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

《科大瞬間》與您分享中國科大校友和教師校園內外真實、親切的回憶以及多視覺、多維度的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致年輕的你:不要以為自己啥道理都懂

(2021-10-19 22:08:26) 下一個

致年輕的你:不要以為自己啥道理都懂

第117 期       15創4班班主任

 

最近和幾個同學吃飯聊天,有了一種感覺,我們班的同學可能是太聰明了,聰明到啥道理都懂。往往我剛開口,他們就知道怎麽“迎合”或“反駁”我,讓我無言以對,直接把“聊天聊死”。

懂道理是好事,但我們在成長中,讀到太多的道理,以至於對他人的問題,很容易就能頭頭是道,道出條條解決方案;而輪到自己,就變得特別討厭自己的失敗被人知道,尤其厭煩聽人講道理,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之”。

聊天,聊死了吧?

 

道理,誰不知道。可惜知易行難!

知易行難的症結,不是因為缺乏智慧,而是因為缺乏情緒管理。

最近我太太在教我阿德勒心理學,又叫做勇氣心理學。阿德勒的一個觀點是,情緒是被捏造出來的。比如:憤怒隻是為了大發雷霆,震懾對方,使對方屈服的一種手段。沮喪是為了博人同情,聰明如我者不是做不成這等小事,而是大事情太多。許多的情緒,往往是為了逃避挑戰,緩解自卑,是為了避免失敗打擊而故意拖延行動的一種借口而已。

“不認真聽課”——有同學給我解讀成“大學要培養自學能力,我在寢室自學來著”。我不否認很多知識點自己能學懂個大概。但大學不同於中學,大學的學習節奏很快,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更重要的是,絕大部分科大老師活躍在科研第一線,他們講課的重點並非知識點的字麵意思,而是背後的學術思想、試錯過程、創新思維。還有一些很棒的老師,會把知識點背後的發現故事講出來,希望大師的思路能與我們的思路共振。我常常提起科大李群祥老師怎麽教我上“量子物理”課。他經常講一些量子力學假設背後的故事,說一說那些“大師”走過的彎路,聊一下“大神”是怎麽靈感爆棚,直接“猜到”答案的。這些故事,幫助我們輕鬆牢記知識點,更讓我在科學方法論方麵受益匪淺。

“考試一塌糊塗”——有的同學解讀成“我就是喜歡推導,不喜歡教科書,不喜歡死記硬背概念”。我把化學院謝毅院士告誡我的話轉送給大家:“一定要給本科生上課。我們的研究,很多都是來自教科書裏的老概念,在教學和討論中得到的啟發。”其實,我在高中的時候,也喜歡推導,甚至會在考試現場做個小推導,來回答一些忘記了答案的概念題。但在做了二十年科研之後,我豁然意識到,推導是工具,名詞是關鍵,概念是精髓。許多我們觀察到的新奇現象,會突然發現用一個幾十年前的經典“概念”就可以高度概括。甚至我們費了好大勁才找到的一個複雜機理,其實就躺在教科書的一個“名詞”裏麵,僅僅是看到這個名詞,我們就豁然開朗,不由得對當年的大師無限敬仰。這是因為,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用語言進行思考和記憶的(當然也就例外,如傳說中愛因斯坦是用圖像和公式進行思考的),比如量子力學基本假設,比如牛頓定理,背後的公式再簡練,大師們在麵對豐富多樣的研究對象時,還是會用故事描述思想、用討論承載分析。

啥都懂?

 

“別人成績優秀”——有的同學解讀成“他們是高分低能,就會猜老師的出題思路”。這一次,我把教育部長江學者、複旦大學徐昕教授的話送給你們:“從來都是高分高能,猜題準確本身就是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對規律的敏銳察覺。”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次研究會采集到大量數據,每次調研文獻會看到無數的觀點,每次學術交流會了解到無數熱點方向。所以,迅速地從大量信息中找到重點,從紛繁複雜的數據流中提取規律,是必需的技能。一本教科書,老師的一堂課,一定會有意無意中強調出知識的重點、前後的關聯、應用的邏輯,找到這些,就可以學會在考試中“猜題”,在科研和應用中“解題”。

“課題堅持不下來”——有的同學解讀成“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忙不過來啊,隻好放棄一些舊方向”。我有好幾個特別“聰明”的師弟或學生,剛來的時候讓導師眼前一亮,接受新課題特別快,短期成果特別好,創新想法特別多。於是乎,他們總是處在特別忙碌中,甚至跟導師討論也是“來去匆匆”,剛用新想法“驚豔”了導師,就要忙著去實施了。這就是一種情緒的失控,因為聰明人很擅長找借口,遇到難題,害怕失去眾人眼中的“聰明學生”的標簽,就甩鍋給情緒,要找更炫酷的課題來做。最後,課題想了好多個,一碰到難題就有新想法,換了新課題又重新做匯報,一兩年後完成的成果一項也沒有。

“缺乏溝通”——有的同學解讀成“我要潛心科研,不去跟老師套磁”;有的家長也幫忙說“我孩子什麽都好,就是內向,不會來事啊,請老師您幫忙推薦。”科大的吳奇院士有一句話:“高中不會溝通,你可能還能考全班第一。但到了研究生階段,不會溝通的學生是無法生存的。”我們經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每一次成功其實都來自於無數次失敗的嚐試。而曆史由成功者書寫,我們的科學文獻上,教科書上,寫的都是成功的案例,都是曆盡滄海的真理。然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我們更需要老師和學長們的“手口相傳”。

失敗之後的分析手段、前人曾經走過的無數彎路、具體到左腳還是右腳先邁入實驗室大門的操作細節,無法寫到教科書和論文裏,卻是一個課題組的真正“底蘊”。我在讀研階段,經常帶著失敗的結果,很沮喪地去找陸衛、羅毅兩位導師討論。而神奇的是,他們往往對出乎意料的失敗結果更開心。正如羅毅老師給我出師畢業上的最後一課:“永遠都不要批評你的學生。如果他們總給你想要的好結果,那一定很沒意思。連你都想得到的結果,那得有多麽平庸啊!”

15創4班,畢業啦

所以,懂再多的道理,不如去完成一兩件事情。越是聰明的同學,越要約束自己的情緒。希望大家早點進入成年人的世界,給自己設定一條不可逾越的規矩:開始了的任務,就必須完成。任何事隻要去做,就不再知易行難!

 

文圖編輯:黃劍輝, 騰春暉     

校對:菁衛         

排版:俞霄 130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