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第167期|李曉岑 87科學史研
2018年4月24日,闊別近30年後,我在安徽滁州又見到了母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溫元凱老師。
2018年4月,作者(右)與溫元凱老師合影
這次由同學陳勇(科學史87研)牽線、中共滁州市委邀請,我參加了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被邀請的人中還包括了中國早期改革風雲人物溫元凱老師。除溫元凱老師外,還有一些改革人物的後代,如萬裏的長子萬伯翱先生、李大釗的孫子李宏塔先生(李葆華之子)、前國家體育領導人李夢華的兒子等。其他還有顧安蘇(775)、王大明(科學史82研)、姚昆侖(科學史88研)諸校友也應邀出席了座談會。
2018年4月,作者和校友們與溫老師聚會
溫老師的傳奇人生,作為科大學生我們是知道一些的,也一直對溫老師很尊重。因為溫老師的故事實在太多太多,今天提起筆來,幾乎無從下筆。
溫元凱老師對中國早期的改革開放有重要貢獻。
早在1977年8月,鄧小平剛複出5日,複出後第一招就是急電溫元凱老師等科教人員赴京,共商國家科教大事。對於恢複高考,溫老師向鄧小平提出16字方針,那就是“誌願報名,領導批準,嚴格考試,擇優錄取”。鄧小平聽完後立即說:“溫元凱,至少采納你四分之三,第二句話領導批準可以拿掉,考大學是每個人的權利,不需要領導批準。”
溫老師還提出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也被鄧小平當場采納。
會議結束後,小平同誌宴請大家,專門叮囑溫老師今後要做出更大貢獻。這次科教會議是中國改革開放撥亂反正的第一次推動,它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命運,成為後來影響中國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以後,溫老師提出一係列改革理論和建議,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發展,成為新時代的推動者。
如他曾向國務院寫信倡導“科技教育製度改革”,並提出8條具體建議,得到萬裏副總理的支持。他在中國首先提出一係列的改革法案,最後竟然都一一實現了,反映出他的遠見卓識。他最早倡導美國“矽穀模式”(1977),以後這一模式推動北京中關村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建立並在全國推廣。他的《中國大趨勢》(1984)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暢銷書,據說排名第一的是一本黨的學習文件,他因此獲得“中國托夫勒”的稱號。溫老師還出版了《改革的曙光》(1985)、《改革與國民性改造》(1986)、《改革與中國傳統文化潛結構的影響》(1986)等暢銷書,使中國的改革有了一係列理論和學理支撐,不僅奠定了中國改革學的基礎,對民間思想的影響更是無可估量。溫老師在全國各地演講和授課超過千次,向民眾宣傳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趨勢,他的錄音報告更是以成千上萬倍傳遍大江南北,在整個社會形成極為巨大的衝擊波,“知識爆炸”、“信息爆炸”等概念刺激著國人的神經,奮發圖強、時不我待、振興中華成為全社會的潮流。溫老師成為公認的中國重要的改革風雲人物,不僅是啟蒙階段的改革思想家,也是難得的改革實踐者。在20世紀80年代,“溫元凱”三字幾乎就是中國改革的代名詞,在大學校園中,溫老師被譽為影響青年人的幾大導師之一。
溫老師當時的號召力有多大?可舉一個小小例子。1984年5月溫老師聯合企業家步鑫生等在合肥籌備並召開了“新技術革命和體製改革討論會”。這是1949年後第一次由民間發起的大型全國性集會,可以說是中國企業改革的先聲。與會近600位代表,名單中有厲以寧、鄧旭初、步鑫生、陳庭元、陶祖驥、王澤普、梁憲、宋加明、邵鐵真、呂日周、林南、李洗、張風、朱杏清、李鳳政、王安憶、賈春鋒、孟繁華、陳春先等閃耀在中華大地的改革先行者,一時齊聚合肥,共商祖國改革大計,盛況空前絕後。
溫老師是1973年調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的,1987年我們剛進校時,在住所西區(當時科大新區)聽了溫老師的一個講座。當時溫老師很年輕,隻有41歲,但已名滿天下達10年之久,他談了很多當時中國改革開放的問題,黨的十三大會議剛剛召開過,記得有位同學問溫老師十三大與中國的形勢,他說:“ 這次會議開得很好,但對以後的形勢,我持非常謹慎的態度。” 有同學還問到其他著名教授的情況,溫老師也給予中肯的回答。我還向他提了個小問題,是關於他主導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振華科技公司的經營狀況。
溫老師住在科大北區,但常常到東區(當時主校區)的食堂吃飯,我們經常在東區遇到溫老師,有時看到他為急忙趕路,拿著饅頭邊走邊吃。他與我的同學顧安蘇很熟悉,他也很關心安蘇兄。他倆一遇到,就會停下來熱聊一陣子,這時,我便會在旁邊饒有興趣地湊一下熱鬧。若單獨遇到他,就會尊敬地打一聲招呼:“溫老師!” 科大同學經常談到溫老師:“老溫最近喜歡談經濟。” “不知最近溫老師又有什麽新的idea?” 他在中國大學最早組織了技術產品轉讓,如幫助100多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推廣賴安酸麵包,讓他們創業致富的事跡,這事卻在科大引起很多同學不認同,討論中常常會打擊“老溫”幾句。他與學生們相處很好,但在我的印象中,溫老師與一般的研究生來往不算太多,因為他確實太忙。有一段時間還聽說他的親人去世,對溫老師打擊很大。
我的畢業論文題目是青銅器礦產地的鉛同位素分析,畢業前有數月在科大化學樓做同位素實驗的先期處理工作。當時溫元凱老師是應用化學係主任,兼安徽省教委副主任,他在化學一樓的信箱常常幾天之內就會塞得滿滿當當,足見溫老師社會影響之大。他在科大主要從事化學鍵理論、量子化學和量子生物學等方麵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專業上的貢獻包括化學領域著名的“溫-邵公式”、鑭係元素的“雙峰效應”以及多項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等,他的《量子生物學》是當時先進的教科書。溫老師培養了不少傑出的學生,這一點,很多著名的院士也不能與他相比。但總的來看,他逐漸從科學家演變為改革推動者。
