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

《科大瞬間》與您分享中國科大校友和教師校園內外真實、親切的回憶以及多視覺、多維度的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1.28 憶中國科大“5912”

(2023-05-15 18:13:08) 下一個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 建校60周年慶

憶中國科大“5912”

王溪鬆(59l2)

我們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係第二屆學生,是母校創建初期在北京培養的第二屆畢業生。“5912”班級隻是中國科大數千個班級之一,尤如一個細胞,經母體孕育,承載著母校的遺傳基因。我們班級48位同學,自1959年進科大至今已近60年。同學們的情況如何?我們彼此互相關心,母校也十分關注同學們畢業後的表現,同時外界也會通過一個班級來評價學校的辦學質量。本文擬通過“5912”級來探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特色。

一、中國科大,我們來啦

上世紀五十年代,全國掀起“向科學進軍”熱潮。為了盡快改變和填補國家新興邊緣科學技術的空白,加速培養國家急需的尖端科技人才,1958 年9月20日,在北京市玉泉路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禮堂隆重舉行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成立暨開學典禮大會。翌日,《人民日報》稱這是“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的一項重大事件”。1959 年3月,黨中央確定包括中國科大在內的16所高校為全國重點高校。科大建校第二年便名列首批全國重點高校,這說明國家充分肯定科大辦學實力。中國科學院創辦中國科大,實施“全院辦校,所係結合”的辦學方針,這在全國是唯一;學校倡導“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學風;設置新興、邊緣、交叉學科,這些鮮明的辦學特色,深深吸引著我們!許多中學校長和老師也十分看好中國科大,動員優秀學生報考。上至高級幹部、科學家,下至工農民眾都願意把子女送到科大深造。由於信任,我們高考誌願首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經過高考,我們終於盼到了中國科大錄取通知書!1959年9月初,我們到校報到,由於生物物理係在校序號是12,所以我們是中國科大5912級。我是9月3日報到,按先後排序,我是第43位,故我的學號:5912043。從檔案查得入學時基本情況:48人(男30,女18),其中11人是征得本人同意由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係(01 係)調劑來的;年齡17至22歲;中共預備黨員2人,共青團員36人;高幹、高級知識分子子女9人,工人子女7人,農民子女14人,工農子女共21人(占44%)。多數同學來自各地重點中學,為該校優秀學生,思想品德高尚,學習成績優秀。許多同學是中學校長或班主任親自動員,如我們漳州一中,當年理科畢業三個班,考到科大的4人都是校長、班主任親自動員,學生中僅有的2 名預備黨員也都到了科大,另考到北大、清華各3人。若就北大、清華、科大三校新生質量做比較,我認為學習成績處於同一水平,而科大的政治思想素質應優於兩校。這是科大創辦初期新生質量和構成的特色。

二、難忘的大學生活

我們全班48人,來自北京市17人,外地31人,許多人是有生來第一次離家,是家裏第一個大學生,甚至是村裏或街道裏第一個大學生,我就是街道(漳州市工人亭60 多戶)第一個大學生。那個年代大學生是適齡青年中的佼佼者,為數很少。從家鄉到首都,從中學到大學,新的環境、新的生活、新的集體,一切都是那麽新鮮和好奇,但也有點心裏沒譜。幸好我們有了新的“家”,那就是5912級班集體。班主任曹永昌是複員軍人,他像父輩一樣關懷我們長達四年。我們的係主任貝時璋教授,是我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也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我們係的課程設置,得益於貝老的高瞻遠矚,給我們打下廣而博的知識基礎。貝老首先給我們開講“生物物理概論”,強調要從物理的角度去觀察和研究生命的複雜現象。沈淑敏教授是我係副主任,她是貝老的得力助手,具體負責課程安排和教學實施。係黨總支書記是何曼秋、崔明珠、李淑潔。

1959 年9月8日,中國科大隆重舉行59 級學生開學典禮,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趙忠堯、力學研究所副所長郭永懷等也應邀參加了典禮。首先大家高唱校歌《永恒的東風》。郭沫若校長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的講話,黨委書記鬱文作了報告。

