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

《科大瞬間》與您分享中國科大校友和教師校園內外真實、親切的回憶以及多視覺、多維度的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那天 ,胡榮華主動求和

(2021-02-07 19:21:25) 下一個

【編者按】

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是與社會上各行各業精英人士接觸和交流非常集中之地。精英人士也十分願意去大學舉辦演講、與大學生對話 ,一是因為向充滿朝氣的大學生傳授成功的人生心得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 ;二是因為代表著未來的大學生是社會上更容易接受並欣賞精英人士的一群人。這些精英在大學的一場演講或對話 ,會給大學生播下一顆成長的種子 ,或幫助他們在迷惘彷徨時找到方向 ,對大學生今後幾十年的人生道路有持續性的影響。因此常常有大學生在畢業多年後對某些花了許多時間學習的課程內容已經忘記了 ,但對社會精英某次演講、 交流活動仍然記憶猶新、津津樂道。例如三十多年前指揮家李德倫在科大關於交響樂的演講 ,讓許多科大學子從此爰上了交響樂 ,終身受益至今念念不忘。

本文作者與胡榮華等象棋大師的交流對弈 ,也成為他整個大學期間的一個亮點 ,至今難忘。引導學生探索內心深處的興趣點並培養獲取知識的綜合能力 ,是大學教育的目的之一。本文作者從科大畢業後 ,先在《科學報》擔任記者編輯 ,後赴美攻讀數學博士學位 ,並以此鋪就了事業生活的寬廣大道。他的成功並非偶然 ,其中之緣由可從本文窺見一斑。

                                                                                                                          黃劍輝

 

那天 ,胡榮華主動"求和"

李尚靖 811

 

我在科大的五年  ,正好處於過去幾十年的低潮。現在回想起來 ,離不堪回首還有老長一段距離 ,但也和意氣風發毫不沾邊。畢業之前 ,同學之間互贈照片和題詞。我曾瀏覽過某個801同學的留言簿 ,一個同學的題詞是 :"讀萬卷書 ,行萬裏路。〃另一個卻是"該失去的都失去了。" 這兩位同學的科大經曆 ,似乎就可以用"意氣風發"和"不堪回首〃來總結。我的校園生活介乎上述二者之間 ,大致還是個種豆得豆的過程。進校沒多久 ,目標就成了60分萬歲。最後雖然也實現了 ,順利畢業拿到學位證書 ,也找到了還算滿意的工作 ,但顯然離親友們的期待和進校時的理想都有不小差距。事後複盤 ,如果穿越回去重來一次 ,確實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但也還沒到追悔莫及的程度。同樣是求仁得仁 ,大學期間進步最大的 ,是中國象棋。不誇張地說 ,那幾年在象棋上花的時間和心血 ,以及由此感受到的快樂 ,都明顯超過自己的專業--數學。

理工科學生喜歡下棋的多 ,數學係尤甚。我在低年級期間 ,曾經旁觀過一次數學係和校聯隊的圍棋對抗賽。雖然以數學係慘敗而告終(好像是2比5 ) , 但這個活動本身 ,就表明了數學係的圍棋水平。數學係的象棋水平也不低 ,這方麵更有說服力的是老師們的赫赫戰績。當時每年都舉行科大教工象棋個人賽 ,我至少看過四屆。數學係老師楊路和張景中分別拿過一屆冠軍 ,熊金城拿過一屆亞軍 ,另外兩屆冠軍是學校管理服務部門的欒開洛和趙雲鵬。我相信 ,如果數學係教工和校聯隊下象棋對抗賽  ,也不會落下風。

我大哥李尚誌(651) 當時也在數學係任教。他從未參加過教工象棋賽 ,但根據我旁觀老師們對局尤其是和熊、欒、趙幾位教工對弈的經曆 ,知道大哥棋力應該和拿了冠亞軍那幾位老師不相伯仲。他和我二哥都算業餘象棋好手。受其熏陶 ,我很小就會下象棋 ,以至於不記得是怎麽學會的。小學畢業時已經超過了父親 ,中學期間和其他同學較量也是勝多負少 ,但一直到高中畢業 ,離倆哥哥還有一個馬的差距。

進了科大以後 ,遇到一個勁敵 :同寢室的吳同學。他那時的水平介乎於我和我哥之間。大一時我和他下過幾次番棋 ,輸臝大致相當。但我輸的那幾局都很費勁 ,鏖戰良久之後不敵 ,這更反映真實水平 ,比較打擊自信心。臝的幾盤倒挺痛快 ,都有些僥幸成分 ,所以當時他比我更強.

