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

《科大瞬間》與您分享中國科大校友和教師校園內外真實、親切的回憶以及多視覺、多維度的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不尋常的兩屆德國奧運會

(2022-08-07 13:07:30) 下一個

【科大瞬間】第194期 科學史86研 楊小紅

 

編者按

 

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奧運會“,最早起源於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各城邦之間舉行的體育競技,因舉辦地在奧林匹亞而得名。奧運會在公元4世紀末因被信奉基督教的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禁止而停辦,直到19世紀末才由法國的顧拜旦男爵複興,在1896年希臘雅典舉辦了近代首屆夏季奧運會。

 

本文作者為科學史86研楊小紅。她於1992年拿到德國KAAD獎學金留學德國,之後多年從事自由職業。在過去兩年疫情期間,她對收藏各種德國幣和紀念章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本期刊登她在收藏1936年納粹德國冬奧會紀念章後撰寫的文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體育盛事背後的時代脈搏和曆史事件。

 

 

【作者導讀】

 

最近,一個德國幣友轉讓給我一枚納粹奧運會紀念章(下圖),這枚“去納粹化”(Entnazifizierung)的紀念章直徑115毫米,比手掌還大,中間是高舉奧林匹克五環旗的健美男性人體。這枚紀念章的獲得,引出了我對1936年在德國冬夏兩季奧運會和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的研究興趣。

 

作者收藏的納粹奧運紀念章,中央被除去的萬字符輪廓依稀可辨(圖片作者提供)

 

1936年冬夏奧運會選址 

 

被停辦了約1500年的奧運會,1896年在希臘雅典點燃了近代第一把夏季奧運會火炬。1924年在法國霞慕尼 (Chamonix) 又舉行了首屆冬季奧運會,以後每四年一次體育盛事延續至今。1916年本該在德國柏林舉辦第六屆夏季奧運會,由於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被取消。之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被踢出了奧運會組織,不準參加1920年的比利時安特衛普和1924年的法國巴黎兩屆奧運會。

 

到了1928年,魏瑪共和國的德國重新被國際奧委會大家庭所接納。1931年,奧委會正式確定1936年2月在德國加爾米施 - 帕滕基興舉辦第4屆冬奧會,以及同年8月在柏林舉辦第11屆夏季奧運會。

 

抵製運動失敗

 

其實在納粹上台前,奧委會曾激烈爭論是否應該將奧運會的主辦權授予德國,因德國當時正充斥著強烈的種族意識形態,並且極力排除有色人種和猶太人參與奧運會。

 

納粹上台後,其獨裁統治、社會軍事化以及公開實施反猶太主義更為變本加厲,與奧林匹克的理念截然相反,在歐洲大部分地區以及北美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反對,紛紛呼籲抵製1936年德國奧運會,要求將奧運會轉到另一個國家舉辦。

 

納粹政府為緩解國際奧委會和美國的擔憂以確保夏奧會能在德國如期舉辦,態度突然發生了變化,他們要把德國奧運會作為對外宣傳的平台,打造成一個沒有 “政治性質”的“和平節日”。於是,一個時刻為戰爭而武裝的“第三帝國”,被描述為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納粹政權在行動上暫時停止了對猶太人的鎮壓。1935年9月,巴伐利亞政治警察還出人意料地允許猶太運動員為奧運會選拔做準備。從1935年12月開始,針對猶太人的迫害行動暫時得到停止,反猶太標誌也被移除。一句話,納粹當局要打破納粹德國被國際孤立的局麵,把這兩場奧運會當作彰顯獨裁統治優勢的一次重大機會。

 

1934年9月,時任美國奧運會主席的艾弗裏·布倫戴奇(Avery Brandage)前往納粹德國了解情況。納粹德國宣傳部精心準備並接待了布倫戴奇的訪問,但布倫戴奇隻允許他在納粹政府官員陪同下才能和猶太代表交談,因此他在德國得到的都是正麵印象。返回美國後,布倫戴奇報告說:“我收到了書麵保證,猶太人在德國不會受到歧視。人們不能要求更多,我認為召開奧運會的保證已得到滿足。” 根據布倫戴奇的報告,美國 Affiliate Organizations Council (AOC) 批準了向德國派遣美國運動團隊的請求,抵製納粹奧運失敗。

 

正是美國奧運會主席布倫戴奇,讓一場抵製納粹奧運成為泡影。

 

1936年布勞戴奇(左)前往加爾米施-帕滕基興冬奧會

 

讓抵製柏林奧運會成為泡影的布倫戴奇1936年在柏林奧運會(中)

 

為加爾米施-帕滕基興冬奧會緊鑼密鼓準備

 

雖然自1924年以來每四年舉辦一次冬奧會的意義遠不如夏季奧運會,但1936年的加爾米施-帕滕基興冬奧會卻有一個特殊使命,就是要為其後更重要的柏林夏季奧運會做宣傳。

 

1933到1935期間,納粹政府密鑼緊鼓地進行加爾米施-帕滕基興冬奧會的籌備工作。比如,建造四年的宴會廳和大型辦公中心;特設冬奧會的行政部門和國際媒體;建造符合奧運會要求的體育設施;還開通了從慕尼黑到米滕瓦爾德(Mittenwald, 加爾米施-帕滕基興區)奧林匹亞街(Olympiastraße)的雙車道,以確保奧運場地與“運動之都”之間的聯係。

 

加爾米施-帕滕基興冬奧會徽章

 

1935年加爾米施和帕滕基興強製統一後,為冬奧會重建了市政廳(Rathaus)

 

加爾米施-帕滕基興為冬奧會而建的奧林匹亞大街

 

坐落在火車站街的奧委會機構

 

納粹體育部長和媒體在火車站特別歡迎軸心國日本隊

 

加爾米施-帕滕基興冬奧會(1936年2月6日-16日)

 

1936年2月6日,納粹政府元首希特勒宣布加爾米施-帕滕基興冬奧會開幕。這次冬奧會共有約50萬人參加;在比賽最後一天頒發獎牌時,約有15萬名參觀者。這些數字不僅創造了冬奧會參加人數的新紀錄,也說明了納粹政府交通運輸的高效性。

 

這屆冬奧會金牌總數挪威第一,納粹德國第二,瑞典第三。下圖是前十名國家的獎牌數。

1936冬奧會前十名國家獎牌數

 

冬奧會結束後,法國大使安德烈·弗朗索瓦-龐塞如此向巴黎報告:“整個世界都沸騰了(Alle Welt ist begeistert)!”