開學不久,9月19日我們到北京郊區農村搶收秋菜、玉米和地瓜,時間一周。隨後,適逢新中國建國十周年慶典,我們新生都去參加天安門廣場慶典、夜晚聯歡,見到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我們激動萬分,至今仍記憶猶新!九月份我們同學初次見麵,上課時間不多,沒有學習壓力,而集體活動多,有益於大家彼此交談,互相認識,加深了解,增進友誼。5912 成員中,郭沫若校長的女兒郭庶英和華羅庚教授(1961 年任我校副校長)之子華陵特別引人注意,還有好幾位革命老前輩的子女,同時又有21 位工農子女。有幾位來自工農家庭的貧困學生,得益於人民助學金才能上大學。雖然兩類家庭環境懸殊,但同學之間關係十分融洽,大家互相關心愛護,團結互助,是個溫馨的大家庭!我們還有唯一一位回族的少數民族姑娘餘明琨和從越南歸國的僑生陳逸詩。5912 級一年級分為兩個班,二年級則合並成一個班,班長:徐國林、靳傳富、於世文,前者任班長時間最長,至今我們仍叫他老班長。團支部書記:馬重光、陳湄、李幼華。

國慶後就該安下心學習,學習是大學生主要任務。中國科大學製五年,前四(三)年基本上在玉泉路校本部上基礎課,高年級到中關村分部上專業課和做畢業論文。學校十分重視基礎課教學,這是科大的傳統。據學校編年史稿記載:全校各基礎課按課程內容及難易程度分為甲、乙、丙三型,各係依照需要選擇。生物物理係全選甲型:高等數學學習二年半,430個學時;普通物理學習二年半,上課408個學時,實驗280個學時;化學類基礎課學習二年半:普通化學一年,每周上課4 個學時,實驗4 個學時;有機化學一年,物理化學一學期。生物物理係基礎課學習時間長、課時多、任務重顯而易見。

我們不僅要同數學、物理和化學係選學同類型的基礎課,還要學習生物學科的基礎課和專業課。如生物化學、生理學、生物數理統計、細胞學、胚胎學、遺傳學、放射生物學、放射生態學、宇宙生物學、光生物學、輻射劑量學、生物控製論、信息論、計算機編程、製圖和電工實習等,還初步學會攝影技術。外語:俄語或英語(依據中學選學語種確定),經過3、4 年學習,考試通過後,部分同學還選修第二外語。

全校公認生物物理係學生學習任務十分繁重。中國科大的課程設置特色:課程量多質高,不僅強調基礎還強調前沿和先進性。如數學課程,既有內容深厚的高等數學,還講授信息論、概率論。在生物物理係開設了生物控製論和信息論、計算機編程等課程。基礎課和專業技術課兼施,培養多麵手。在生物物理係課程設置中強調工程課程的重要性,設置了電子、機械及儀器原理等工程課程,並配有完整的實驗課。這套基礎深厚、學科分布廣泛、內容先進的課程,讓科大學子得益匪淺。

中國科大重視基礎課教學,許多大師、教授親自上講台,教授基礎課。所設置的課程內容廣而深,學生學習任務十分繁重,學習非常刻苦,全國聞名!難怪社會上流傳“不要命的上科大”。正是由於母校給我們打下了廣博的知識基礎,我們才能在工作中底氣足、後勁大、適應性強。感謝母校為我們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校初期,本校教師很少,且多是剛畢業分配來的青年教師。主講教師多數是研究所研究人員,他們基礎紮實,又有科研實踐,講起課來生動活潑。他們乘班車往返中關村與玉泉路校本部。到了高年級,我們到中關村分部上課,在生物物理所做畢業論文。專業課教材都是研究所研究員編寫。科大學生受益於“全院辦校,所係結合”的辦學方針,基礎課學得紮實,為今後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講授的專業課內容處於學科前沿、交叉學科,又到研究所做畢業論文,接受科學實驗訓練,這一切別的高校是難以辦到的。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為校,所係結合”辦科大,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持色,也是全國唯一。

我們中學階段,大家學習成績多數是優秀,進了科大,高手雲集。課程重,進度快,學習壓力倍增。記得剛入學不久,有次高等數學測試,僅有王誌珍和黃雰兩位同學得滿分,而大多數同學不及格,給我們來個下馬威!這也提醒我們,雖中學成績優秀,但不代表現在,到科大需更加刻苦學習,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環境,否則就會掉隊。班上有數位同學學得好,他們都樂意幫助同學,自願組成學習小組,學習碰到難處,大家互相幫助,我曾得到陳潤生和沈鈞賢熱情、耐心的幫助。

同學們至今還記得,我們班很榮幸邀請到華羅庚副校長與同學座談,華老平易近人,與同學侃侃而談。他教導我們,讀書要“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反複提升,要有鍥而不舍精神。會後,我們請華老題字,隨後他用鋼筆在道林紙上寫下“鍥而不舍”四個大字,並簽署大名。我們班曾為這次座談會出一期特刊。華老倡導的鍥而不舍精神,我們終生受益,並代代相傳!

