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書:https://youtu.be/IL_3NylCO90 )
100) 教練與翻譯
察蒙邊境。達裏岡皚草原。
連續兩周,卡爾迅帶著他的小隊,在赤塔-喬巴山-納蘭基地之間奔忙。他稱這條路線為“S&L通道”,含義是:史迪威和拉鐵摩爾所指明的路線。
卡爾迅在夏威夷組建的18人小分隊,本來由各類技術人才~工兵、炮兵、通訊、爆破、偵察、反坦克、防空和野戰後勤管理人員和4名醫生組成。現在一股腦全成為司機或駕駛教練。
為此特地招募的3名美籍華人軍士,當即成為難得的語言溝通橋梁。一批原打算奔赴延安的平津大學生,也由地下黨組織送來納蘭,充實了技術與翻譯隊伍。
讓卡爾迅高興的是,來了的兩位熟人:周立波和劉白羽※。這是4年前陪同他訪問華北、並一路擔任翻譯和向導的兩位作家。他們在延安參加了5月的文藝座談會後,就再次受委派,策馬千裏迢迢,趕赴達裏岡皚。※史實:1937年冬,周立波陪同卡爾迅訪問晉察冀邊區兩個月。1938年夏卡爾迅從延安第二次赴華北,毛親派劉白羽等5人陪同。卡爾迅稱22歲的劉白羽為“yang boy”。
重逢的喜悅和對未來的憧憬,使周立波在繁忙的翻譯工作之餘還記錄了納蘭基地的早期創業曆程。先當翻譯的劉白羽,後來成為著名隨軍記者、報告文學家,陸續報道了卡爾迅部隊的多次重要戰鬥。直到20世紀末,他還專門撰寫了紀念卡爾迅的文章《一個崇高的美國人》。※史實
這期間,太行山八路軍總部搜遍各個軍分區,又秘密集中了25名勉強合格的司機,乘夜潛過平綏鐵路等幾道封鎖線,也來到“香格裏拉”。徐向前稱他們是“種子”,指望著依靠他們,收獲一串串“大穗的莊稼”。
101) 運轉加快
天公作美。坦蕩空曠的蒙古草原,實在是個天然練車場。
被挑選出來的戰士個個興味十足,在老司機督導下,從笨手笨腳、緊張忙亂,到漸漸適應、得心順手,進步滿快。
由於沒有撞上障礙物的危險,像在草原上騎馬一樣,他們可以自由馳騁。從喬巴山到納蘭山330公裏路程,幾個來回下來就是熟練工了。駕駛員培養進度堪稱喜人~1個月後,甚至有人已開始“帶徒弟”。
轉運逐日加快。
從遠東~蘇維埃港上岸的物資,經共青城、海蘭泡、尼布楚,在赤塔東南小鎮~卡雷姆斯科耶編組、分流。
大部分列車向西開往蘇聯腹地。少量打上漢字標記的,則向南,路過邊境小鎮博爾賈,開往喬巴山。
延安派出通曉俄語的研究局副局長楊尚昆(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帶一個小組,駐留在編組站,配合美軍少校海因茨,處理到站物資的識別和集散。後來一批曾在滇緬公路服務、卻因日寇切斷該線路而失業的“南僑機工”,也千裏迢迢辛苦輾轉,來到廣闊的蒙古草原。此後,車隊和司機再也不是困擾問題。
列車,從最開始的每周一列,已變成三兩天一列,偶爾竟每天一列。
這時期的火車運載量隻在千噸上下,大致每列可運來800噸物資,以及25輛卡車。
裝卸隊伍不斷擴大。駐喬巴山的裝卸連,漸漸擴大到裝卸營。之後是專業裝卸團~學會了使用起重和搬運機械。
8月底成立了200輛卡車的運輸營。30歲的孔慶德被“降級使用”,如願以償地擔任了汽車營長。
29歲的大個子工兵主任洪學智,眼饞地看著孔慶德駕駛吉普車,三天兩頭,往來於喬巴山和“香格裏拉”之間。
某天在基地岔路口,他斷喝一聲:“孔二哥過來!讓咱老洪也試巴試巴!”
孔慶德讓了位,見他歪歪扭扭地,開出幾十米就熄了火,於是以“過來人、老師傅”的身份撇嘴笑話道:
“拉倒吧,拉倒吧,洪老弟!要不要請咱老人家,給你當教練哪?”
