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一些切身體會(十三)製定適合癌症患者的治療方案
平等性
上一篇介紹了不少癌症的治療方法。因為每個癌症患者的狀況都不同,所以對應的治療方案也會相應的有所不同。好在現在醫學和科技都有了巨大的進步,有很多癌症治療方法可供我們選擇。這一篇就再介紹一下如何製定最適合癌症患者的治療方案,患者對治療會有哪些反應,以及如何評估治療的效果。
製定癌症治療方案,需要考慮很多方麵的因素,例如我們以前介紹過的,癌症的類型,分期,分級,基因和生物標誌物,身體狀況,腫瘤的部位和大小,還有一點很重要的,那就是患者的個人意向。一般來說,需要患者和腫瘤醫生一起討論和權衡各種癌症治療方法的效果和風險,以最終確定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
製定癌症的治療方案有幾個原則可以借鑒。第一是確定治療目標。每個患者的情況不同,有些希望完全治愈,有些希望保持現有的狀況,有些隻是為了緩解症狀。對那些希望完全治愈的患者,他們可能願意忍受更多的短期副作用,以換取更大的治愈機會。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腫瘤醫生需要提供詳細的有關各種方案的治愈概率,幫助患者加深對病情和治療方案的了解。如果癌症已經是晚期或者之前的治療方法不成功,有些患者可能會調整目標,希望隻是控製癌症。這個時候的治療目的就是暫時縮小腫瘤或阻止癌症生長,盡量減少因為激進的治療方法所可能帶來的嚴重副作用。如果患者已經是癌症晚期或者治療對所患癌症無效,這個時候患者可能認為提高身體舒適度最重要,確保自己不出現疼痛和其他症狀。這個時候臨終護理和姑息療法的方案可能會對患者更有幫助。
第二是了解病情,評估不同的治療方案所能帶來的效果與風險。因為治療方案是根據癌症病情來製定的,為了做出合理的決定,患者和醫生需要全麵了解癌症的類型,部位,體積大小,分期,和相應的不同治療方案,以及這些治療方案在不同情況下所能夠發揮作用的可能性,並針對每種治療方法的優缺點進行評估。一般來說,需要加以考慮的方麵包括:患者的身體狀況,治療的副作用,治療對患者生活的影響,治療的方式,治療的周期和頻率,需要多久的治療時間,是否需要請假或是完全在家休息,患者在家庭中角色的改變,是否需要為治療進行長途旅行,治療的費用,等等等等。
第三是和醫生的溝通。與腫瘤醫生進行有效的溝通是確保患者得到準確的醫療信息並做出明智決定的最佳方法。如果患者對治療方案有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患者或是家屬一定要明確地提出來。我記得前麵寫我媽媽當年治療癌症的經曆的時候,就專門提到過這一點。還有就是患者或是家屬需要提前準備好並最好寫下自己的問題。這是因為在醫院的約診時間有限,很可能會讓人感到緊張和情緒波動,造成無法記住或忘了問所有需要谘詢的問題。還有就是記錄下和醫生的談話,這些記錄可以作為將來治療過程中的參考。再就是最好有家人或是朋友陪同患者一起和醫生交流前往,這樣多一個人提問或是記錄,避免有所遺漏。還可以向醫生要求病曆的副本,這樣每次就診的時候就可以攜帶病例副本。總的來說,要有耐心,不要指望患者和醫生在一次見麵後就能完全溝通,很多時候需要多次的約診才能達成共識。
當然癌症的治療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有些癌症患者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治療時間,患者在心理上的準備也非常重要。在癌症確診後,患者和家屬就需要馬上開始做治療的準備,一旦製定了治療方案,就要堅持執行。拖延治療或是把時間花在無謂的擔心上,都會不必要地消耗患者的精力。當然,治療中改變主意也是常見的現象,最初製定的治療方案並不會限製患者的其他選擇。如果在治療中出現了嚴重副作用,患者可能希望變更治療計劃,這是完全可行的,不要擔心會冒犯醫生,因為大多數的腫瘤醫生都能夠理解這種情況。除此之外,患者也可以考慮參加新藥測試的臨床試驗,在臨床試驗裏,患者可以獲得最新的治療或實驗藥物。一般來說,在規模較大的腫瘤中心,醫生們會對患者所適用的臨床試驗了解得會更加全麵一些。
具體哪種治療方法最適合患者,因人而異。比如說,有的患者更願意減緩癌症所帶來的疼痛,他們決定不接受治療,避免治療所帶來的嚴重副作用,以便充分利用他們剩下的時間。這樣的選擇沒有對錯之分。當然,能夠充分參與製定治療方案的全過程,可以讓患者更安心,並積極準備和應對治療中出現的各種狀況。
那麽,到底該如何評估治療對患者的效果?以及衡量治療過程中患者的反應呢?下麵我來介紹幾個重要和治療相關的癌症指標。
首先是患者總體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這個我以前已經介紹過了,這個總體生存率的計算一般是從確診的那一天開始算起,它提供了在癌症治療之後的所有時間點(譬如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生存概率。總體生存率是癌症治療中最重要的指標,是直接用於衡量治療後患者生存的情況。有的時候,醫生會告訴患者五年生存率是多少,或是中位生存時間(median survival time)是多少,這些都是可以通過總體生存率直接計算出來的。當然,總體生存率是個概率值,比如說中位生存時間是四十年,這是說在治療之後的平均生存時間是四十年,而並不是指患者不能存活超過四十年。