大學最後階段是撰寫畢業論文,我們一般是五年級上學期末進研究所,由所裏研究員指導完成畢業論文。科學院研究所成為我們做畢業論文的實習地,有處於國家研究前沿的科學家指導,又有先進的儀器設備,為我們提供進行科學研究的良好環境,這是科大學生的福份!在半年多的科學研究實踐中,我們不僅學到了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從科學家身上學到了勇於探索、嚴謹執著、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這種精神指引我們一生。
“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是中國科大校風。

學校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開設政治課,學習毛主席著作,向雷鋒同誌學習等。每當開學或畢業典禮,都能聆聽郭沫若校長、鬱文書記和劉達書記的報告。在我們記憶中,陳毅副總理、聶榮臻副總理、地質部副部長何長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書記張勁夫、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廖承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國家體委副主任榮高棠、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杜潤生、團中央李昌、中宣部於光遠、林默涵和哲學研究所潘梓年所長等都曾應邀來校作報告,既有形勢報告也有革命傳統教育報告。邀請科學家來校作報告就更多了,這些報告有益提高我們的思想政治覺悟。

中國科大繼承抗大優良傳統,堅苦樸素,勤工儉學。郭沫若校長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上致詞題為《繼承抗大的優秀傳統前進》,指明辦校方向。我們一進校門,小禮堂外牆上:“團結 緊張 嚴肅 活潑”八個大字格外顯目,提醒我們牢記抗大精神。正如王誌珍在“圖文集”《堅持科教結合,培育創新人才》文中寫道:“與任何別的大學不同,科大是向科學進軍新時代的抗大,我們非常自豪,學校繼承抗大優良傳統,艱苦樸素是我們的特點;紅專並進、理實交融是我們的校風;成為一名尖端科技人才是我們的目標;獻身於祖國的科學事業是我們的追求”。建校初期,為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各係黨總支書記均由革命老前輩擔任,他們有的是老紅軍、有的是抗戰時期參加革命的老領導。又有一批複員軍人擔任班主任,他們政治堅定、黨性強,聯係群眾,關心師生的思想和生活。這也是建校初期中國科大特色。

根據學校安排,每年農忙季節,我們有一至二次到農村(曾到北京郊區衙門口、北京順義縣、河北定縣等地農村)參加勞動,每次一周左右,主要任務是秋收。這段時間大家最快活,同住、同吃、同勞動,密切同學聯係,接觸農民,了解農村,勞動鍛煉,接受教育。我們這代人從小接受共產黨的教育,接受毛澤東思想的教育,我們的基本思想是:社會主義好,共產黨好,聽黨的話,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我們思想單純、有信仰、有理想、求上進。上世紀五十年代,適齡青年上大學還是很少數,我們是幸運者!我們非常珍惜這難得的上學機會。大學期間,許多同學積極爭取加入共青團、共產黨,入學時班上僅有兩名預備黨員,二年級杜國銓加入共產黨,四年級黨員數足以建立黨支部,我當選支部書記。1964 年畢業時又發展一批共產黨員,全班有共產黨員16 人。徐智敏在“圖文集”《我愛5912》文中寫道:“經過六年多努力,1964 年夏,大學畢業前夕,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確有多位同學在中學就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畢業後又有多位同學加入中國共產黨,有的還擔任單位黨委書記。

