術,其中“數字王碼”和“王碼微電腦”被國內外專家和媒體評價為“漢字輸入技術的第二次革命”。他曾 6 次應邀到聯合國總部去作報告,他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你想走近他,了解他的人生苦樂嗎?
從一個貧苦農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世界知名發明家,從偏遠的豫西南山區來到首都北京,從一介書生變成一位為祖國做出重大貢獻的當代科學家,這就是王永民的人生路。
王永民,1943 年 12 月 15 日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皇路店的一個農民家庭。1956 年夏,12 歲的王永民考上了南召一中初中部,他便離開了父母,背著自編的草席卷和一包行李,從遠離縣城近 70 裏的小鄉村凹寨出發,跋山涉水,到縣裏的最高學府報到。那時的王永民還沒有見過兩層以上的樓房,更沒見過熙熙攘攘商鋪林立的大街。隻知道他家那二畝麥田地裏有一根電話線杆,上邊有一根電話線。他常常把耳朵貼在木杆上,把那“嗡嗡”聲當成別人說話的聲音,老想聽個明白。這就是王永民當時的“水平” 。沒想到這個小鄉巴佬,經過南召一中張紀功等十多位老師的認真培養,憑著初步的文化知識,6年後竟然成了一個夢想將來要同時當上許多 “家” 的小青年。高中畢業那年夏天,王永民代表 200 餘名應屆畢業生,在隆重的畢業典禮上發言了——
“我們中國人為什麽就不能有偉大的發明和創造,把中國人的頭像也印到課本上呢?” 張紀功老師曾用王永民的學習成績和他在畢業典禮上的豪言壯語來激勵教育過南召一中在他以後的五屆學生。張校長也為王永民的“冒尖” 和那番 “狂妄” 而遭遇了政治的打擊、精神的折磨和肉體的摧殘。
1962年,王永民以優異成績從南召一中考入中國科技大學,成了全地區的狀元。18歲的王永民第一次出遠門,乘長途汽車到許昌轉火車時,鋪著自帶的席子,在車站地板上睡了一夜,第一次看到火車和高樓的他很興奮。北京玉泉路上的中國科大宿舍,一條土布床單鋪在木板上,頭枕一摞書本,蓋一條薄薄的棉被,這就是他的床位。沒見過世麵的農民孩子特別自強自尊。王永民在大學初期沉默寡言,一天十幾個小時泡在大教室裏,兩頭不見人,好強自信地學習著。他好幾年不回一趟家,假期時抄卡片,挖地基,做小工掙錢買文具和書籍。身體瘦弱,衣衫襤褸,但卻門門功課成績優秀,他期待著 23 歲考上研究生,30 歲成為教授,做一個有新發明、新創造、並能把 “頭像” 印到課本上的中國人……
有兩本書對王永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本是《拿破侖傳》,另一本是《斯巴達克斯》。他為這些曆史偉人的精神感動,為他們的奮鬥、魄力、業績所傾倒。在科大,中國著名科學家嚴濟慈、華羅庚等親自為科大六二級的學生們上課,使王永民這一代學生受益匪淺,並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十年動亂中,王永民被指責為“走白專道路的死硬派”。他意識到生不逢時,雄心無寄,填詞《閱信即興》:隻待陽春三月暮,人間應有花開處。
王永民自信會有一個“科學春天”的到來,他自信自己會有所作為。然而, 他漸漸地從激動轉入惶惑,再從惶惑轉為消沉,最終又從消沉轉為奮發,王永民並非先知先覺。
王永民是個孝子,他和一個姐姐、兩個妹妹同時上學,全靠父母勞作交學費. 為了交學費, 母親曾挨家挨戶借雞蛋湊錢,父親則毅然把廚房的門窗卸下來賣掉。大學五年,家裏總共給過他十元錢。1968年8月,他從科大無線電電子學係學滿畢業,被分配到我國第一個專門從事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的機構——國防科工委四川永川1424研究所,心想總算踏實了點,他以為自此可走上事業成功的道路。然而在那 “文革” 中 “無科研可做” 的形勢下,王永民和他的同學們被規定必須先到遼寧盤錦鹽灘上 “勞動改造”一年多,到 1970 年 3 月才結束了極其艱苦的勞動生活,同年5月25日,王永民患急性黃疸型肝炎,昏迷中被送往重慶第四軍醫大學搶救,一住就是八個月。1977 年中秋節,王永民又突發腎結石,腹部疼如刀絞,麵色鐵青,大汗淋漓,他自己以為肝髒破裂,死亡在即,於是將鑰匙交給同事,囑咐幾句,就疼得昏迷過去,他後經搶救而脫離危險。
