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

《科大瞬間》與您分享中國科大校友和教師校園內外真實、親切的回憶以及多視覺、多維度的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1.33 關於“人才出在 62 級”

(2023-05-26 04:06:15) 下一個

 關於“人才出在 62 級”

華新民(625)

 

62 級同學入學後,即傳出“人才出在 62 級”的說法。這個說法,從其口氣來判斷,應該出自某個老一輩的科學家之口,一般認為可能是嚴濟慈或華羅庚所說,但是至今無從考證。隻能從他們二位對於 62 級新生表現出特別的欣賞和親自授課的熱情看出來,比如嚴濟慈自告奮勇給 62 級新生上普通物理課,華羅庚給數學係 62 級新生安排了課程和教材,要從入學開始就親自引導他們成才,其課程的講義係列後來被稱為“華龍”。

大致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人記得在正式場合聽到過這樣的言論,因為,這樣的話會讓其他年級的學生產生受歧視的感覺。但是這種非正式的場合說的話,確實有很廣泛的流傳,不僅 62 級學生知道,其它年級的學生,包括 62 年後入學的學生也都記得有這樣的說法,而且受到眾多科大人的認同。產生這種說法的表麵原因是:1962 年科大的高考入學分數已超過了清華、北大,成為全國入學分數最高的學校。但是深入一點思考,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提出這個說法的老科學家,難道真會相信,幾分甚至零點幾分的考試成績差別,就能成為學生素質高下的神奇標誌嗎?顯然,他們這麽說,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在筆者看來,這就是因為 1962 年的高校招生政策和錄取標準與其他年份明顯不同,使得人們普遍認為,62 級學生的業務質量確實比以往的學生要高。 

 這要從科大的曆史說起,科大是 1958 年在全國大躍進的形勢下創辦的,此後幾年國家都處於大躍進的氛圍中,高等學校的大躍進表現在增辦了許多學校,有些不符合大學標準的中等專業學校也升格為學院或大學,而且所有學校都擴大招生,錄取新生的業務標準也變得相當寬鬆。科大辦學的宗旨雖然是為了培養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也不免受到當時大環境的影響。比如,58 級招了一定數量的調幹生,入學時的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加上入學後即參加建校勞動,對學業有所影響,所以近代力學係的 58 級畢業時,全體學生被係主任錢學森留在學校,多學一個學期來補英語和基礎課程。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在科大擔任教授的老一輩科學家顯然是對那些年招收的學生質量不大滿意的。另外,當時的教育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當局對於學生的要求是“又紅又專”,而且“紅”的要求放在“專”的前麵。而所謂“紅”的政治標準不易掌握,家庭出身往往成為主要的有形指標。科大在招收新生時,在政治條件方麵常常比其他學校有更嚴的要求。結果是有些學習成績出色的報考學生因為家庭出身或其他政治條件所限而不能被科大錄取,從而使入學新生的學業質量有所降低。

當年的錄取新生的具體政治審查標準和程序是保密的,五十多年後的今天,方才在網絡上有所透露。據袁劍平在《文革前高考“不宜錄取”政策的回憶》一文所述,政治審查結論基本分為四類:1.可錄取機密專業;2.可錄取一般專業;3.降格錄取;4.不宜錄取。政治審查的依據,並非個人表現或學習成績,而是家庭出身和社會關係。出身地主富農家庭的,或者家長在 1957 年被劃為右派的,或有海外關係尤其是港澳台關係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不宜錄取和降格錄取者。當時高校招生時先看政審結論再看考試分數。這裏說的基本上 1962 年前的情況。

由於 1958 年開始的大躍進導致了“三年困難時期”,1961 年開始,政府在國民經濟領域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以改變在 1958 年後奉行的各個領域急速擴張的做法。1962 年 1 月,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了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史稱“七千人大會”,進一步檢討了過去幾年中推行的政策的不良後果。在教育領域貫徹八字方針的具體做法是,砍掉了一些在大躍進中開辦的質量不合格的高等學校,同時在高校招生方麵大幅度地減少了錄取人數。到 1962 年,高校招生人數減少幅度達到最大。以科大的招生人數為例,1958 年招收 1634 名,1959 年 1403 名,1960 年 1755名,1961 年 518 名,1962 年 500 名。(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事記》)

三年困難時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明顯下降導致了普通民 眾對政府的不滿,招生人數的大幅縮減勢必引起人民更大的 不滿情緒。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種緩解民眾不滿情緒的措 施,1962 年的招生采取了一些與前些年不同的政策,如一律 取消學校“保送”學生的名額,所有學生都必須通過考試進 入大學學習;同時,放寬對錄取新生的政治審查標準,提高 了考試成績在錄取考慮中的分量,有所謂“按照考試成績,從高分到低分分段錄取”的說法。在清華大學還有著這樣的 傳說:如果考生的考分達到某個分數線以上而政審不合格者,不能輕易不予錄取,要報校長蔣南翔親自決定是否錄取。采取了這樣的政策後,1962 年被錄取的學生比以往各屆從年齡上說要明顯降低,學習成績明顯提高。另一方麵,從家庭出身、黨團員比例等政治條件上看則有所降低。

這種情況在科大也是一樣,當時中國的老一代科學家,保留著許多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將學生視作自己的子女,尤其喜歡讀書用功、成績出色的學生。看到這一屆招進學校的新生有這樣的新風貌,自然欣喜溢於言表,“人才出在 62 級”這種說法於是不脛而走。學校也為 62 級配備了最好的老師,寄於厚望,可惜 1962年的政策沒有繼續多久。在 62 級學生入學的同一個月裏,毛澤東即在八屆十中全會上提出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在後來的幾年裏,階級鬥爭的調子愈來愈高,同時 還同批判蘇聯修正主義聯係起來。毛澤東提出,階級鬥爭是 大學生的主課,不上好這門主課不能畢業,於是,62 級的學 生在 65 年就中斷了課堂學習,全體到農村去參加階級鬥爭—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即“四清”,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才回到學校,回到學校後直至畢業也沒有恢複正常的學業。所以,62 級學生實際在學校上課不過三年時間,在後來的文革動亂中,開頭三年學到的知識也流於荒廢。老科學家在 62級學生中培養人才的願望不僅完全成為泡影,他們提出的 “人才出在 62 級”的說法也一再被拿出來作為批判“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靶子。

2017 年 4 月

(本文網上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173d6785c0102wrp4.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飛來寺 回複 悄悄話 “人才出在 62 級”應該是民間說法。按當年四川省副省長康乃爾說法: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更看重成績而不是家庭出身,和62年前、62年後都不一樣,這造就了文革前的大四那一級學生成績好於前後幾屆,僅此而已。大環境原因,折騰太多,能否成才就難說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