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活得很好
“怎麽就知道鬼子有豬呢?”泰勒刨根問底。
“內線有情報。說是漢口有兩車皮肥豬運北平~岡村要過年呐。打算在保定附近寄存、喂幾天~保鮮唄。可不知具體停哪個小站,大老甄化裝偵察10來天呢。”
“紅糖炒酒糟……妙極了。”泰勒搖頭感歎。
“是啊!不然半夜豬叫,還不傳老遠?嗬嗬,遊擊戰士開動腦筋,瞅準空檔,來了個虎口奪食!”
※ 本故事曾載《河北日報》。講述人趙鐵良健在。網絡曾有《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載:“駐定縣步兵第233聯隊長-神崎哲次郎大佐,過於輕敵,認為支那軍早已擊潰。不料地方武裝竟突襲皇軍,偷走司令部年禮豬200頭。驚惶無措之下,就此失蹤。該聯隊長由吉武安楨大佐繼任”。~有待查證。
……泰勒還記得卡爾迅的介紹:八路軍常用冷兵器作戰。他當時很不以為然,認為這顯然吃虧。但老紅軍出身的汪乃貴副團長,講了個讓他拍案叫絕的故事:
那是抗戰前期。一天中午,八路軍129師769團副團長汪乃貴飯後,與12個兄弟下河洗澡。大夥兒把三八大蓋架在河邊,脫光了衣服就跳入河中。突然老鄉呼喊報信:
炮樓裏~下來10多個武裝的鬼子!一個班!
咋辦?穿衣服都來不及,上子彈更來不及。
汪乃貴和弟兄們隻好抓起三八大蓋,赤身裸體,與鬼子拚刺刀!令人尷尬的是……每個老八路胯下那“第二英雄”都被迫發出“憤怒的搖擺”,嘀哩當啷,不成體統。
鬼子們,一邊按照白刃戰條令規定退子彈,一邊笑得前仰後合!結果也搞得自家格鬥隊形混亂不堪。這一來,險中求生的八路反而就勢占了上風,越殺越勇。
日本軍曹頭腦清醒些,一看不妙當即命令撤退。
可老八路不買帳!高聲呐喊,裸體狂追。“第二英雄”也不示弱,鉚足力氣,劈哩啪啦,擊胯助威!
鬼子一麵奔逃,一麵還是笑得上氣不接下氣!於是就不斷被刺刀捅倒在地。可惜觀戰的百姓~男女老少都有,影響了擴大戰果~八路突然有點不好意思!紛紛回去找衣服。
結果剩幾個笑岔了氣的鬼子,僥幸逃脫。一場生死相搏的血拚,以如此滑稽形式完成。戰果0比7。
百姓都說:八路厲害!殺鬼子連衣服都不穿。那要穿上還了得?……※該故事見於汪本人回憶。
泰勒在筆記中寫道:如果同樣在敵後,同樣的艱苦歲月,在沒有援助、缺少武器彈藥的地方,國府軍很可能活不下去。而生存於民眾之中的八路軍,卻活得很好。
226) 第14航空隊
重慶。緬甸收複之後,3月初,美軍陸航司令阿諾德、後勤補給司令索默維爾、和英國元帥約翰·迪爾勳爵一起,到中國視察訪問。
這是一次重要來訪。他們的任務是商議利用滇緬運輸線,以加大中國戰區現有作戰力度。
3月10日,根據委員長和總統商定的意見,阿諾德在重慶宣布: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脫離第10航空隊,擴編為獨立的“第14航空隊”。仍由陳納德任指揮官~並晉升為準將。同時兼任新組建的“中美空軍混合大隊”隊長。※同期史實
中國空軍,就此邁向現代化。
早在1941年7月26日羅斯福就宣布過:用500架飛機裝備中國空軍。如今終於加快了裝備步伐。美國在印度卡拉奇創辦了飛行學校。1942年底,訓練完畢的中國飛行員駕駛著370架飛機回到廣西、貴州等前沿地帶,使空軍得到切實加強。這批飛機包括B-24轟炸機30架;P-40驅逐機82架;P-66驅逐機84架。中美空軍混合大隊數量上,已對日本在華空軍占有優勢。※同期史實
史迪威也抓住這次機會,贏得了阿諾德幾項實際支持。
其中要點,是配合【猛獁行動】。
他倆是本寧堡軍校同事~交情匪淺。彼此常有共識。
227) 光滑柔順
陝北黃土高原。這期間,延安東關機場也整修完畢~擴建為雙跑道的野戰軍用機場。
延安動員數萬軍民用原始工具~鐵鍁、鎬頭、碾子、石轆轤忙了整整一冬,以迎接“空中英雄”杜利特、李梅和美陸航316聯隊。
從九裏山機場撤回以來,316聯隊就駐留在延安機場~繼續執行對華北日軍和“滿洲國”工業的打擊。幾個月裏,大連、鞍山、本溪也吃了炸彈。
這就逼迫牢騷滿腹的中薗盛孝,抽調南方~那已不充裕的日軍航空兵力,來應付北方天空。