出了數學係 ,年級裏有個公認的高手 :7係的程同學 ,有專業水平。我知道的證據有三 :1 ) 有同學告訴我 ,程在入學前曾經拿過全國少年賽第四名。 我沒查過 ,真偽不詳 ;2 ) 我曾經打過一本全國團體賽對局譜 ,裏麵有程同學的對局 ;3 ) 1984年春天 ,我有幸在科大見到曠代棋王胡榮華。胡曾經問到程同學。總而言之 ,我在科大期間 ,教工學生全算上 ,程同學的象棋王身份 ,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我沒和程同學對弈過 ,但應該不是對手。最接近的一次 ,是有次他(象棋)和同係蕭同學( 圍棋)在7係宿舍樓擺下擂台 ,張榜一對五車輪戰 ,口氣很大 :象棋從讓先到讓車馬炮 ,圍棋從讓先到讓九子。我去旁觀過程同學的對局 ,明顯比我強。

大二那年 ,我買了本《橘梅新編》,綜合古譜《橘中秘》和《梅花譜》,介紹順手炮、列手炮和屏風馬若幹開局變化 ,開篇就是著名的順炮橫車對直車棄馬十三招。讀了之後 ,受益匪淺。尤其是和棄馬十三招對應的順炮直車棄馬入局法 ,很多學過橫車棄馬招數的棋迷都不知道 ,以後數年被我用來贏過許多對手。這本書讀完 ,不光超過了同寢室吳同學 ,遇到其他老師同學 ,也勝多負少了。

當時數學係的杜錫錄老師 ,象棋圍棋都下得好。奇怪的是 ,每次教工象棋賽 ,他都自告奮勇當裁判長 ,從來不出戰。所以我雖然和他很熟悉 ,卻一直無緣見他下象棋。杜老師曾經對我說他能同時下兩盤象棋盲棋 ,讓我既驚訝又佩服。雖然職業棋手的盲棋記錄驚人 ,比如胡榮華的記錄是14盤 ,現在的吉尼斯紀錄是蔣川創造的26盤 ,但在業餘棋手裏麵 ,我隻是在中學時偶爾見過下一盤盲棋的 ,自己也下過 ,還沒聽說能同時下兩盤的。聽杜老師一說 ,頓時產生了"寧有種乎〃的念頭。經過幾次嚐試 ,最後把自己的盲棋記錄從一盤兩盤提高到了三盤。在大學畢業前後各試過一次三盤盲棋 ,都是兩勝一和。當然 ,對手棋力明顯都差一截 ,我在對弈時的精力基本都拿來記棋了。訣竅是選擇幾種不同的開局 ,比如三個對手都以當頭炮開局 ,就分別以順炮列炮屏風馬對付 ,以避免棋局類似而記混了。

 

到大三的時候 ,我的象棋水平已經足以躋身科大師生前列。在番棋切磋中 ,先後擊敗了熊、趙、欒幾位教工冠亞軍。和學生高手們下得反而少些 ,但放眼科大校園 ,除了肯定下不過程同學 ,也並不怕其他任何人。

1984年春天 ,全國象棋團體賽在合肥舉行。科大學生會能量大 ,賽會期間某晚把參賽的幾位大師請到校園裏來和學生們聯歡 ,其中包括三位男子個人冠軍胡榮華、柳大華、李來群和兩位女子冠軍謝思明和單霞麗。聯歡的高潮 ,是由五位科大學生和五位冠軍們混合編組 ,下了半盤聯棋。我有幸名列五個學生之一 ,和偶像胡榮華下了空前絕後的半盤棋.