剛入學時,學校實行包夥製,每月夥食費12.5元,這比我們中學每月8 元高50%,我很滿足,不久毛主席有個講話,夥食費提高至15.5 元,吃得更好。但沒多久進入困難時期,改為食堂製,各種物資定量憑票供應,國家給予大學生照顧,男生每月糧食定量33斤左右,這比普通居民高不少,但由於肉、油副食定量少,不少同學吃不飽,營養不足,少數同學有浮腫,學校供給黃豆營養餐。學校經多方努力搞來幾個車皮的青海湖祼鯉,用以改善學生生活。學校實施減少活動量、多休息,以保身體健康為主。在校本部,學生宿舍約18m²/間,內有4 張上下兩層單人床,住7人;到中關村分部,男生分住兩大房間,女生合住一大間。麵對國家困難時期物資供應不足、吃不飽、住宿擁擠等困難,同學們均能正確對待,體諒國家難處,堅信困難是暫時的且能克服。我們的學習生活未受影響。1959 年入學不久,郭校長捐贈兩萬元稿費作為全校福利金,幫助困難同學添置衣被。班主任曹永昌深入各學生宿舍,特別關照家庭困難學生,逐一查看來自南方同學的床鋪。我們班多位同學得到棉床墊和棉衣褲,並依據家庭經濟狀況享受不同等級助學金。我是班裏特困生,我三歲父母雙亡,奶奶和我艱苦度日,解放前我讀初小四年後即輟學,解放後靠助學金讀完中學,畢業時奶奶已70 高齡,靠工人退休金維持本人生活都難。考慮我家庭實際困難,學校征得本人同意後,決定我畢業後留校工作。可沒過多久,校長(南下幹部)再次找我談話,他說:根據上級指示精神,要選送一批優秀學生上重點大學,中國科大是我們黨創辦的重點大學,你就報考中國科大,有困難黨組織會幫你解決的,隨後班主任親自到我家做我奶奶工作。就這樣我考進中國科大,赴京前學校特批補助我20 元,校長送我一件上衣,副校長送我一條褲子。一條麻袋裝棉被,一箱裝衣物,一根扁擔挑著上火車(為省錢乘慢車),多次轉車,五天日夜兼程到達北京。學校給我助學金每月15 元(夥食費12.5 元),後來提至17 元(夥食費15.5 元),書籍講義費全免,發給我一套全新軍用棉衣褲和一床棉褥墊,我就是靠這些度過五年大學生活,未花家裏一分錢。萬分感激黨和學校對我的關懷和照顧,我是黨和人民培養的大學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雖然中學和大學都是免交學費,但貧困家庭的子女僅憑免學費還是上不起學。我們班有多位同學在中學和大學期間均受益於人民助學金,才圓了上學夢。中國科大學生中,高幹、高級知識分子子女多,工農家庭子女多,貧困學生也不少,5812 級班上還有數位速成中學畢業的調幹生,大家和睦相處,這也是那個年代的中國科大特色。

1960 年寒假,我們外地同學大都沒有回家,第一次離家過春節,總有些想家,想念家裏的親人。春節前夕,郭校長捐贈稿酬給同學發紅包,每人一元,還有一元用於過年加餐,使遠離親友的同學有家的感覺。除夕夜留校同學自己動手包餃子,北方同學手把手教南方同學,我是第一次,雖有人教,但總包不成型,煮熟能吃就行。20 多人在一起包餃子,天南地北地交流各地過春節的習俗,也蠻有情趣。大家還記得,郭老用自己稿酬,邀請全校師生欣賞由北京人藝演出的話劇《蔡文姬》。

“5912”是個溫馨集體,我們熱愛、懷念她!正如申慶祥在《回憶校園往事感謝母校培養》一文中寫道“我在五九級雖隻有短短的兩年時間,但對當時的情景還記憶猶新,班上的同學來自全國各地,大部份同學來自城市,但也有不少像我一樣來自農村的同學。在中國科大這一特殊的學校裏,有穿著土布衣服的,也有光著腳丫行走在校園的小徑上的,這在當時習以為常,不足為奇。在那個年代,不管家庭背景,都能平等和睦相處;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大家一起攻克、學習;生活中出現困難,大家互相幫助、支持。生活在這樣一個溫暖的大集體中,內心感到十分愉悅和踏實”。寥寥數語,生動、準確地刻畫那個年代的中國科大校園和5912 班級的真實氛圍,曆經半個多世紀,至今我們仍十分懷念!每次老同學相會都交口稱讚。

班級團支部被學校團委評為模範團支部。在校運動會上,郭庶英創校女子跳高紀錄;王誌珍獲得校女子體操全能冠軍;洪世雯獲北京高校女子自由體操第二名。班上先後有六位同學生病住院,同學們常帶著營養品到醫院探望,帶去精心抄錄的課堂筆記。李紹康和王淑琴經短期治療後,回班上課,同學們組織起來輪流給他們補課。杜國銓、申慶祥、傅亞珍和陳湄四位同學因治病時間較長,康複返校跟6012 級學習。5812 級王蔭亭和翁延年因病治療後返校跟5912 級上課畢業。