接下來是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這個指標一般是從治療開始的時間算起,一直到發現癌症惡化的時間。PFS通常是用於晚期癌症,那些腫瘤擴散範圍較大或是發生轉移的患者。PFS和OS一樣,都是關於時間的概率指標。比如說,晚期頭頸癌患者接受化療以後,三年PFS比率是30%,這表示從治療開始追蹤三年後,有三成的病人能夠有效控製住癌症。
OS和PFS都是相對長期的治療評估指標,而治療反應率(Response rate)則是評估治療效果的短期指標。治療反應率是反映固態腫瘤經過治療以後,腫瘤體積的變化情況。一般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完全反應(Complete response):指腫瘤完全消失;部分反應(Partial response):指腫瘤明顯縮小;疾病穩定(Stable disease):指腫瘤體積沒有顯著變化,病情也沒有惡化;惡化(Progressive disease):指腫瘤變大,或是發現了腫瘤轉移,患者病情變嚴重的情況。治療反應率一般在治療結束不久就可以進行評估。
此外,對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液癌症的治療情況,通常是使用治療緩解(Remission)來進行評估。根據癌細胞的減少程度,緩解可以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沒有緩解,和惡化。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複發(Recurrence)。複發是指癌症經過治療以後,再次發生或是出現在不同的組織。複發又可以分為:局部複發(Local recurrence),指腫瘤在原來發生的器官或是組織再度出現;區域複發(Regional recurrence),指腫瘤在淋巴結或是臨近的器官或組織再度出現;遠端複發(Distant recurrence),指癌細胞在治療後轉移到別的器官或身體組織。
癌症的生存和複發是每個患者都非常關心的問題。我接下來還會詳細介紹關於複發的情況,以及另外一個重要的指標,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等看生活質量篇,我比較關心這個:)
哈哈,平教授周末愉快。
知道有多少是假的嗎?
不用向往,你會失望的。
哈哈,我是茜西,西西,桐兒是我以前博客的名字,不是疏桐兒,不是小Y:))
疏桐兒是我的twin sis, LOL.
問好平等兄,周末愉快!:))
不知多少人讀後會收益無窮的。
我要是得了癌症,如果發現的不及時,我覺得我可能不會治了,治療的過程中受那麽多的罪,也沒有生活質量了,甚至切這割那的。。。最後不還是迎接死神:)
我自己收集了不少的治療,整理和歸納到這個係列裏,主要就是兩個目的。一個是希望大家了解癌症發病的規律和致癌因子,從而相應的改變生活環境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有效降低癌症的發病概率;第二個,就是希望和大家分享我的一點淺見,那就是在現在社會,癌症已經不再是絕症,早發現,早治療,對症下藥,癌症是有極大的可能被根治的。我覺得當年陳曉旭的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與大俠兄共勉!
嗯,希望所有患者都能被醫生告知中位生存時間是四十年,那樣便會獲得“我跟正常人不差啥”的心理解放。
插圖為行文增加了輕鬆活潑,配得棒:)
我一直不敢看你的文章,我知道你寫這些的動機是好意,我也知道平等兄你是醫療方麵的專家,但我還是不敢看,因為癌症這種病太可怕啦,我盡量的躲著它,也希望它能把我給忘掉,這就是我一直都不敢留言的原因,敬請諒解!
對啦,上次問你王府好久沒搞活動了,有沒有什麽想法呀 :)
說得太對了!!!
癌症治療不光是一個醫學,科學問題,牽涉到很多社會,患者家庭,患者經濟狀態等等一係列問題。
關鍵是要符合患者自己的真正的意願。這一點常常有爭議,非常不容易做好每。
平教授的文章一貫地好。讚!功德無量!!
其實呢,哪裏來的佛?我們每個人的心,都是佛呀!
腫瘤醫生自己有了癌症,哪種個人意向更多?
1) 希望完全治愈(把癌細胞殺光)
2) 希望保持現有的狀況(使癌細胞不增多)
3) 隻希望緩解症狀(隻止疼)
他們的意向跟普通人一樣?還是跟普通人有很大不同?
記得曾看過一篇文章,說很多心髒科醫生寫下字據,說萬一自己心髒停止跳動,別人不要施行擠壓複蘇術,因為大腦缺血以後又複蘇,很多人生活質量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