這次活動的組織者 ,是2係的牛同學。冠軍們來校園那天下午 ,他在某間教室擺擂招募誌願者 ,響應者眾。在此之前 ,我對參加學生個人賽團體賽都興趣不大 ,隻在剛剛進行的校團體賽上 ,代表1 係下過幾盤 ,得意之作是擊敗了研究生隊的白同學。沒想到這盤棋不光幫助數學係進入了學校團體賽前六名 ,還成了我和大師們對弈的入場券。

那天下午的選拔賽也沒啥規則 ,就是一群爰好者們隨機捉對廝殺一通 ,由牛同學觀棋點將。我去得有點晚 ,和一個82級同學下了兩盤 都臝了) ,選拔就結束了。牛同學自己當然是代表科大的五名學生之一 ,他根據那天下午的對弈情況 ,選了研究生隊的白同學和陳同學 ,以及另一個我既不知係和年級更不知姓名的男生。我一看前兩天的手下敗將白同學都入選了 ,當仁不讓毛遂自薦。牛同學看來對白同學的棋力頗為欣賞 ,就把最後一個名額給了我。對於我們這些業餘爰好者 ,能和大師們同台對弈 ,是難得的機會 ,當然有興趣。像程同學那樣的前專業棋手  ,就懶得來湊這個熱鬧了。

到了晚上 ,學校禮堂人頭攢動。在棋迷們的熱烈掌聲中 ,大師們魚貫而入。胡榮華走在最前麵。當時他39歲 ,正是年富力強 ,當仁不讓的帶頭大哥。他個子不高 ,但五官端正 ,氣宇軒昂 ,一年以後我開始迷武俠小說 ,看到裏麵常用的玉樹臨風 ,英挺不群 ,就覺得拿來形容那晚的胡大師也很合適。

說起胡榮華 ,在象棋迷們眼裏 ,是神一樣的存在。他在15歲那年初次參加1960年全國個人賽 ,就一舉奪冠 ,創造了最年輕象棋冠軍的記錄 ,至今無人能破。其後他又連續9次衛冕 ( 1962年那次和老冠軍楊官璘並列冠軍) ,創造了空前絕後的十連霸奇跡 ,在長達20年裏一統江湖。1980年 ,他終於走下神壇 ,被柳大華奪走了冠軍。但其後他又四奪全國冠軍 ,直到2000年個人賽還以55歲奪冠  ,創下了最年長全國冠軍的記錄。除了戰績彪炳 ,他還在象棋理論上貢獻頗豐 ,像飛象局、反宮馬等古老開局 ,又在他手裏推陳出新 ,發揚光大。

我們那時候和人下棋 ,要是占了絕對優勢 ,勸降對手時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 :"這棋就是胡榮華來也救不活了。"

                       

胡榮華象棋大師

既然是帶頭大哥 ,就不僅在賽場上攻城拔寨 ,也肩負著推廣普及的責任。像1984年春天去科大那樣 ,在參賽之餘抽空和棋迷們見麵甚至下指導棋 ,對大師們來說都是家常便飯了。幾位國手上台以後 ,由胡帶頭 ,都講了幾句。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 ,還不是象棋冠軍們的發言 ,而是同時前往的國際象棋教練曾子林 (他的學生劉適蘭是中國第一個女子象棋特級大師) ,他在發言中提到了我們科大學生中的頭號名人寧鉑。

大師們講完話  ,就進入晚上的重頭戲  ,由我們五個學生棋迷代表上台 ,和仨男倆女五個象棋冠軍下聯棋。

那天下午選拔的時候 ,我們商量過 ,如果是我們五人一撥 ,配合不默契 ,和冠軍們對抗 ,一定會死得很難看 ,還不如一對一去下。到了晚上和大師們一商量 ,他們都是見多識廣了 ,馬上說這個好辦 ,我們十個人混合編組就行了。迅速抽了一下簽 ,柳大華、謝思明、單霞麗三位國手和牛同學與我分在了一邊 ,胡榮華、李來群以及其他三個同學在另一撥。

我們這邊執紅先行 ,柳大華擺下當頭炮。對麵那個我不知道姓名的同學以順炮應對 ,大家你來我往 ,很快就進入中局。

我的左右手分別是謝思明、單霞麗兩位女子冠軍 ,一邊下棋 ,一邊聊了幾句。謝思明問我 ,科大有沒有學生象棋隊?平時訓練嗎 ?有教練嗎?我說都沒有 ,就是自己瞎下著玩。當時國手們的團體賽正下得如火如荼 ,就在和科大學生聯歡那晚的次日 ,上海河北男隊、北京上海女隊都要進行爭冠的關鍵一戰 ,謝單正好是對手。單霞麗笑著對我說 :北京女隊正磨刀霍霍 ,第二天要拿上海女隊開刀呢。