1990年初,溫老師受邀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訪問,1994年到紐約華爾街“羅斯福對華投資公司”擔任副總裁,策劃組建第一個中國互聯網公司,以後正式涉足商界。1997年溫老師回國,寫了一本《闖蕩華爾街》(1999),最早提出和推動中國企業進軍國際資本市場——華爾街,成為該年度非常暢銷的著作,1999年評為 “十佳最佳圖書”之一。這次見麵,我對溫老師說,當時您不出國可能更好,對中國影響更大。溫老師無奈地說:1990年代初形勢特殊,當時我的處境也很困難。
這些年來,溫老師的故事一直在科大同學中流傳。他仍然活躍在各個領域,創辦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管理谘詢公司,創辦中國最早企業家提升管理培訓EMBA。從1970年代一直到現代,他可能是在中國政經諸領域活躍時間最長的人物,並處於永不停歇的創新生活之中。網上說:“溫元凱教授以其最早提出製定《企業破產法》和最早提出中國‘創業板’概念及在金融投資領域、信息產業和房地產業的諸多理論研究和前瞻性見解,使其成為新經濟領域中一言九鼎式的權威人士。” 因中國改革的市場和空間,長期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因而溫老師後期也把他活躍的思想和注意力集中在了經濟領域,一變而成為中國經濟領域的重要風雲人物……
很幸運,現在我又見到溫老師了。這次中共滁州市委的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還邀請了一些當年改革先鋒的後代。當年這些改革先鋒前輩們在改革時間上不一定早於溫元凱老師,但溫老師的年齡則與改革先鋒前輩們的後代相仿。溫老師作為中國第一代改革思想家和實踐者,已是真正的前輩,他應是中國碩果僅存的早期改革開放的風雲人物之一。
作者(右)與溫元凱老師
溫老師雖然已經70多歲,但他卻顯得出奇地年輕,一如往昔,精神矍鑠,活力四射,儒雅而有風度。他見到老朋友顧安蘇非常高興,他們一直在熱聊。我們幾位同學重逢溫老師也非常興奮,甚至有些激動。下午到琅琊山遊玩時,溫老師走山路快步如飛,年輕人都趕不上他的步伐。溫老師的助理說,在他們的公司中,20來歲的小孩都與溫老師打成一片,沒有任何隔閡,他對網紅之類的新東西也非常感興趣。他的知識比我的還新,是一位真心喜歡新東西的人。講到什麽高興的事,溫老師那眼神高興得像小孩一樣。他能與任何人打交道,並給人以真誠感。他的報告既有國際性的信息量,也有年輕人般的銳氣。一天接觸下來,大家很喜歡溫老師。我們談到今日中國的改革,溫老師坦言:目前中國的改革方向出現了問題。
4月25日,在滁州市委的安排下,溫老師、萬伯翱、李宏塔先生和我們一行十多人到鳳陽小崗村參觀,這是著名的中國農村改革的起點村,幾任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都專門來過。1978年冬,這裏發生了著名的18個農民按手印立生死狀的事件,成為中國農村改革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先聲。還在車上時,滁州市宣傳部副部長與我聊天,我說:小崗村當時按手印可能是一個重大事件,但卻不能說是一個值得推廣的事件,宣傳的定位應準確。
到小崗村後,溫老師和我們先參觀了大包幹紀念館,紀念館展陳了小崗村的發展曆程。我們還參觀了幾個村中的典型地方,半天時間隻能走馬觀花,還不能深入了解當地農民的生活。
同行的萬伯翱先生,民間俗稱萬老大,是位低調而有才華的文學家,這次給大家簽名送了不少他剛出的散文集。萬老大含著淚觀看了小崗村的展覽,在他父親的遺像麵前駐目很久。畢竟,小崗村象征著他父親的改革事業,安徽農村改革是萬裏一生最重要的遺產之一。萬裏、李葆華治皖有功,給後人留下福祉,可感受到他們的後人在安徽民間受到善意的歡迎。
同行的諸位先生都很有故事,但科大學生卻一直喜歡圍著溫老師,溫老師也非常謙和而有風度。短短兩天的活動,我們再一次近距離感受了溫老師的人格魅力,溫老師也以他經世致用的非凡經曆,無聲地教育了我們什麽是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
【作者注】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陳勇、穆榮平、關增建等科大同學幫助,謹致謝忱!
【作者簡介】李曉岑,1964年生,雲南大理人,白族,華中工學院本科,中國科大自然科學史碩士,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史博士研究生。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科技考古、科技史和傳統工藝研究。1999年被遴選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00獲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稱號,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在《考古》、《曆史研究》、《科學通報》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40多篇。著有《白族的科學與文明》、《中國鉛同位素考古》等8部專著。
【編者注】本文轉載自《金陵科史論壇》公眾號,本編輯部對內容做了少量修改。
編輯:許讚華
校對:沈濤,理實
《科大瞬間》編委會
許讚華 803|陶李 8112
劉揚 815|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沈濤 822
Jay Sun 8364|吳鈞 898
投稿郵箱:kedashunjian@gmail.com
公眾微信號:USTCMomen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