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

《科大瞬間》與您分享中國科大校友和教師校園內外真實、親切的回憶以及多視覺、多維度的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1.17 回憶在科大的歲月

(2023-04-08 18:20:26) 下一個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 建校60周年慶

回憶在科大的歲月

朱濱(5807)

我校自1958年成立至今已過了45年。我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屆畢業生,也已和科大榮辱與共度過了45年。作為學生,我曾經經曆了科大在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及獻身於發展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老一輩科學家的宏圖下,“全院辦校,所係結合”,從成立、發展、到壯大的輝煌曆史。在科學院的領導下,科大短短幾年就躋身首都三大名校。那時的我,為學校的發展而振奮,為我們能夠投身於祖國未來的科學技術事業而憧憬。可誰又知道,在我們留校任教以後,竟然有近十年的光景不是在做,並且也不能做我們份內的事。更可惜的是,在那令人不無遺憾的年代,科大遭到了下遷的命運,使這所當年被人民日報譽為“我國科技史和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學校,遭到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劫難與破壞。我親眼目睹了學校所受到的一切,幹部、教師、工作人員大量流失,儀器設備損壞殆盡,……;那時的科學院也不要科大了(國務院科教組把科大劃歸三機部所屬,但這段時間不長,大約隻有一年的時間)。那時的教師隊伍,除了當年給老科學家上課作輔導的一批教員之外,有的就是科大的留校的一批畢業生了,正教授寥寥無幾,講師也很少。當時我所在的教研室的教師隊伍中還有兩個副教授和兩個講師,這已經算是高水平的隊伍了。那時的科大,要房子沒房子,要設備無設備。一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使學校真正重現了生機,經過幹部、教師和工作人員艱苦卓絕的努力,科大又在合肥重新崛起,在很多人看來,這也算是奇跡了。為什麽科大曆經劫難而不倒?為什麽一批骨幹教師不願意離開科大,一直為這所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堅持不懈地奮鬥著?無疑是因為這些人對學校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

在下遷後極其困難的日子裏,那真是百廢待興啊!1972年要為第一批工農兵學員上大學做準備,恢複實驗室,我們的老師和我們這些已經是30多歲的人,首先不是教師而是搬運工、裝卸工和修理工,像材料力學實驗室的那些成噸重的大型設備以及許多的電子儀器全是用我們自己的雙手運輸、安裝和修複的。為了新建強度實驗室,那時的基建辦公室說找不到人,我們就領著剛入學不久的75級工農兵學員去挖地基,這才有了後來的實驗室,並且利用此實驗室完成了下遷以後承擔的708設計院的研究任務。可以自豪地說,那時的我們“金、木、水、火、土”什麽都幹過。由於當時的教師隊伍十分缺乏,需要什麽課我們就上什麽課,例如有些高等數學的課,如複變函數、數理方程就是我們自己上的。顯然,教工農兵學員要比教1978年以來入學的學生費勁得多,那時我們不得不和學生整天“泡”在一起,輔導那才叫到位。但實際上更大的困難還是在學術上,由於多年的“鬥、批、改”不能做學問,與國外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僅就固體力學來說,像有限元、斷裂力學、複合材料力學、光測力學等分支學科發展得非常迅猛,文章已經是看不過來了,當時的計算條件又特別差,實驗條件就更差了,不要說和國外比了,就是和三機部的廠、所相比也差得很遠。如何急起直追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怎麽辦?那時我們靠的是集體的力量,靠教師間的合作,靠發揮老教師的作用和年輕教師的努力,靠討論班。再有就是靠引進人才,補充師資隊伍。回想當年,經我手引進的人員就有二十來個。令人欣慰的是,當年抓的一些學術方向,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後來都開花結果了。這也為1978年恢複高考製度後迅速恢複大學的正規教育作了準備。我有一個統計,要想在一個學術方向上能夠有些名堂,一定要有七至八年堅持不懈的努力。

1977年和1980年,我先後參加了兩次科學院召開的工作會議,特別是第一次工作會議形成的“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個問題的報告”起了裏程碑的作用,那次會議郭老被請來接見與會代表,聯想當年學校在北京時,幾乎年年郭老都要接見師生的情景,不由令人感慨萬分。恢複高考製度不久,在1979年我有幸被學校決定派去美國作訪問學者兩年,經過短期的英語培訓後,興衝衝到了美國,使我有機會見識了美國的教學與科研。那時我常想一個問題,我們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其實並不比那兒的人差,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的時間外我們都在不停地工作,可是為什麽我們比人家差?原因是很多的,比如說在學外語上,我們就走了很大的彎路,我用了六年的時間學俄語,卻隻用了一年學英語,且又是專業英語,在學術交流上就感覺吃了很大的虧;計算機也類似,在美國學會了使用終端在IBM370計算機上算題的時候,那時的感覺真是好極了,覺得人家的設備要比我們的好多了,我們在國內做了很多事倍功半的事;尤其感到突出的是,那裏的人可以專心致誌地做學問,可我們這裏雜事似乎特別的多,很容易分散精力……等等。兩年來,自我感覺,在見識上和學業上都有些進步,應該說是不虛此行了。後來看到國內的飛速發展,條件改善得很快,我時常想,多虧有了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不然休想趕上發達國家。

