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科大情緣半世紀
—記 20131009 科大舊址 636 同學進京 50 周年紀念聚會
王祖德
由 6366 朱天相發起,並由 6365 陳熺、李文華、劉文富、黃誌餘、 6366 李達、朱天相、胡複培、6367 張仁成等同學共同策劃組織的,中國 科大 636 同學進京 50 周年紀念聚會,於 2013 年 10 月 9 日在科大舊址 北京玉泉路甲 19 號舉辦並獲得圓滿成功。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國慶期間北京曾被雨天和霧霾所籠罩,金秋天高氣爽的日子是越來越少了。好在長假後期冷空氣入侵,霧霾逐漸退 去,10 月 9 日雖然天空中尚餘薄薄輕霧,但同學們聚會的熱情卻無比 高漲。參加這次聚會的同學共 43 位和老師 1 位,其中特地從外地專程進 京的達 21 位之多,就是明證。這次聚會的規模,雖不及 2010 年 4 月24 日的科大 636 同學畢業後在北京的首次大聚會(那次聚會出席的同 學有 51 位和老師 1 位),但場麵的熱烈是堪於媲美的。由於一些錯過曆次聚會的同學參加了這次聚會,所以聚會總人數創下了新高,三年半 以來,出席各種聚會的同學總數達到 121 人,老師 2 人。
從上午 9 點多,同學們就陸續來到聚會地—科大舊址內高能所專家 餐廳。同學們從見麵第一時間開始就在餐廳外匯集:他們或握手相認、互 訴衷腸,或相擁而抱、低聲私語;有幾十年未曾謀麵者互相指認,雖 一時未能說出名字,但有些卻很快便可認出;他們或是共同回憶在校時 的逸聞趣事,或講述各自畢業後的經曆和坎坷;他們為相聚重逢而歡樂, 為重返舊地而感慨;聚餐中,他們頻頻舉杯互致祝福,歡聲笑語回蕩在 小小餐廳中。活動主要是聚會、聚餐、合影和重遊科大。聚會的序幕是 在校門口拉開的,原 6305 的級主任李象霖老師一早就和溫福聚、王祖 德、張仁成、劉渝、解華等在那裏會麵,互致問候,共同聊天,並在校 門口合影留念。在餐廳外集合、在餐廳內聚餐的場麵,上邊已有敘述, 不再贅述。聚餐後在下午 1 點多,全體聚集在餐廳門口,分別進行了全 體和分班的合影,最後是兩對同學夫妻的合影。之後,同學們向教學大 樓走去,三五成群地漫步在校園的林蔭道上,不斷地指認著那些曾經熟 悉的建築:老的小二層的辦公樓、遊泳池、網球場兼冰場、籃球場,來到 教學大樓隻見格局未變,卻早已重新做過裝修,舊貌換新顏了,同學 們在教學大樓前再次按班級進行了同學合影。至此聚會就基本結束了, 各個班級還分別有自己的活動,他們一邊商量安排著,一邊向大門走去, 一路上還見到了圖書館、大禮堂、還有高能所的裂變聚變雕像等建築, 一些同學還專門去郭沫若校長雕像前留了影。在校大門口望著同學們 漸漸遠去的身影,清楚地知道科大 636 同學進京 50 周年紀念聚會結束 了。
凡是參加聚會的同學,一定會真切感受到,無論從聚會地的選擇,到 聚會方式的商定,從餐廳的甄選,到菜品的確定,也無論從桌次的安排, 到酒品小吃的準備,還有整體活動和時間的安排,都經過了精心策 劃、細致操作,組織者們勞苦功高。陳熺和王文敏夫婦忙前忙後尤其辛 苦,從王文敏親手製作的紅底白字大型橫幅《科大情緣半世紀》和指引 標牌,就可見一斑。這橫幅既為這次聚會點明了主題,又為集體合影時 添加了一道靚麗的色彩,真是畫龍點睛。因此,我就將這句話作為文章 和幻燈的題目,似有侵權之嫌,還望見諒。
這次雖然是以 5、6、7 班為主的聚會,但是 6361 王祖德和 6364溫福聚 專程前往,代表了 1、2、3、4 班的同學們參加了聚會,加之 9月 9 日 1、2、3、4 班同學的在京聚會,2010 年相約的 2013 年科大 636同學進京 50 周年聚會終於圓滿完成了。為此,王祖德特即席賦詩一首: “五十年後又重逢,歡顏笑語露舊容,撫今思昔滄桑事,一切盡在不言中。”
