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程福臻(6002)
本文作者
為了籌備三十周年校慶的聚會,前一陣時不時三三兩兩在一起議論天體物理中心的曆史,於是便有了這篇“曆史的回顧”,它不是我個人的作品,而是集體的貢獻,我隻是把這些寶貴的資料匯集起來,這是我必須要首先聲明的。
按照發展的過程,天體物理中心的曆史可分為四個階段:
1、醞釀階段;
2、相對論天體物理組;
3、天體物理研究室;
4、天體物理中心。
下麵分別介紹這個四階段。
1、醞釀階段
1972 年,時值文革中複課鬧革命時間,方勵之、鄧祖淦、區智、張家鋁、周又元、尤俊漢、劉永鎮、葛榮壽、朱培萍等九位教員,受到60 年代國際一係列天文學新發現和新理論的吸引和激發,在方勵之的帶動下,自發組織起來開始了相對論天體物理及宇宙學的研究。
2、相對論天體物理組
1973 年,這個研究組得到了物理係黨總支的批準和當時主管科研和教學的副校長錢誌道的支持,並指定方勵之為天體物理研究組組長,程福臻和張家鋁為副組長, 名字為“相對論天體物理組”,1975 年改為“天體物理組”。小組成立後的第一件事,即所謂“二百元開張,眾弟兄結伴闖南京”。因為我們急需天文界前輩的支持,從學校得到二百元資助後,我們幾位便前往南京,拜會南京大學天文係主任——戴文賽先生,得到先生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支持。
先生談話的要點是:當今天文學發展的重點是天體物理,你們抓住的方向很正確。南大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已在籌辦這個方向,我們應該填補這個空白。隨後向先生訴說了我們的主要困難,由於科大原來沒有天文方向,天文專業雜誌、書籍奇缺。先生一聽,滿口答應,你們可以到我們天文係圖書館來查閱。於是,我們便成為南大天文係圖書館的常客得到他們熱情接待。
研究中首先涉及到相對論天體物理中的兩個重要課題,即 “熱大爆炸宇宙論”和“黑洞” 。這樣一個純粹的學術問題,卻受到了“四人幫”的關注,他們組織寫作班子展開了對“黑洞”及“熱大爆炸宇宙論”的批判,使得我們的研究小組一開始就處於逆境之中。好在有周培源、王竹溪、胡寧、錢誌道、錢臨照、戴文賽、龔樹模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支持和鼓勵,我們才堅持了下來,繼續搞科研。
讓大家終生難忘的有兩件事:一是“1975 年南京江蘇飯店第一次交鋒“,二是“1976 年7 月28 日唐山大地震,批判會合肥鳥獸散” 。“1975 年南京江蘇飯店第一次交鋒”:1975 年在南京江蘇飯店召開“天文學討論會”,會上我們作了“現代宇宙學評論”的報告,該報告的內容發表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1975 年第5 卷第2 期上。同年又發表了“河外天體紅移是可以認識的”(《自然辯證法》,1975,第4 卷,P53)。與當時四人幫指揮下的“李柯”大批判組針鋒相對(注1)。會後許多人都為我們捏一把汗,說我們是在刀尖上跳舞。前後還發表了一係列文章: “黑洞與雙星光譜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1973,Vol(3),P45)、“關於黑洞的一些物理問題”(《科學通報,》1974,Vol(19)第2 期)、“評時空對稱原理及其它”(《物理》,1974,Vol(3),第6 期)、“試論現代宇宙學的發生和發展”(《物理學報》,1976,Vol(25),第4 期)、“有射電子源結論類星體的統計分析I、II”(《天文學報》,1976,Vol(17),P146;《天文學報》,1977,Vol(18),P128)。
“1976 年7 月28 日唐山大地震,批判會合肥鳥獸散”,1976 年7 月28 日在合肥市稻香樓後麵的“國際黨校”召開“天文學討論會”,北京來了“釣魚人”來會上抓“大爆炸宇宙論”的“反動學術權威”;上海也來了“李柯”,矛頭直指戴文賽先生。剛開一天,他們的工作還未展開,唐山大地震消息傳到了合肥,與會者急忙趕回家,批判會鳥獸散。
1976 年,“四人幫”垮台後,科學的春天來臨,我們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1977 年,天體物理組作出的第一個重要的科研成果,“雙射電子源類星體的紅移和射電分布”在《中國科學》上發表,愛爾蘭都柏林頓辛克天文的江濤教授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1977,270,250)上發表的文章中介紹了這一成果,很快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重視和好評。現在看來其結論不很正確,但是,其選擇標準燭光的方法仍然沿用至今。