1964 年7 月,5912 級46 位(含原5812 級2 位)同學完成學業,除沈鈞賢考上植物所湯佩鬆教授的研究生外,其餘45 位同學奔赴工作崗位。杜國銓等四位同學於1965 年夏畢業。

1964 年8 月27 日,中國科大舉行第二屆學生畢業典禮,譚震林副總理、郭沫若校長到會講話並和全體畢業生合影。

臨近畢業,同學們表示: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從檔案查得分配情況如下: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17 人:王書榮、王誌珍、王蔭亭、陳潤生、陳逸詩、陳協象、馬重光、馬海官、李素文、李家瑤、徐智敏、徐國林、韓毓春、嚴拱東、丁蓉原、張茵、魏西平;
中國科學院生物實驗中心7 人:華陵、徐偉、洪世雯、楊儉華、管汀鷺、韓家康、魯崎唔;
中國科學院院部機關9 人:(計劃局)孫玉金、劉鴻興、邵達立、翁延年、葛兆華;(政策研究室)惠虎雄、侯慧齡;(幹部局)李幼華;(生物學部)葉梓銓;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1 人:靳傳富;
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生物研究所2 人:黃雰、李紹康;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1 人:王淑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5 人:郭庶英、壽天德、包承遠、餘明琨、王溪鬆;
中共中央宣傳部1 人:於世文;
解放軍裝甲兵1 人:王學琦;
解放軍總後勤部1 人:康蓮娣。
很明顯,絕大多數(93%)分配到中國科學院係統(含中國科大)工作,這也是中國科大特色之一。我在校工作期間,曾對科大前三屆(63、64、65 屆)4700 多畢業生分配去向進行統計分析,近三分之二分配到科學院係統,學校默認科學院有優先挑選優秀畢業生的權利。
另外,杜國銓等四人於1965 年畢業分配情況:

杜國銓:中國科學院政治部幹部部;申慶祥: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所;
傅亞珍: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陳湄: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後轉到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

三、為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盡心、盡責我們依依不舍送別五載同窗的同學,滿懷激情到各自單位報到,很想馬上進入工作崗位,紮紮實實幹出成績。然而,在當時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社會背景下,我們不少人被派到農村參加“四清”工作隊,或到“五七幹校”勞動鍛煉,一幹就是兩年。隨後“文革”十年,我們留校的隨同母校於1970年下遷至安徽省合肥市。砸“四舊”、鬥“走資派”、批“資產階級反動權威”,這是當時的政治任務。畢業後我們經過多少風雨的洗禮,多少磨難的考驗,經曆了事業的艱辛,生活的顛簸,甚至感情的波折,耽誤了我們青春最好時光。曆經十多年的痛苦煎熬,我們終於盼到改革開放年代,喜迎第二個科學春天!

為盡快趕上國際科技先進水平,國家在科教界選派大量業務骨幹赴國外考察、學習、合作研究。據不完全統計,“5912”有出國經曆者超過半數,從事科教業務工作者大都出國學習工作過。大家十分珍惜難得的出國機會,了解世界,充實自己。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大家奮起直追,為把被耽擱的時間補回來,我們盡自己所能,爭分奪秒努力幹好本職工作,同學們在科學、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獲得優異成績。5912級同學畢業後奔赴祖國各地工作,改革開放後,部分同學到國外工作,又因經曆半個多世紀,有些同學少有聯係或失聯,情況不甚了解,資料不全。僅依據同學互相了解的情況,匯總簡要介紹如下:

(一)在國內
王誌珍: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 年);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5 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課題組組長。研究方向:分子生物學。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第六屆中國十大女傑;曾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基礎科學獎(生物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二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二等獎和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三次等。
陳潤生: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 年);歐亞科學院院士(2014 年);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秘書長、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院核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創新課題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學委員會主任。研究方向:理論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是我國最早從事此項研究的科研人員之一。曾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等;2013 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王書榮: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第三任所長(1986―1998 年),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1986―1990 年)。研究方向:神經科學。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二等獎。被授予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榮獲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建所四十周年突出貢獻獎。曾被提名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
壽天德: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科大生物物理係副主任、主任(1984―1996 年),兼任理學院副院長(1994―1997 年);1997 年調入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創建複旦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並任主任(1998―2010 年),兼任複旦大學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研究所所長(2005―2010年)。終身在高校培養學生和研究工作,長期從事視覺信息處理的腦機製研究,已培養博士生17 名、碩士生20 名。在中國科大生物物理係任領導十二年,團結全係師生員工,做了大量組織、改革工作,係的整體實力有很大提升。榮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和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獎;被評為中國科學院、複旦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師。曾被提名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
沈鈞賢:1968 年研究生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工作,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客座教授。研究方向:神經生物學。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2)、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4)。曾被提名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2009)。2012 年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曆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副理事長等。
徐國林: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載生物和載人航天研究工作。任飛船工程設計醫學要求與評價分係統副主任設計師(1994 至2000 年)。我國神七發射時被聘為專家組成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李素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細胞生物學教學與研究。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楊儉華:首都師範大學物理係教授。開設過生物光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高等數學、信號與係統、醫學工程概論、軟件工程和模式識別等多門課程。
徐智敏: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三等獎。
陳湄: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主要從事醫用傳感器和空間輻射防護研究。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光華科技基金三等獎。
嚴拱東: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榮獲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一等獎。
馬重光: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黨委書記。
孫玉金:曆任國家技術監督局計量司副司長、中國纖維檢驗局黨委書記、中國質量報社社長兼黨委書記。
馬海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和生物物理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學科主任;國際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員。
翁延年:中國科學院院部,從事生命科學領域組織管理工作。行政上曆任副處長、處長、學術秘書、總工程師(副局);專業職稱: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曾任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秘書長(1993―2001 年)。
王淑琴: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從事生物生態學研究。
侯慧齡: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科技促進經濟基金委員會,高級工程師。國家經貿委國家級重點新產品評審專家。
洪世雯: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後調入北京市科委任局長。
李幼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動物研究所圖書館館長,《動物學知識》編輯部負責人,正處級、副編審。榮獲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中國科協先進個人。
王蔭亭: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科研管理和研究,副研究員。
王溪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曆任師資處副處長、計算機係黨總支書記、人事處處長、校長辦公室主任、校秘書長(享受副局待遇)。
於世文:1964 年畢業分配到中共中央宣傳部科學處。後又先後就職於:中國科技信息中心、香港華潤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康利克進出口有限公司任副總經理、香港康貿發展有限公司任副董事長。
郭庶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曾任北京市經濟技術發展中心總經理;書法家。
杜國銓:1965 畢業到院幹部部,1972 年調到湖南省科委任處長,1990 年調入長沙農業現代化所、長沙大地構造所任書記、副所長。
申慶祥: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所,後調入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研究方向:人絨毛促性腺激素避孕疫苗/抗腫瘤疫苗的研究。
華陵: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從事核酸生物研究。
魯崎唔: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電子顯微鏡研究。
徐偉: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電子顯微鏡研究。
邵達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從事神經科學研究。
葛兆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從事儀器研製工作。
李紹康: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所(上海)。
王學琦: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研究所(天津),血液生物學研究。
靳傳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從事核酸研究。
韓毓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從事生物學研究。
陳協象: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
傅亞珍: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
葉梓銓:國家安全部。
韓家康:中日友好醫院,從事血液學研究。
康蓮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餘明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劉鴻興:沒聯係,情況不明。

(二)在國外

陳逸詩:香港中文大學中藥研究中心(1979―1986),研究助理、實驗室主管;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係(1987―2000),係主任助手、資深研究助理。主要從事生物膜的結構和功能研究。
張茵、魏西平、惠虎雄、包承遠四人均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赴美國,在愛滋病、癌症研究和放射生物學等領域獲得重要成果,其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PNAS、Radiation Research、Mutation Research 等雜誌上。現定居在美國聖地亞哥。
黃雰:美國Promega 生物製品公司,高級科學家。
李家瑤、丁蓉原、管汀鷺三人均在美國,情況不明。

5912 級同學畢業後,在攀登科學高峰征途中,在我國科學、教育事業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出了兩位院士,據中國科大統計,母校本科畢業生獲得院士數為千分之一,處於我國高校前列。我們班是1/25,也許這是最高比例。並且還有3位同學被提名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多位同學在生命科學前沿多領域做出傑出的科學成果、培養出大批優秀學生;數人從事科學、教育管理工作,也都取得可喜成績,這都是得益於中國科大給我們打下優良的思想素質和廣而博的知識基礎。中國科大畢業生素質高、後勁足、適應性強,湧現出一大批在國內外科技、教育、經濟、管理和國防建設等領域的骨幹,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很多人獲得表彰和獎勵,這在我們班得到驗證。我們為5912 級同學出色表現而自!