接近回國的時候,由學校傳來的消息說,教研室的同事們又選我當上了主任……。回校以後,不久又被學校任命為係副主任分管教學工作。這期間,一邊上課,一邊尋找科研課題開展研究,同時一邊搞管理。幹了不到一年,學校又有幾位領導分別找我談話,要我到學校的部、處來工作,係主任童秉綱和我的力學所導師李敏華院士都勸我仍要留在係裏。當時由於一種樸素的想法,國家送你出去進修不應該講價錢,事實上我也脫離不了忙於“張羅”的命,需要我幹啥就幹啥吧,可又不願意完全脫離業務,就這樣我到了教務處,結果一管科大的教學就是十五年,直到從管理崗位上退下來。

回想這十五年,在教學管理崗位上我究竟做了些什麽?除了日常的事務管理外,大體上可以說是做了四方麵的事情:首先是堅持了科大重視基礎教學的傳統,堅持貫徹了“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理實交融”的原則;其次是堅持不斷深化進行學校的教學改革,其三是係統進行了教學實驗基地的建設;其四是推動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開展,並實現了教務計算機輔助管理,改善並提高了管理效率,從而持續保證了本科人才培養的高質量。

本科教學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最重要的基礎階段,首先需要能適應未來社會和未來科技發展的教學計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堅持要打好學生的基礎,因此對全校各係、包括後來形成的管理、科技外語諸學科,我們都強調學生必須要學好自然科學基礎理論(數、理、化、生物)。除此之外,我們還強調學生要學好外語、計算機以及培養實驗動手能力。教學計劃明確規定科大的學生必須要打好這四方麵的基礎。另一方麵,我們則鼓勵和支持科大學生早期進入實驗室,參加老師的科研活動,甚至有的學生的科研活動一直延續到做畢業論文,通過這種綜合訓練,提高學生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在實施教學計劃時,教務處與各係密切配合,教務處重點抓好基礎課的教學組織實施,各係抓好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以及畢業論文工作的組織實施。所以每年我們都不遺餘力地動員組織最好的老師上基礎課,這是科大老師的光榮傳統。回想當年,嚴老、華老都為我們上基礎課,現在還有什麽理由好的老師不上課呢?!錢臨照老校長在位時形成的物理教學的“4P”公式,一直被我們堅持著;數學係更是人人上陣……。應該說,經過廣大教師的努力,效果還是顯著的,比如CUSPEA(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共舉行了十年,後麵連續五年錄取科大的人數都是全國第一;自有全國四、六級英語統考以來,我校也是連年第一,盡管這些指標不一定能全麵反映一個學校的教學質量,但畢竟是可見一斑。

教學改革中心的思想是實現因材施教,讓更多的學生根據自己的條件成才。在1978年學校提出招收少年班的基礎上,1985年我們又實行了選拔“00班”的改革,即在當年入學的學生中經過選拔組成不分係的教改試點班,要求有比通常的係更好的基礎教學。(這個設想本來是科學院的一些老科學家提出來的,但是過去沒有實踐過。)自86級起,教改試點班改交由少年班管理,與少年班形成了相互促進的局麵。

從考研和出國的情況看,這種試點應該說還是不錯的。在稍後的幾年,我們又分別進行三年級分流培養複合型人才的試點,並且著手建立主輔修製度。這些改革解決了由於學生在中學時選擇專業盲目,以致引起的學習興趣轉移的問題,同時也填補了國家對跨學科門類人才培養的一些空白。應該說,這些在科大20世紀80年代末就已經進行的改革工作,很多學校,包括一些國內的名校到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實行,作為招生宣傳,甚至宣傳得比科大還要厲害。