1977 年在南京大學舉辦“相對論講習班”,主講人就是方勵之,這個班的班長是程福臻,副班長係龔樹模,戴文賽先生等上百位教師及研究員聽課。尤其是戴文賽先生從始至終參加聽講,說明先生治學態度的嚴謹和打倒四人幫後的舒暢心情。
隨後的兩年中,研究組在相對論天體物理、宇宙學、活動星係核方麵取得了一係列重要成果,這些努力得到了國家的承認,1978 年天體物理研究組榮獲全國科學大會優秀科研成果集體獎,出版了“西方宇宙理論評述” 科學出版社,1978年。
3、天體物理研究室
1978 年9 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20 周年的校慶大會上,嚴濟慈校長代表中國科學院宣布,批準成立與科學院研究所相同級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體物理研究室,由當時的北京天文台台長王綬琯院士任研究室主任,方勵之、程福臻任副主任。張家鋁、周又元、尤俊漢、褚耀泉是當時研究室的正式成員。這階段有兩件重要的事:招收研究生1978 年,天體物理研究室開始招收研究生,向守平、吳忠超為第一批碩士研究生。成立研究室後,在王綬琯先生的關懷和具體指導下,他們在黑洞、宇宙學、活動星係核方麵做出了一係列成果,為推動天體物理學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1979 年12 月,中國科學院簡報以“一個生氣勃勃成果顯著的研究室”為題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體物理研究室作了專題報導。在采訪中有一張值得紀念的照片(見下圖),它曾被放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畫廊的頭條位置。
曾經張貼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畫廊的頭條位置的照片
這是方勵之先生與他的同事討論科學課題,也是他將宇宙學研究最新的進展介紹給國內同行,即宇宙學與對稱破缺的關係。
走出國門
從1979 年開始,學校先後派遣方勵之、周又元、張家鋁、尤峻漢、程福臻、褚耀泉、王仁川、程富華、盧炬甫、吳忠超、向守平等老師去美國、德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等國,或作訪問學者,或去攻讀博士,這些老師回國後,成為研究室的中堅力量。
4、天體物理中心
1980 年王綬琯先生因工作繁忙不再擔任研究室主任,由方勵之教授接替主任,程福臻任副主任。1983 年,天體物理研究室更名為天體物理中心,原建製不變。出國訪問的成員歸來,帶回了許多新氣象,天體物理中心被國家批準為第一批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研究的範圍更廣、內容更深入,他們的研究工作不僅得到國內同行的尊重,有的還獲得國際專業雜誌的年度論文獎,為學校贏得了廣泛的讚譽。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天體物理中心的領導開始了正常的輪換製,1991 年11 月,周又元教授任中心主任,褚耀泉、盧炬甫任副主任。1994 年,聘請王綬琯院士為名譽主任。1995 年11月,張家鋁教授任主任,褚耀泉、張楊任副主任。1999 年11月,褚耀泉教授任主任,張楊任副主任。2005 年,王挺貴教授任主任,袁業飛任副主任。發展到今天,天體物理中心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天文單位,它的特色鮮明,科研與教學並重,從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後齊全,是國家批準的重點學科、人才培養基地。三十年來,他們培養的學生遍布國內外天文單位,許多成為了單位的中堅力量。
注釋
【注1】1969 年,上海以復旦大學為中心成立了“ 上海自然科學大批判小組”,筆名“李柯”(即理科), 和北京的批判愛因斯坦運動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