聚會的熱烈場景是不言而喻的,同學們相逢時的音容笑貌是那麽 的多姿多彩,雖然都已是望七或古稀之人,早生華發,但仍然依稀可見 當年風采和青春容顏。本人拙筆已無法準確描述,好在科技的發展為我 們提供了便利,數碼相機忠實地記錄下當時的影像,王祖德會將自己的 攝影,和在收到同學們發來的相片經過遴選整理後,製成幻燈《科大情緣 半世紀》,發給大家共享。
這次聚會最大的特色就是選擇了科大舊址作為聚會地,故地重遊, 自然浮想聯翩,感慨良多,不免五味雜陳,思緒萬千。這裏是我們曾共 度青春歲月的五年,也是大學同學的五年,所謂“同窗共讀五載長”也! 這五年是我們從懵懂少年走向逐步成熟的五年,更是人生中最值得回 憶的五年。多少莘莘學子滿懷理想從祖國各地來到首都,進入高等學府, 開始了大學的生涯,“鯉魚躍入龍門”,我們的人生從此改變。回憶當年 的情景:教學樓內大課小課聆聽老師們的傳道授業解惑,實驗室裏調 試驗證,製圖室中描繪張張藍圖,圖書館裏翻閱資料文獻、閱讀小說傳 記,我們晨讀夜修,互相切磋,徜徉在知識海洋,像海綿般如饑似渴地 吸收著人類豐富的精神食糧;操場上活躍著同學們矯健的身影,遊泳池 和引水渠中可見同學劈波斬浪的英姿,開會時集體拉歌,國慶節天安門 廣場扛槍抬炮的方陣和曼妙的集體舞蹈;下鄉支農時艱苦的勞動和生 活,民兵訓練時爬冰臥雪,戰備訓練中緊急集合夜搜“八寶山”;整理 宿舍內務,集體消滅臭蟲,食堂幫廚勞動,還有放射物質泄漏後的人員 轉移...;凡此種種生動場景,一一浮現腦海,仿佛曆曆在目。
進入科大的頭三年是相對平靜的,盡管“左”的思潮和行為已經逐 漸高漲,但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學習知識上。1963 年我國正逐步走出“三 年困難時期”,科大也有了第一屆畢業生。作為歸屬科學院領導的大學, 秉承“理工結合”、“所係結合”的辦學原則,很多科學院的教授和研 究員來校任教,科大也開始自己編寫教材,同時還創辦了一個 10 人的 “尖子”班,接受更高級的專門教育。這和科大後來辦的“少年班”, 有一定的相似處,可見這已成為科大的一種傳統。如果說清華是“工程 師的搖籃”,那麽科大就是“研究員的溫床”。由於有了“不要命的上 科大”之說,引得多少同學起早貪黑,奮發努力,以至發生去上早自習 的和開夜車回來的互相碰麵的場景。那時又是“全國學雷鋒”餘波未消 之時,同學們互相幫助:有給家庭困難同學偷偷送糧票衣物而不留姓名 的,有家在北京同學包了餃子送給外地來京同學的,有相互談心舒緩外 地同學思鄉之情的,有互相幫助解決入黨入團的,也有幫助縫補衣服和 拆洗被褥的,還有互相學習理發的...。曾記否,食堂前擺放著被丟棄 的窩頭白薯,關於艱苦樸素的討論;有是否可以赤腳進入教室的辯論; 還有不少同學推光頭以示革命的壯舉;還有“紅專”、“白專”的大討 論;以及 66 年初的思想大清理...。有一件最不能讓人忘懷的事,是為 我們青年學生增加夥食費,實行“包夥製”,改善了夥食的質和量,為 我們的健康成長貢獻良多。
當然不言而喻,最讓我們刻骨銘心的,就是 1966 年 6 月初學校組 織同學們分乘多輛大卡車去北大看大字報的行動。從此以後,偌大個科 大校園就再也擺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了,同學們和老師們全被卷入那 場曠日持久、驚心動魄的狂潮之中。校園內道路旁搭建起許多鋪了蘆席 的大字報牆,晚上也燈火通明,大字報開始滿天飛。