中國科大畢業生在國內外的出色表現,為學校贏得了社會公認的良好信譽。中國科大學子素質高、口碑好,這是社會對中國科大的評價。中國科學院研究所所長與中國科大係主任是同班(或同校)同學,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數不少,研究所骨幹許多來自科大畢業生。中國科學院借助科學家雄厚優勢和實驗室的優越條件,創辦中國科大,竭盡全力辦好科大,而科大逐年為科學院輸送大批優秀畢業生,成為研究所的骨幹力量,這從我們班得到充分體現。

回首往事,我們可以向母校匯報:我們在各個崗位都努力工作了、盡力了,我們牢記忠於國家、忠於人民,我們沒有辜負母校、師長的教誨。我們為母校爭得了榮譽!我們牢記共產黨和祖國人民對我們的培養教育之恩,我們衷心感謝中國科大和生物物理係的領導、老師對我們的關愛和教導!

四、懷念“5912”

五年大學生活,5912 同學結下深厚友誼,畢業後同班同學結成六對伉儷,這也許又創下科大之最!1964 年畢業至今53 年,同學們十分懷念“5912”這個溫馨集體,為紀念畢業50 周年,2013 年由沈鈞賢、徐智敏伉儷編輯出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5912 級圖文集》(以下簡稱圖文集),郭庶英書寫封麵。圖文集收錄了大學期間的珍貴照片、畢業後20 多次同學相聚的照片及簡報,還有33 位同學撰寫的35 篇回憶文章,表達對母校和"5912”的眷戀。現節錄部分回憶文章題目:
《回憶校園往事 感謝母校培養》、《您好母校》、《科大師長隨想》、《我愛5912》、《老同學的啟示與幫助》、《永遠的記憶》、《感謝同學們》、《感念恩師和益友》。憶文深情表達5912 級同學對母校和班集體的熱愛、感恩和懷念!

摘錄壽天德在圖文集中詩一首:
遙想曾朝夕相處的5912 學友們,雖已年邁並散布全球各處,但互通信息,互相關心,友誼長存。在此獻詩一首:

半個世紀雲和月,
蹉跎歲月猶記心,
人生苦短今七十,
欣見千年神州興。
同窗五載誼長存,
天涯海角情相連,
夕陽雖至猶燦爛,
遙祝學友樂而康。

5912 級同學畢業後首次聚會於1988 年在魯崎唔家,至2016 年底,同學相聚近30 次。旅居國外的同學返京或京外同學赴京(1996 年記載:居住北京30 人,10 人在國外,8 人在京外,2 人已逝),同學借機相聚;1993 年21 位同學在老校長郭沫若故居聚會;同學聚會恭賀王誌珍、陳潤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慶祝入學55 周年和畢業50 周年聚會;居住在美國聖地亞哥和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同學熱情接待來訪同學等。2006 年惠虎雄、魏西平夫婦從美國回北京,25 位同學於10 月22 日在生物物理所歡聚,這次到會人數最多。5912級圖文集記載我們班級半個多世紀的曆程,資料極其珍貴。同學們收到文集,愛不釋手,如珍似寶。圖文集已送母校檔案館。摘選部分照片附後。

1959 年同學入學時是48 人,加上原5812 級2 位同學因病複學編入5912 級,共50 人。目前健在45 人:居住北京26 人,京外10 人,國外9 人。我們十分懷念逝世的5 位同學!部分同學參與微信群和QQ 群,常有聯係。有六位同學失去聯係。

目前兩位院士雖已75 歲,但仍堅持工作,其餘均已退休,但不少人雖退而未休,仍繼續忙於自己未盡的工作。去年六月,我曾到廈大醫學院實驗室看望沈鈞賢、徐智敏伉儷,他們剛從黃山野外采集生物來廈做研究、帶研究生。有的則依據個人興趣,學習書畫、攝影、園藝等。同學們應邀參觀郭庶英書法展;於世文的攝影作品在《人民網》常能見到;陳逸詩在墨爾本寓所有個令同學們羨慕的花園,修飾得非常漂亮;韓家康在由雷恪生主演的電影《風箏》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你瞧,我們5912 級同學真是多才多藝!