逐漸,“納蘭~香格裏拉基地”人馬增加到數千。由於沒有了缺吃少穿的顧慮,幾支在日寇“大掃蕩”中失去根據地依托的八路軍部隊,得到中央軍委指示:分期分批,陸續向該基地迅速、秘密集中。
本著“就近”原則,基地骨幹隊伍來自幾方麵:
從冀中平原長途撤離至此的呂正操部隊;
大青山根據地,反“掃蕩”中被迫轉移的王尚榮部隊;
從晉冀察就近抽調的主力~楊成武部隊;
從冀熱遼根據地衝出包圍圈的蕭克、段蘇權、曾克林部隊;
從晉綏邊區抽調的120師餘秋裏部隊。
由於納蘭基地此時已可派出汽車,前出若幹公裏實施接應,因而集結速度日益加快。
與此同時,為嚴格保密,卡爾迅與徐向前取得蘇蒙邊防軍同意,派出3個警戒搜索連,對喬巴山小城、蒙古西烏爾特附近的流動人口實行了控製,嚴密封鎖了草原通往滿州的潛在通道。
崗哨、騎兵、自行車、摩托、吉普車組成的巡邏隊在方圓200裏的無人空間織起一張大網。對於偶爾攔截到的牧民,一律勸他們:暫時放棄向東走的路線。
四海為家的牧民,倒也並不堅持。
警戒指揮官曾克林得到命令:3個月保密期內,不得走漏半點風聲。他為此立下了軍令狀。
此期間,日本對這“一向無敵情”的區域,仍處於麻痹狀態。
103) 電波交流
1942年8月1日,納蘭基地教導隊成立。隨即開展了新武器、新戰法訓練。司政後等機構逐一完善,骨幹都配發了第一輪到位的軍用懷表、望遠鏡、指南針,並學習使用步話機。
物資清點和發放,井然有序。按照供給計劃,各部日新月異地改善著武器裝備和食品結構。子彈帶開始充滿,再不必用莊稼秸稈塞進去充數了;沒人再擔心吃不飽飯~肚子裏油水漸多;傷病員能在野戰衛生院得到治療。士氣不斷高漲。
已培訓300名司機,竟隱隱出現過剩:此時車輛還不夠這個數。而自行車熱也隨著掌握人數眾多而不再時髦。修車、補胎、拿龍這些,人人都會,不再被稱為“技術活兒”。
8月中旬的一天,徐向前給卡爾迅帶來幾份電報。
一份是延安來電:為配合今後運輸,已通知各根據地迅速修建野戰機場,或物色臨時降落、空投場地。
另一份是延安轉發的,寫道:
親愛的埃文思長官:本部隊乘坐“鸚鵡螺號”和“舡魚”號,首次進行了吉爾伯特群島-馬金環礁兩棲進攻作戰。成果顯著。士兵們祝福你!——代理指揮官 詹姆斯·羅斯福
得知自己一手帶起的部隊,發起了美軍第一次反攻,※卡爾迅自言自語道:“鸚鵡螺?那不是還要海底兩萬裏嗎。”※史實:1942年8月5日,由卡爾迅指揮“工合營”突襲日軍占據的馬金島環礁。是美軍在太平洋上首次反攻。
第3份也是延安轉發。寫道:埃文思弟弟:我在重慶患病(黃疸性肝炎)。母親在加州去世了。明日我回印度。想念你的喬。
卡爾迅明白,這是史迪威將軍在試探著與他聯係。電文相當含蓄,沒有正式稱呼和落款,隻談私人問題。理解它,需要默契。
他當即回電:喬:深切的關心和深切的哀悼。請一定治好病。我很健康,S&L藥物效果不錯,可幫你分擔費用。愛你的埃文思。
104) 永不言敗
印度。比哈爾邦,藍姆迦兵營。
這裏的國軍士兵發現,一名山西口音、60歲的美國中將,時常出現在訓練場上。他身材瘦削,穿著開領短上衣和短褲,戴了一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寬簷戰鬥帽。時而會伏在臥倒的士兵身邊,幫他們校正瞄準,或者做示範~據說,將軍曾是本世紀美軍的第一代神槍手。
緬甸失利,不甘失敗的史迪威在印度,重新建立了支撐點。
是5月份開始的大潰退。
杜聿明少將帶著10萬遠征軍,逃進荒無人跡的緬北野人山。結果4萬多人葬身原始森林。※史實
史迪威帶領他的小隊,16天裏穿越蛇蠍蟲獸出沒的林莽,疲憊地跋涉300英裏,5月20日到達了英帕爾。憑著細致周密的計劃和無情的紀律,老將軍把大家領出了緬甸險境。
他們是到達印度的無論軍人還是老百姓的隊伍中,唯一的一支不曾死亡1人的隊伍……確實有很多人對他恨之入骨,但是這114人個個都知道,自己能活著出來,多虧了史迪威。
一位跟隨跋涉的記者這樣描述:將軍“不僅靠權威,更是靠意誌,驅動這場艱苦的行軍。他體重至少減輕20磅,瘦得皮包骨。雙手顫抖,皮膚蠟黃,眼窩深陷……”
為把隊伍帶出絕境,和命令空軍去拯救野人山災難,老將軍每天聲嘶力竭,嚴厲粗暴。“他恰似憤怒的上帝,罵起人來有如墮落的天使……”
美國飛機發現了遠征軍蹤跡,開始空投救援物資。
日本人滿以為,中國遠征軍在滂沱大雨中退入“死亡の穀”,注定束手待斃。後來才發現:“美國空軍解救了這些窮途末路的中國人。他們向胡康穀地和孟拱穀地空投大量物資,使奄奄一息的中國兵免遭覆滅。據估計有132噸糧食和物品空投在行軍路線上。”
史迪威對敵人,一向拒絕稱讚。其實日軍在緬甸作戰中所遇到的困難,並不比盟軍更少,戰術上的困難則比盟軍更大。
關鍵的區別是~雙方意圖不同:日本進攻者是根據自己的力量去製訂計劃、進行準備和采取行動,而國軍的守衛者,沒有製訂計劃,沒有準備,也沒有堅強的毅力。
5月25日,史迪威從阿薩姆邦的延蘇吉亞,飛到新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