柯蒂斯·李梅,是美軍最年輕的準將~隻有36歲。他以對飛行員的嚴格要求和無情訓練而著稱。臉上從無笑容;但令部下佩服的是:每次轟炸,他都親自帶隊。
“他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不成功”。這是人們普遍的評價。
李梅的聯隊指揮官使命,又繼續了3個月,才由霍華德上校接替。調任新職,告別之際,他應邀訪問了延安棗園,並得到毛澤東主席的饋贈禮物:一柄繳獲的日本軍刀,和一幅中國絲織工藝品。
後來李梅將軍回憶道:
“我們雙方的關係,那時就如同這幅絲綢一般光滑柔順。”※李梅原話。見卡蘿爾·卡特《延安使命》
駐勤延安的316聯隊,由運輸機、戰鬥機、轟炸機各2個中隊混編組成,共76架,擔負綜合性任務。而在4月裏,永坪煉油廠已能為該聯隊提供燃油。
對於美軍飛行和地勤人員來說,別的容易習慣,唯一的不便是生活比較枯燥。於是杜利特將軍派人給他們運來一批好萊塢電影,以及各地的風光和新聞紀錄影片。
電影屏幕,懸掛在草場邊支起的木杆上。每到晚間露天放映,吸引得延安居民也跑來觀看。這些令人大開眼界的新奇玩意兒,激發了封閉地區人們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望。大洋彼岸的一切,包括語言習慣、衣著服飾,都讓陝北的老百姓倍感新奇。放映時分,常常像延安軍民的集日、廟會、乃至節日一般,人群大批聚散。
為方便看電影,延安還流行起一種便攜式座凳~馬紮。後來因為形狀引起的聯想,那座矗立寶塔山頭的警戒雷達天線,也被簡略形象地稱為“大馬紮”。
此時雷達尚無正式名稱。英國人泛泛叫它“空中截獲設備(Air Interception)”,日本人叫“電探”。直到1944年春美國人才確定了“Radar”這名字。結果“大馬紮”的名聲竟比“雷達”更響,造成諸多誤解。
228) 有~朱德式
冀中平原,白洋澱。
泰勒巡視小隊給雁翎隊送來一批“巴祖卡”。還親眼觀察了“端炮樓”~以驗證卡爾迅那個執著建議。
某淩晨,埋伏於任邱城外的遊擊隊員,對城牆邊一座堅固的3層磚石炮樓,實施了抵近射擊。
軍分區射擊手打出兩發火箭彈。引起炮樓的濃煙、火苗。徹底摧毀共用了4發。竄出的敵人倒在衝鋒槍火力下。遊擊隊乘吉普車撤出了戰鬥,全程僅16分鍾。
他還搜集到若幹有趣細節:例如去年入冬,八路軍某武工隊護送十幾名城裏學生前往根據地。路過封鎖線時,不巧和日偽軍兩小隊遭遇,激烈交火。鬼子把武工隊包圍在小村的殘垣斷壁之內,架上兩挺歪把子機槍,突突地掃射。
但武工隊員人手一支輕巧的“小步槍”~20發彈匣的持續性火力,其還擊之猛烈,令敵人大感意外。
槍聲停下了,鬼子用刺刀挑了頂軍帽,在牆後唧唧呱呱叫喊。一個翻譯官舉著鐵皮喇叭扯開嗓子:
“嗨!八路!等會兒開火!太君有事~問你們!”
“呸!那是你的太君。有屁快放!八爺沒功夫等!”
武工隊這邊毫不客氣。
“太君問你們~拿的什麽槍啊?說說吧。沒見過!”
這邊戰士轉頭問指導員:“狗東西問咱使什麽槍?”
指導員趴戰士耳邊說了句。戰士一笑,喊回去:
“嗨!鬼子聽著!俺這叫~朱德式!厲害得狠!快投降吧!”
鬼子那邊嘀咕一陣,翻譯又喊:
“太君問你們,換不換哪?1挺機槍換4個!公平啊!”
“換?1個換1個!少了不幹!”
那邊喊過來:“八路!做夢呢吧你們?會做買賣嗎?”
“少廢話,拿命來換吧!狗漢奸,”一梭子過去那邊躲土牆下邊了。過一會喊聲又來:
“嗨!太君說,你們子彈少,照顧你們啦~拚刺刀吧?”
“不拚!老子有的是子彈!賞你們1人10發有富裕!”
“砰砰!砰!”槍聲又起。
“別忙還有!太君問你們那……那手榴彈~手榴彈哪兒來的?咋不是原來那老模樣兒了?”
“哈。這叫小甜瓜!俺家地窖一挖一麻袋!賞你兩顆!”
那邊又嘀咕。最後翻譯官支起喇叭筒子:
“八路!今天不和你們打啦!撤吧!保證不開槍!”
“不撤!要撤你們先撤!有本事就打!”
不知敵人咋想,可能子彈也不夠了。過會兒居然嘀咕著逐次退去。武工隊也帶“洋學生”順利撤離。
此後“冀中土八路有了‘朱德式’、日本人打不過,嚇跑了”的故事,就在雙方陣營傳開。鬼子不知道這就是空投過來的、輕便實用的美式M1型卡賓槍。
它把遊擊戰、近戰夜戰的質量提升了一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