我1959 年考入中國科大至1997 年退休,在母校學習、工作38 年。我和留校的同學親曆母校創建初期快速發展階段;被迫下遷艱難重建階段;大膽創新、深化改革,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階段。5912 級同學喜見母校創建50 多年來,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新中國創辦高等教育的成功典範,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被譽為“科技英才的搖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創建及迅速發展,確是“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的一項重大事件”。

我們懷念那些為創建中國科大立下不朽業績的老領導、老科學家,我們要感謝母校的建設者,正是由於他們的努力,才換來了科大的今天。當前,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家繁榮昌盛,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祝願中國科大在新的征途中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我們堅信“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的宏偉目標定能達成。明年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誕辰六十周年,我們把“5912”近60 年的“記憶”獻給母校,表達學子對母校感恩和眷戀之情。5912 級同學們,明年回合肥慶賀母校生日吧!期待老同學回母校再歡聚。咱們班康蓮娣家就在母校校園裏,她先生是教我們物理課的梁老師,人稱他們為“科一代”,他們的女兒現在中國科大教書,人稱“科二代”,他們的外孫女考上科大創新班,人稱“科三代”,一家三代人和科大情緣相連,這是咱們班唯一的家庭。中國科大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後記

本文僅涉及中國科大創辦初期,在北京辦學情況及畢業生在工作中的表現,展現中國科大第一代學生的學習、工作和成長狀況。中國科大建校近60 年,已成為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重點大學,母校的故事還有許多且很精彩。“5912”是集50 人的群體,時間跨度58 年,同學又分散世界各地,每個人的情況、資料難於匯齊,所以本文表述情況難免缺漏,如有的同學不願提及過去的工作成績,因此隻有工作單位而無工作情況介紹,期待補充。本文得到5912 級同學大力支持,許多同學不僅提供工作情況,並且提出不少寶貴意見。
本文是“圖文集”的延伸,該集有33 位同學撰寫回憶文章。沈鈞賢、陳逸詩、徐國林和壽天德參與文稿修改工作。可見這是一篇5912 級同學共同完成的作品,衷心感謝同學們!
2017 年3 月於廈門

 

圖 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係第二屆畢業生留念
(1964.7.25)

(從左到右)
第1 排 沈鈞賢 王蔭亭 鍾龍雲 劉顯曾 蔣巧雲 李淑潔 沈淑敏 雷少瓊 黃婉治 趙 文 馬海官李幼華 魏西平 (缺:魯崎唔)
第2 排 陳逸詩 徐 偉 葛兆華 惠虎雄 華 陵 李紹康 靳傳富 韓家康 李家瑤 邵達立 楊儉華 陳潤生
第3 排 王淑琴 餘明琨 康蓮娣 洪世雯 徐智敏 管汀鷺 郭庶英 李素文 黃 雰 王誌珍 張 茵侯慧齡 韓毓春 丁蓉原
第4 排 王書榮 包承遠 嚴拱東 葉梓銓 王學琦 王溪鬆 劉鴻興 孫玉金 壽天德 馬重光 翁延年 陳協象 於世文 徐國林

圖 2 參加中國科大校友會後5912 同學留影(1988)

 

圖 3 5912 級同學在郭沫若故居聚會(1993)

圖 4 惠虎雄、魏西平伉儷返京,同學喜相聚(2006)

從左到右:徐 偉 沈鈞賢 翁延年 洪世雯 王蔭亭 王淑琴 華陵 侯慧齡 葛兆華 陳 湄 韓家康 魏西平
靳傳富 李幼華 惠虎雄 郭庶英 魯崎唔 王誌珍 嚴拱東 徐智敏 孫玉金 徐國林 馬海官 於世文
 

圖 5 陳逸詩伉儷來京老同學相聚生物物理所(2012)

圖 6 王溪鬆、惠虎雄等同學相聚生物物理所(2015)

徐國林 侯慧齡 餘明琨 陳 湄 徐智敏 李幼華 沈鈞賢 華陵
惠虎雄 王蔭亭 王溪鬆 楊儉華 葉梓銓 於世文

(本文來源:http://yzruan.bokee.com/505353848.html)

 

《科大瞬間》文學城編輯部
許讚華 803 | 陶李 81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陳錦雄812 | 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 | 沈濤 822 | Jay Sun 836
 吳鈞 856 | 王9015

投稿郵箱:kedashunjian@163.com
公眾微信號:USTCMoment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