八年時光,從 25 歲到 33 歲,這麽多寶貴的青春年華,就這樣流失了。王永民精神上的折磨超過了肉體上的痛苦,在經過他多年不懈努力,終於獲準“放行”離開永川回南陽的時候,他才有了一點愉悅的心情。
王永民回到南陽輾轉了幾個單位都不收留,最後到南陽地區科委當了一名辦事員,雖然肝病和腎病都未治愈,他很快就能勝任日常行政工作。王永民為人耿直,處事大方磊落,口無遮攔,樂於助人,辦事幹練利落,得到了同事們的好評和領導的信任。在這期間,他閱讀了大量國內外科技期刊,在廣闊的領域中感受到了電腦技術的存在和發展,一個以計算機廣泛應用為主要標誌的信息時代已經到來,電腦技術遲早要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麵,改變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王永民畢竟不是等閑之輩,當他身體稍有好轉,便把注意力轉向電腦技術。他利用早晚的空餘,如饑似渴地閱讀和摘抄,很快就成為地區科委機關裏對計算機最有發言權的人,時常被請去做計算機原理和應用方麵的報告。
1978 年,南陽地區印刷廠和川光廠承擔了省重點科研項目——漢字校對照排機。王永民負責這個項目的管理工作。
這個項目旨在解決用於印刷的普通手動 “漢字照排機” 的一次校對難題。這需要一個能將漢字寫入穿孔紙帶的輸入鍵盤。在鍵盤設計的論證會上,王永民對川光廠一位副總工把膠片上的漢字投影到空白的鍵上的 “幻燈式” 鍵盤設計方案提出了不同意見,這位副總工大為惱火地說: “王永民給我當徒弟還得再學三年!” 。這種侮辱與其說是一種打擊,毋寧說是一種激勵。王永民對科委主任說:“與其讓我管,不如讓我幹!”
他憑借自己的才幹和領導的信任,在全省開了一個先例:作為科研管理幹部,跳出辦公室,親自上陣,決計要搞出一個優於“幻燈式”的漢字輸入鍵盤來!這個高、精、尖的科研項目,就這樣在南陽冒出來了。這時老五屆大學生正處在報考研究生的熱潮中,科委的一些同誌認為王永民這樣的人才留在科委太可惜了,應當報考研究生,於是王永民一度在“漢字輸入”的現實研究工作與想象中的“研究生” 的前景之間猶豫徘徊。最終他意識到,自己真正缺少的不是“學位”,而是腳踏實地的從事科研的能力。他於是放棄了報考研究生的夢想,義無反顧,埋頭於研究工作之中。王永民當時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也不曾預見到“漢字輸入”將成為他為之奮鬥半生的事業。他更不曾料想到,這項事業將使他的名字得以載入史冊。王永民自信會有成績,他感到對於一個過了“而立”之年還一事無成的知識分子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機會其實對每個人都會有的,隻是許多人不知何時會碰到它。王永民這次算是真正逮著了機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濟慈教授有一次對他的學生王永民說: “我沒有教你們電腦或計算機,但教給你們從事科學研究的方法。這是一個大舞台,可以演出各種劇目。” 王永民就是站在由我國科學界的一代宗師們親手搭建的這個舞台上進行發明創造。