20世紀90年代初,科學院王佛鬆副院長來科大視察,看了化學樓以後,毅然決定每年科學院增撥給科大100萬元教學經費,這在當時連教學維持費年年都不夠的情況下簡直是雪中送炭了;後來學校又向國家教委爭取到了數學、物理、力學三個人才培養基地,又得到了一筆基地建設經費;再後來由於211工程的入選,其中計劃了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經費。這樣,先後大約有2000多萬元投入到教學基礎實驗室的建設中,這在當時對教學能有這樣的投入已是非常可貴的了。在經費的使用上,我們做到了周密計劃,科學論證,精心組織,精打細算,合理使用,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促進了教學改革,特別是促進了許多學科實驗課程體係和內容的改革,係統建設並初步形成了學校的新的實驗教學體係。例如為數學係的數學實驗課改善了條件,建設了基地;力學係新建的的基礎力學實驗;基礎物理中心新建的大學物理的分級實驗等,形成了新的教學體係,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國內有的項目還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1985年秋季,我們組織了教師和少年班的學生以及研究生進行大型教務管理軟件的研製,期望實現教務的計算機輔助管理,其中包括教學計劃、排課係統、學生成績管理、教材管理等四個子係統。經過一年多的日夜奮戰,在1986年暑假前,係統軟件就已基本完成,從此科大的教務管理進入了計算機輔助管理的新階段。從那時開始直至今天,隨著計算機和係統軟件以及應用軟件的更新換代,及學校Internet網絡的建成,後來又進行過兩次大的改版,主要是對前三個子係統,在內容和功能上也作了擴充,現在可以說,已基本上實現無紙作業了。但由於開發軟件的人員變動頻繁,整個係統應該說還有待進一步的統一規範,但從管理的功能上是齊備的。我想這是做了一件和科大名聲相符的事,使科大的教學管理跟上了時代發展的脈搏。但是,在科大很少有人會體會這裏麵的甘苦,因為不這麽做不是也照樣能過日子嗎!

大學要善於發掘教師裏蘊藏著的巨大的教改積極性。這裏隻想舉一個例子,那就是基礎物理中心研製的“大學物理仿真軟件”的成功,後來他們的工作受到教育部和全國許多單位的好評。那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到基礎物理中心檢查工作,碰巧看到了他們的工作(為完成教育部的一個研究項目,經費隻有4000元),當時我就覺得,學校應該給予支持。後來在學校的支持下,經過項目負責人及參加工作者的堅持不懈努力,終於開花結果了。由於我們的大力提倡,我校計算機輔助教學得到較好的開展,這為後來我校開展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奠定了基礎。應該說,上述情況是和學校的領導的支持,以及上下級之間默契的相互配合分不開。當然還不隻這些內容可供回憶,但說句實在話,寫多了恐會汙人耳目,於是也就不想多寫了。

退休以後,使我有時間能多看些書,做一點過去想做未能做的事情,感到是種享受,當然也還想力所能及地為科大繼續作些事。前年,錢學森先生90壽辰,在童秉綱和伍小平院士的鼓動下,要我代表我校工程科學學院和力學係,寫一篇關於錢學森教育思想的紀念文章。這使我有機會讀到錢學森先生的有關“論技術科學”,以及他的關於培養技術科學人才的教育思想的文章,並使我回憶起當年錢學森先生為學校所做的一切。錢學森先生在身負國家重任的情況下,親自製訂近代力學係的教學計劃,親自聘請名師來授課,特別是還親自來授課,指導學生的課外科研活動,親自召開師生座談會聽取意見,親自參加學生的畢業論文答辯,等等。所有這一切,使我更進一步體會到,科大所形成的辦學特色和這些傑出的科學家是密不可分的,應該說,科大的辦學思想,至少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是我國先進教育思想的代表。45年後的今天,學校麵臨的形勢和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何辦成世界一流大學,可以說是任重道遠。近兩年,我在繼續地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些課,參考了一些名聲很響的“麵向21世紀”的教材,但對比起來,發覺比我們當年讀的蘇聯教材還要淺,內容還要少,我不禁想,“21世紀就是這樣子?”、“少炒作,多做些紮紮實實事”,是非常必要的。回過頭來,再讀起當年華老的《高等數學引論》、錢學森的《星際航行概論》等著作,盡管那已是三四十年前的著作了,那真是大手筆,是真正培養高級人才所需要的。所以我想,在我們紀念學校成立45周年之際,不由得我們還是要想想過去!不要忘記老一輩科學家給我們留下的嚴謹治學的光榮傳統。

最後,願我校長盛不衰,再創輝煌!

(本文網上來源:http://zsb.ustc.edu.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298)

《科大瞬間》文學城編輯部
許讚華 803 | 陶李 81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陳錦雄812 | 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 | 沈濤 822 | Jay Sun 836
 吳鈞 856 | 王9015

投稿郵箱:kedashunjian@163.com
公眾微信號:USTCMoment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