從“破四舊”起, “懷疑一切,打倒一切”,“踢開黨委鬧革命”,老師和領導靠邊站, 組織“戰鬥隊”,抄家打人開“批鬥會”,到處造反,煽風點火,尋找 革命對象,成立各級“文革領導小組”或“革委會”,開辟“牛棚”關 押“牛鬼蛇神”,實行群眾專政,油印材料,爭奪廣播台;紅衛兵大串 聯和步行“長征”串聯,接待外地來京紅衛兵並組織他們去天安門廣場 參加毛主席接見,到外地去造反,參加武鬥;跳“忠字舞”,排練“樣 板戲”,組織革命宣傳隊,參加毛主席最新指示發表的大遊行;提出各 種“奇思妙想”,撰寫新的革命理論,批評愛因斯坦“相對論”..., 等等等等,五花八門,無法一一列舉。還記得華羅庚先生拿著小板凳看 大字報的情景嗎?還有劉達書記打掃廁所後有感而寫的大字報嗎?以 及郭沫若校長出席大會時的尷尬場麵嗎?由於兩派的水火不容,至 1968 年中,科大已經到了瀕臨武鬥的邊緣。兩年的腥風血雨洗禮,留 下了慘痛的局麵,636 同學中就有兩位失去了寶貴的年青生命,一些同 學被批被鬥被寫大字報,全校則有另外的一些同學和老師自盡和被打 死,許多則被群眾專政關入“牛棚”,真是人性泯滅,亂象叢生,無法 無天。其實到後期大多數同學早已心生厭倦,成了“逍遙派”,過著“三 餐兩覺一場球,剩下時間吹吹牛”的日子。有人開始購買處理元器件自 己安裝收音機,有人則偷偷閱讀“違禁”書籍,或攻讀外語...,大多 數同學生活在思想的迷茫,和對前途的擔憂中,進入這樣的狀態或許是 一種必然吧?試想,如果人人都成了“革命者”,誰來做工、種地和教 書,誰來建設這個國家?雖然仍有一些主張激烈的“革命者”還在那裏 堅持著,然而,到我們畢業時,校園內早已冷冷清清,冬日陽光無力的 映照著,西北風漫卷落葉飛舞,一片蕭瑟。1968 年中,清華發生武鬥 後,軍宣隊、工宣隊就進入了全國的大學中,宣告了紅衛兵運動的沒落, 我們的命運就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軍、工宣隊掌握了我們的一切, 一直到畢業分配和離校。
不容置疑,那個年代我們都是親曆者,不管願不願意,所有的人全 都被裹脅進了那場浩劫之中,隨著運動的深入,有人主動有人被動,有 人積極有人消極,各人都有不同的目的,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雖然是潮 流所推、環境使然,但是不同的人還是有不同的表現,差異非常之大。 我們當時都已是 20 歲左右的成年人了,不是沒有頭腦的孩子,人性的 善惡、品格的高下、心胸的寬窄、道德的水準、良心的存滅,在此期間 得到了充分的顯現。“潘朵拉盒子”一旦打開,罪惡飛出,難道真的隻 有善和良被關在了盒中?無謂的爭鬥,浪費了我們幾多青春年華,惜哉 痛也!文化大革命是一個謎,雖已在層層解析中,然而至今仍未能全部 揭開如此複雜的謎底,或許這將是一個永遠的謎。
科大的最後兩年半,盡管在那樣紛繁複雜、亂世萬象中度過,但仍 然不乏人間的美好和溫情,男女同學間迸發出愛的火花,最後修成正果 結為夫妻者計有:6361 付金芬、劉樂;6362 吳建中、王燕瑾;6363 宋 伯玉、羅景琪;6363 張安東、6365 王益群;6365 陳熺、王文敏;6365 陳緒生、鮑靜;6365 劉慶釗、6364 廖先芸;6366 張瓊霖、李達;6366 吳明、6362 譚永瑜;6367 金鐵林、6361 高麟莊;6367 張仁海、6366 劉 宗芳等,正是“校園萌情愫,同窗結鸞儔”,祝願這些同學夫妻白頭偕 老,相伴終生。