1980 年春,王永民得到了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英華大詞典》主編鄭易裏先生的幫助和指導。王永民本來是要尋找一個現成的漢字編碼方案,發揮自己硬件之所長,設計一個鍵盤,接到照排機上,作為高效率的輸入設備。他得知鄭老有一個方案,便想幫助鄭老實施,設計製造鍵盤。但是,在他抄錄了數萬張卡片,經統計之後發現,依這個重碼多、鍵數多的鄭易裏方案,製造鍵盤時,要用94個鍵,不得不分上下檔,有相當大的困難,隻好半途而廢。鄭老帶領王永民入了文字學的大門。而同時王永民在計算機、工程心理學、信息論等方麵有自己的優勢。1980 年,國內外不斷有人斷言:中國的漢字必須廢除,否則中國便不能廣泛地使用計算機, 中國也因此難以實現四個現代化。一些外國的公司趁機向國內傾銷笨重而低效的大鍵盤,似乎中國文字遇到這個嚴重挑戰,得由外國人解決!王永民由此看到,自己的課題,遠遠不隻是一個照排的問題,而是一個涉及麵更廣、意義更重大、影響更深遠的嶄新交叉學科。他決心在這個新的領域裏為中國人爭口氣。他用兩年多的時間一邊治病,一邊以驚人的毅力抄錄編寫了摞起來有十幾米高的十來萬張卡片。他從甲骨文到簡化漢字,對漢字進行了浩繁的曆史研究和分析統計,終於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個《漢字字根組字頻度表》,在漢字的基礎理論方麵做了開創性的工作。
1982 年 6 月,他的研究成果《六筆字型漢字編碼方案》得到了當時的河南省副省長兼省科委主任羅幹同誌的關心與支持。王永民以實幹家的魄力,當場對羅幹同誌立下了 “軍令狀” :一年為期,拿出成果!否則,寧可跳進黃河!羅幹同誌慧眼識才,發現了科研戰線上的一員驍將。
一位省級領導的支持不足以掃除王永民身邊各種有形無形的障礙。幾年後的這件事可見一斑:當王永民 1984年9 月應邀到聯合國講學,五筆字型又在全美軟件展覽會上引起轟動載譽歸來,作為“河南省國慶觀禮團的團長”,受到了新聞界的廣泛關注並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時,但他的入黨申請在地區科委卻成了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1984 年秋,《河南工人》雜誌封麵登了王永民大幅照片,其中發表了一篇《王永民入黨為什麽這麽難?》的文章,總算是“投石衝破水中天”,在南陽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1982年夏天,王永民清楚的知道 “在周邊條件不理想的形勢下,最有說服力的是搞一個大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他感到自己以及支持他的領導都是過河卒子,沒有退路,隻能向前拱。1982 年 11 月至 1983 年元月,王永民帶領助手,在風雪交加的保定,奮戰 50 天,終於完成了由36鍵改進成 26 鍵方案的曆史性轉變。這個叫做 “五筆字型” 的漢字輸入技術,將漢字的筆畫高度概括為橫、豎、撇、捺、折五種,把漢字的字形概括為左右型、上下型、外內型、單體型四種(1986 年又減為三種),把可以組成全部漢字的600 多個字根精簡為 100 多個字根,並設計在一張類似於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周期表”的“漢字字根周期表”中,這個表凝聚了王永民五年的心血,它有史以來第一次把龐雜無羈的漢字納入到一個可以高效率輸入計算機的科學體係中,創造了“字詞兼容”的科學方法,使多年來舉世稱難而且關係到中國文字命運的“癌症”得以攻克。
1983年8月29日,這個方案經過來自全國 40 多位專家教授鑒定,認為“是一項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漢字輸入方案”。鄭易裏先生在會上激動地宣布:"從今天起,漢字輸入不能與西文同日而語的時代一去不返了。" 同年 9 月 27 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我國取得這一重大科研成果的消息,王永民淚水奪眶而出,他沒有說一句話。1800 個日日夜夜過去了,他的事業終於有了點小名聲。五年時間,他的肝病遷延不愈,他的右腎體積比左腎體積大三倍多, 他竟然抽不出時間去看病。吃住在實驗室中,營養不良,麵部青黃,他非常需要休息. 然而他仍然片刻不停。1983 年 10 月,在由國內外 34家參展的“中文信息處理國際研討會”上,五筆字型技術以其空前的漢字輸入速度和科學性, 贏得了參觀者的高度評價,使許多外國專家驚歎不已。為了在全國迅速推廣這一技術,王永民於 1983 年 12 月在家鄉南陽開辦了全國第一個大型的漢字輸入技術培訓班,前往學習的有來自國家部委和全國各地的用戶 100 多家。1984 年春,新華社連續發文介紹了五筆字型這一“不亞於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並準確地預見了這一發明對我國科技文化事業將要產生的深遠影響。