 

而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們做得很好,雖然很多工作,但值得。(Das haben wir gut gemacht. Viel Arbeit hat’s gekostet. Doch hat es sich gelohnt.)”

 

在冬奧會滑雪體育場特設元首台(Führerbalkon)

 

元首台行希特勒禮

 

冬奧會上的希特勒、戈培爾和激動的觀眾

 

1936年冬奧會後的回響

 

加爾米施-帕滕基興冬奧會後,大多數國際媒體響應納粹德國的宣傳要求,對這項體育賽事進行了善意報道,為納粹德國以及作為冬季運動勝地的加爾米施-帕滕基興樹立積極公眾形象做出了正麵描述,從而保證了1936年8月柏林夏季奧運會如期舉行的資格。

 

可以想象,同年8月1日至16日在柏林舉行的夏季奧運會規模更大,創下有49個國家參加的又一新記錄,東道主德國更以狂攬38塊金牌和101塊獎牌總數榮登世界第一

 

1936柏林夏季奧運會前十名國家獎牌數

 

極其諷刺的是:繼1936年加爾米施-帕滕基興冬奧會和柏林夏季奧運會後,1940年和1944年的兩屆奧運會因為納粹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停辦,直到1948年才又在倫敦恢複舉辦了第12屆奧運會。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

 

1972年,第20屆奧運會再次把主辦地點選在西德(慕尼黑)。也還是這個美國人布倫戴奇,在這次慕尼黑奧運會出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當巴勒斯坦恐怖組織將11名以色列運動員置於其控製之下,布倫戴奇宣布“比賽必須繼續”,導致該代表團11人全部身亡。

 

“比賽必須繼續”這個口號在今天依然延續,一些人認為這是奧運會自作主張的表現,另一些人則認為布倫戴奇為奧運會最終的商業化鋪平了道路。

 

值得提及的是,慕尼黑設立了奧運恐怖襲擊受難者墓地和多個紀念碑。2005年,根據該恐怖事件拍攝的電影《慕尼黑》(Munich),獲五項奧斯卡提名,收獲1.3億美元的票房。

 

1972年慕尼黑奧運公園恐怖襲擊受難者紀念碑

 

根據1972年慕尼黑奧運恐怖事件拍攝的電影《慕尼黑》

 

作者收集的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全套六枚紀念銀幣(圖片由作者提供)

上左和上中圖案:奧運會會徽(Strahlenspirale),會徽一圈 “1972年第二十屆德國奧運會”(Spiele der XX Olympiade 1972 in Deutschland),文字中寫的是國家德國而非城市慕尼黑,沒被奧運會組委會通過,所以有了第二枚銀幣圖案一樣隻改德國(Deutschland)為慕尼黑(München).

上右圖案:象征奧運理念扇形背景交織的雙環

下左圖案:鳥瞰慕尼黑奧林匹克區和帶有帳篷的奧林匹克體育場

下中圖案:男女運動員

下右圖案:上-奧運會會徽,中-燃燒的奧運火炬,下-奧運五環

 

編後

 

1935年,德國集舞蹈家、演員與導演一身的裏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為剛奪取政權不久、自命為德國救世主的納粹拍攝了氣焰囂張的紐倫堡納粹黨代會紀錄片《意誌的勝利》(Triumph des Willens),裏芬斯塔爾因此成為希特勒最喜歡的電影導演。1938年,裏芬斯塔爾按照她對希特勒法西斯政治的理解,為納粹德國拍攝了反映1936年柏林夏季奧運會的電影《奧林匹亞》(Olympia)。拍攝期間,她帶領一支龐大的拍攝隊伍進駐賽場,為了獲得表現動態的新穎角度,她租賃飛機進行高空航拍,在運動場地麵開挖溝槽進行仰拍。裏芬斯塔爾這種上天入地和大肆鋪張的舉動,以及影片裏咄咄逼人的氣勢和日耳曼人種優越的腔調,彰顯了納粹”第三帝國“稱霸世界的野心。盡管此片堪稱一絕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還獲得第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墨索裏尼杯最佳影片獎,但裏芬斯塔爾所宣傳的法西斯美學在戰後受到了廣泛的批判,她亦因涉嫌與納粹牽連被數度送進監獄。裏芬斯塔爾在2003年9月在德國珀京去世,終年101歲。

 

裏芬斯塔爾(中)在拍攝現場工作

 

裏芬斯塔爾(右)是希特勒(左)最喜歡的電影導演

 

【編者注】文中圖片除注明外,均來自互聯網。

 

 
Image
 

編輯:許讚華,理實。

校對:沈濤

 

 

 

往期回顧

印度人在美國為什麽比華人混得好?

千島湖,天下第一秀水

日本足球為啥強嗎?

《科大瞬間》編輯部

 
 

 

常務編委:

 

許讚華 803 | 劉揚 815

黃劍輝 815 | 滕春暉 8111

沈濤 822

 

 
 
 
 
 
 
 

投稿郵箱:kedashunjian@163.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