雖然幾經努力,至今還有一些同學不願進入科大 636 這個交流平 台,有些或許不願回憶那些過往,不想再掀開已經塵封的痛苦;有些或 許永遠不能釋懷、不願麵對,尊重他們的自由吧,不要再去打擾他們已 經平靜的生活。不少熱心的同學在平台的建立中出謀劃策,做出了自己 的貢獻,絕大多數同學對它的建立還是稱讚有加的,並利用它和許多同 學建立了聯係,甚至把打開郵箱看看同學發來的郵件當作每天的功課, 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2010 年 4 月 24 日,在北京舉辦的科大 636 同學畢業後的首次大聚 會,打破了原 6305、6306 和 6313 的界限,第一次統一組織了那次活 動,從而開創了 636 同學大聚會的先河。它是我們 636 同學大聚會交 響詩的序曲和第一樂章,從那以後的三年半中,各類大、中、小型的聚 會在全國各地(包括部分在國外的)不斷舉行,奏響了交響詩和諧悠長 的中期樂章。這次科大舊址的聚會,應該再次掀起樂曲的高潮,奏出了 交響詩的最強音。但願我們珍惜與同學的每次聚會,因為確實是“見一 麵,少一麵”了,希望每次都能留下些美好的回憶,每次可以讓心靈受 到洗禮,變得更加純淨和坦蕩,是否可以“相逢一笑泯恩仇”,也由各 人自己去體會。心存善意,多行善舉;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在我們歡聚時,也不要忘了悼念那些已經離我們而去的老師和同 學們,讓我們為他們默哀祈福,願他們在天之靈安息吧!
這次聚會已成功落幕,各班的部分進京同學還將在北京同學的陪 同下,開展一些旅遊活動,或探親訪友,也祝他們在京期間平安快樂, 並順利返回。本次活動的主要發起人 6366 朱天相和 636 交流平台的創 始人 6361 王伍順,因身體的原因不能前來參加,實乃一特大憾事。作 為 636 平台的創始人王伍順,和“尋訪之旅”的得力幹將朱天相,在建 立交流平台中,從零的突破到“一個也不能少”,並在各次聚會中,做 出了重大的貢獻,其功德無量,功不可沒。當他們看到聚會合影中同學 們歡語笑談的麵貌和舉杯祝福的熱鬧場麵後,一定會得到欣慰,也一定 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吧!還有不少為交流平台作出了貢獻的同學,和那 些由於各種原因想來而不能來參加的同學,相信也會有同樣的感受的。
啊,中國科大!啊,我的 636 同學們!同窗共讀是我們的緣分,聚 少離多是我們的常態,隻要心常在,則思念永相隨。願同學們健康長壽、 家庭美滿、平安吉祥、友誼永存!
隨性寫來,思緒跳躍,落筆至此,餘興未了,早已成贅文,也就擱 筆吧。
6361 王祖德 20131013 於北京
附:出席此次聚會的人員名單 6365(18 人)—高在德、李文華(上海)、方國平、解華、薛衛 中、黃誌餘、賀文龍(濟南)、陳熺、楊者青(沈陽)、劉文富(莆田)、 付曉鍾、濮伯達(蘇州)、王益群、陸薏文(上海)、王文敏、王曉明、 張黎勤(天津)、鮑靜(大連);6366(11 人)—王燕儀、鉉鐵林、鬱 振廈(佳木斯)、魏茂鈞(上海)、萬紹貽(南京)、郭靖、李達、唐 華(漳州)、劉宗芳(常州)、張立洪(沈陽)、胡複培;6367(12 人) —王意民、劉渝(南京)、張仁海(常州)、林國賢(沈陽)、郭西元 (濟寧)、高雨芳、王安妮、吳文豪(南昌)、胡偉炯,張仁成、吳廣 桃(煙台)、蘇旺山(天津);6361—王祖德;6364—溫福聚,共 43 人,原 6305 級主任李象霖老師在學校大門口和部分同學見了麵。
本文網上來源: http://yzruan.bokee.com/505397925.htm
《科大瞬間》文學城編輯部
許讚華 803 | 陶李 81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陳錦雄812 | 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 | 沈濤 822 | Jay Sun 836
吳鈞 856 | 王 9015 | 林菁 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