“五筆字型” 在三百多家同行的激烈角逐中,雖已成為世界舞台上的佼佼者,但要徹底改變我國的文化觀和文字習慣,使漢字從笨重的老式打字機和落後的活字印刷術解放出來,就必須把這項嶄新的技術交給社會,讓億萬人熟練掌握,運用自如,這是一項宏偉、艱巨、壯麗的事業。為此,王永民開始了極為艱苦的推廣普及工作。
王永民把推廣的戰略目光投向首都北京。然而,科學發展的曆史告訴王永民:凡是對一個時代產生重大影響的發明,都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關在書齋裏可以完成的。
整個社會要改變一個舊觀念,掌握一種新的生產或應用方式,需要千百萬人來認識,需要千百萬人來實踐。1984 年春,王永民在省科協的支持下,成立了以推廣五筆字型為宗旨的 “河南省中文信息研究會”,他被選為理事長。決定以民間學會的名義搞推廣,這比官辦機構靈活方便得多。王永民不畏艱苦,自籌經費,租了北京府右街 135 號一間幽暗的地下室,但由於自籌, 他時時交不上每天 7 元錢的房錢。他在不到 14 平方米的房間裏辦公、搞科研、寫作、吃飯、睡覺,接待從四麵八方和海外找來的用戶和外賓。在這裏他研究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版本,到 100 多個中央部委講課,無論有沒有接待他都去講。通過廣泛的宣傳和培訓,他向全國撒出了千千萬萬顆種子。 但他同時也耗費膏血,積勞成疾,多病纏身. 為了使“五筆字型” 的事業不致中斷,他每次抱病外出講學,都不得不寫好一份 “遺囑” ,留給他的助手們以作備案。王永民的“五筆字型”走進了黨中央、國務院、外交部、和郵電部!到 1985 年初, “五筆字型” 已成為我國最受用戶歡迎、應用最廣泛的漢字輸入技術。 “五筆字型”也因此處在風口浪尖之上了, 使王永民又嚐夠了樹大招風的滋味。為了參加一次全國規模的漢字輸入方案評測,王永民自願放棄已辦好的由美方出資,去美國當訪問學者的簽證。在評測中,“五筆字型”的成績扶搖直上,屢次在評測現場的戰報上名列榜首、全場矚目,王永民也躊躇滿誌。然而,當全部作者屏住呼吸,鴉雀無聲地等待宣布最後的評測結果時,主辦方在宣布的 11 個“A類”方案中,竟沒有“五筆字型”的名字,這對王永民簡直是五雷轟頂。他懵了,不相信這是真的。
這樣的結果,據說是因為“五筆字型”小組的一位16歲, 平時成績較好的操作員,在充當“替補隊員”時無意中錯打了成績較差的被替補者的編號而被取消比賽資格所致!此次評測“五筆字型”不但名落孫山,而且也招來汙言穢語。王永民所在的河南省科委計算中心某領導也因此寫來了親筆信,要求王永民立即回鄭州作檢討. 此刻連王永民的助手們也頂不住了,紛紛另地謀生,隻剩下了常勝敏一人。一些使用“五筆字型”輸入方案的老用戶因不明白真相,也開始懷疑了,動搖了,一大批新用戶對“五筆字型”不屑一顧,找“A類”方案去了。自此,王永民是“騙子”、搞“舞弊”、“弄虛作假”的新聞,飛傳到長城內外,風聞到大江南北,傳遍了一切有電腦的地方……<
八年的艱苦奮鬥,得到的卻是這樣的結局,這樣的屈辱!王永民第一次感到難以支撐了。他甚至想到了去一個沒有任何塵世煩憂的地方,與世無爭,可以永遠的解脫!他支起孱弱的身體,握起筆,流著淚,寫下了憤懣悲愴催人淚下的長達六千字的文件,裝在身邊的口袋中,以備生命衰竭時作為遺囑。他在此文最後寫道:
“我的身體像一支蠟燭,燃燒將盡,隨時可能衰竭。雖然我的事業被暫時的扼殺了,但我堅信,科學是不可戰勝的!燒死布魯諾的大火未曾使地球變成發光的太陽,而地球也決不會成為宇宙的中心。科學既不能抹殺,也不能長期偽裝!曆史必將讓 ‘五筆字型’放出光華!”