按理說 ,我們這邊有仨國手 ,又是先行 ,應該是占優勢的。但沒下多久 ,我們在下午擔心的配合問題就出現了。輪柳大華走的時候 ,挺了步邊兵 ,準備通過兌兵把九路車開出去。幾個回合之後 ,輪到牛同學走 ,他不知道是怎麽想的 ,居然把八路炮平邊 ,擋住了出車的路 ,對手就此反先。

我看看對麵幾位 ,胡榮華還是談笑風生 ,李來群卻一副沒睡醒的樣子 ,完全無精打采 ,根本不和周圍的同學交談。胡大師介紹說 ,李肩負著為河北隊奪取團體冠軍的重任 ,那天晚上來科大之前 ,河北隊領隊劉殿中本人沒來 ,但特意囑咐胡大師 ,讓他千萬別把李大師累壞了。

又該輪到我下了 ,但實在沒啥好機會 ,就一廂情願起了步橫車。馬上被對方抓住漏洞進攻 ,單霞麗隻好上士保七路馬。下一步輪到李來群走 ,他毫不猶豫就把紅馬給轟了 ,又低下頭繼續養神。柳大華把黑炮吃掉  ,對方同學進車過河抓炮。我感到我們這邊凶多吉少了。

我看看對麵幾位 ,胡榮華還是談笑風生 ,李來群卻一副沒睡醒的樣子。這時胡榮華卻主動說 ,時間不早了 ,國手們明天還要鏖戰 ,就到這裏吧。大家都看到我們這邊先手盡失 ,處於下風。牛同學問 :紅棋是不是輸定了?大師們卻又全都表示異議 ,說還早著呢。

這局下了二十多個回合的聯棋就此畫上了句號。在此之前 ,在此之後 ,我都沒有和職業棋手對弈的機會 ,這個夜晚就這樣記了幾十年。

從下棋的禮堂舞台下來 ,班裏幾個在台下看大盤擺棋的棋迷同學一擁而上 ,說我們回去複盤。我向來沒有找名人簽名合影的習慣 ,於是就和同學們一起回宿舍擺棋去了。那天對弈的場麵 ,科大學生會的組織者們拍了幾張照片 ,後來在校園裏的櫥窗擺了些日子。上麵既有國手又有幾個學生 ,可惜那時既無條件又沒想到將其翻拍收藏起來 ,幾十年後回想往事 ,成了無圖無真相。

那天晚上我們正在寢室複盤 ,同班黃同學也進來瞅了一眼。黃同學說 ,大家在禮堂散了以後 ,大師們並未馬上離去 ,而是到宿舍樓的教室裏坐了一會兒 ,和學生們交談。黃同學和柳大華是武漢老鄉 ,一起聊了一通。我又有點後悔走得太早 ,應該和國手們多聊聊的。

次日晚上 ,我去合肥體育場看了當日全國象棋賽的大盤講解。頭天坐在我兩邊的謝思明和單霞麗兵戎相見 ,"磨刀霍霍"的謝思明勝出 ,為北京女隊奪得團體冠軍。休息好了的李來群 ,還是沒替河北隊奪得當屆團體冠軍。

又過了許多年 ,我在報上看到一則消息 :當時李來群雖然才25歲 ,正值棋手的黃金時期 ,之前之後也確實數奪個人和團體冠軍 ,但已經對繼續一心一意當職業棋手產生了迷茫和動搖。據胡榮華後來回憶 ,就是那次在合肥 ,他倆曾經有過長談。幾年以後 ,李棄棋從商 ,成了房地產老板 ,活出了別樣人生。至於柳大華  ,現在還奮戰在象甲賽場上。

而1984年那個春夜 ,也成了我在科大幾年棋迷經曆中的高光時刻。

文圖編輯 :陶李,劉揚,  滕春暉

排版編輯 :許讚華,俞霄

中國科大《科大瞬間》編輯部

許讚華 803 | 陶李 81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 | 沈濤 82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aussie-2 回複 悄悄話 85年在北航目擊柳大華盲棋一對N(7或9),記不清了。柳大華是一個壯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