1986年6月,評測剛剛結束一個月, “全國首屆計算機應用展覽會” 在北京展覽館開幕了。王永民拖著病體,一步一停的來到展覽大廳。 “五筆字型怎麽了?” ,“五筆字型在哪裏?”許多人關切地問。
“王老師,樹大招風,在中國這是常事,真金不怕火煉,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去和他們比一比!” 王永民在極度衰弱中,在幾個熱心學生的幫助下,帶著資料,拉上機器,擠在“A 類”旁邊那狹窄的角落裏展示“五筆字型”。他積極向用戶宣傳,向用戶演示。“五筆字型”的展台,像磁鐵那樣把過往的參觀者吸引了過來,每天一萬多份宣傳資料被爭搶一空!終於在 6 月 22 日, “全國計算機應用展覽會” 第五期會刊上以醒目的版麵刊登了一則消息,報道了許多人不到10分鍾就學會了 “五筆畫” 輸入法,目擊者無不為它的易學性和科學性所征服。幾天來,王永民的42號展台簡直成了技術市場的 “王府井”。6 月的一天,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羅幹同誌在百忙之中帶領全部總書記處辦公廳主任們來到王永民工作和居住的府右街 135 號地下室,關切地撫慰王永民。在王永民接二連三難以承受的時候,一向關心王永民的原河南省委第一書記主持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工作的劉傑同誌和幾年來全力支持“五筆字型”事業的河南省科協的領導們,也先後來過地下室,為王永民排憂解難。
當王永民精力將盡、病痛難忍的時候,他那忠實的用戶們、朋友們、專家和老師們來了,幫王永民求醫取藥,共同研究解決新版本中的技術難題。“五筆字型”把領導、朋友、和用戶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不久,天津天通辦公自動化公司總經理金靜樂等在“五筆字型”掉進深穀的時候,逆流而上,決定把“五筆字型”作為唯一的行碼方案,固化在“天星牌”打字機中。不久,世界上第二大電腦公司——美國 DEC 公司,決定以重金購買 “五筆字型” 的專利使用權。
隨後,王永民發起的全國“五筆字型”騰龍杯的比賽,在《科技日報》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飯店召開了隆重的發獎儀式。首都各大新聞媒體報道了當時的盛況。
1987年5月,在人民大會堂,經貿部有關負責人宣布了 “五筆字型” 是我國第一個獲得美國專利的中文電腦技術。
美國DEC對我國數十種漢字輸入方案進行了一年多調查分析後,認為 “五筆字型” 最為優秀。1987 年 9 月上旬,在長春舉行的第三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中文電腦方麵唯一的一塊金牌為 “五筆字型” 獲得。王永民的大幅彩照也出現在《發明與改革》雜誌 1987 年第六期封麵上。1987年11 月,國家科委成果局在北京召開了大型的 “‘五筆字型’全國推廣工作會議” ,嚴濟慈副委員長出席會議並講話,再次肯定了 “五筆字型” 的發明創造是利國富民之舉。
1987年 12 月,王永民的 “五筆字型” 又獲得了英國發明專利,成為我國在電腦領域中唯一獲得兩個國際專利的發明,為我國漢字的國際地位做出了卓越貢獻。
1988年 “五一” 前後,首都報紙和電視,接連報道了王永民的故事,描述 “王永民之路” ……
“文革” 至此, “全國勞模” 的授予停止了 18 年。這次, 在全國 12 億人民欽佩的注視下,由國務院直接發文授予的 “全國勞動模範” 僅有 10 名,王永民就在其中,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同誌親切接見了王永民,給予鼓勵。
在巨大的榮譽麵前,王永民想了很多,他以一個科學家的冷靜頭腦,抑製住內心的激動,花了一天一夜時間,給十年來曾經關心、支持、甚至反對過他的人寫了一百多封感謝信……
2006年10月26日,在人民大會堂,王永民又鄭重宣布,由他發明的手機 “6 字鍵” 技術,每年將為中國節約大約十億美元的專利使用費。他還興奮地告訴筆者,他兒子王照璐的小孩亦將於明年春喜降英國劍橋……
科學,是一本永遠寫不完的書。王永民用熱血和生命,用智慧和毅力,在與酷暑、嚴寒、勞累、疾病、阻力、屈辱所作的拚鬥中,登上了事業的高峰,也把中國人的名字寫進世界科技史冊上。他是中國人的驕傲,全世界華人的自豪, 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自豪!
作者簡介:
陳爍,青年作家。現任《南陽當代人物》叢書編輯部主任。已著紀實文字集《發廊妹》、長篇小說《盛世戀歌》、《風雨人生》,中篇集《活著不容易》,文學作品專集《陳爍作品集》,散文詩集《蜜月悲歡》等;在大河網、龍源網、《人民日報》、《中國作家》、《中國文化報》等刊物發表作品,並多次獲獎。係中國寫作學會、中國小說學會、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青年文學家協會、中國紀實文學學會、中國傳記文學學會、中國新文學學會、中國國際文學藝術家協會會員、理事。曾被授予“中華創業新聞人物”、“愛我中華共創和諧優秀新聞文化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多次應邀到人民大會堂領獎並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文章轉載自網絡)
《科大瞬間》文學城編輯部
許讚華 803 | 陶李 81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陳錦雄812 | 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 | 沈濤 822 | Jay Sun 836
吳鈞 856 | 王
9015 | 林菁 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