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央視,連廣告都很能打!

(2022-07-03 08:51:12) 下一個
 小喬 視覺誌 

最近,b站一個公益廣告的合集視頻火了。

 

300多萬播放,30多萬點讚。

 

 

評論紛紛表示:

 

“這一波回憶殺直接看哭。”

 

甚至有人艾特官媒,跪求再多出點公益廣告。

 

 

為什麽小時候最不喜歡看的電視廣告,卻能在多年後,引發大家的強烈共鳴和感動呢?

 

其實回頭再看,這些公益廣告裏的很多東西,早就刻進我們的DNA了。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神仙”公益廣告

 

“媽媽洗腳”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垃圾分類,從我做起”

……

 

一說起這些廣告詞,仿佛記憶的開關被打開一樣,腦子裏馬上浮現出相應的畫麵。

 

 

而說到國內最早的公益廣告,是在1986年,貴陽電視台第一次播出的“節約用水”。

 

廣告播出後,效果驚人。

 

僅在當年第四季度,貴陽市自來水消費量比上年同期減少了47萬噸。

 

可以說,看過廣告的人,都受到了正向的影響。

 

此後,公益廣告開始更多地出現在大眾視野。

 

 

第二年,央視開了一個專播公益廣告的欄目——《廣而告之》。

 

作為第一個電視公益廣告欄目,《廣而告之》每天播一至兩次,每次30秒或一分鍾。

 

這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也產出過許多深入人心的經典內容。

 

 

有意思的是,欄目早期的一些公益廣告,不僅好看,而且腦洞又大又硬核。

 

有些還因為太敢拍,成了不少人的童年陰影。

 

比如這個名為《但願隻是一場夢》的廣告。

 

片中,一個小男孩不停地跟媽媽要這要那,漸漸地胃口越來越大,後來甚至要起了天上的月亮。

 

 

媽媽自然不同意。

 

沒想到,訴求沒得到滿足的小男孩,突然從身後掏出一把武士刀,毫不猶豫地砍向媽媽。

 

 

伴隨著一聲尖叫,媽媽驚醒,才發現這一切隻是一場夢。

 

看著身邊熟睡的兒子,她心有餘悸,歎了口氣說:

 

“但願這隻是一場夢”。

 

當年這廣告,確實把人嚇出一身冷汗。

 

警醒作用顯然也振聾發聵:

 

不要過分溺愛孩子。

 

 

還有一個廣告《媽媽你也有老的時候》。

 

媽媽給女兒做了排骨當晚飯,女兒高興的同時,好奇獨自吃飯的奶奶,晚飯吃的是什麽。

 

她去屋裏一看,發現奶奶吃的是豆腐。

 

女孩不解,詢問媽媽。

 

 

媽媽就說給奶奶吃豆腐是對她好,豆腐好消化,而且奶奶喜歡吃豆腐,不喜歡吃排骨。

 

小女孩信以為真,然後天真地說:

 

“媽媽,那等你老了,我也天天給你吃豆腐。”

 

媽媽聽完直接愣住了。

 

 

這個故事,顯然是告訴人們要尊重關心老人,才能對孩子言傳身教。

 

否則“你也有老的時候”。

 

此外,還有一個宣傳注意交通安全的公益廣告《錄像可以倒放,生命隻有一回》。

 

 

直接用事故現場的錄像做素材,真實又慘烈。

 

這個廣告成為當時很多人的童年陰影,也讓人熟記不要跨越馬路中間的柵欄。

 

 

90年代的公益廣告,整體風格偏寫實暗黑。

 

有一點點硬核和激烈。

 

後來,公益廣告更加豐富多樣,也更注重藝術性。

 

唯一不變的,是帶給我們那代人深深的影響。

 

 

我們從公益廣告裏學到的東西

 

在翻看視頻時,看到這樣一條評論:

 

“才發現,我的善良,這些公益廣告真的占很大一部分。”

 

 

不可否認,我們從公益廣告裏潛移默化地學到很多東西。

 

比如《family·愛的表達式》這個廣告,用生動形象的描述解讀這個單詞。

 

看過的人,不僅牢牢記住“家庭”這個單詞的拚寫,更意識到自己需要承擔的家庭責任。

 

   
 

 

《媽媽的等待》,則是用了一連串剪輯的長鏡頭,描述了從媽媽年輕時帶著孩子奔跑;到孩子慢慢長大,自己慢慢衰老;直到再也跟不上孩子的腳步,隻能等待孩子回頭看她一眼的過程。

 

現在再聽這個音樂,還是有些崩不住。

 

   
 

 

《關愛老人——打包篇》則更加催淚。

 

患有阿茲海默症的父親,忘記了周圍的一切。

 

不記得冰箱在哪、廁所在哪,甚至連家在哪都找不到。

 

但他唯獨沒忘記自己的兒子愛吃餃子,所以偷偷把餃子揣在口袋藏起來,要留給兒子吃。

 

   
 

 

在某一年春晚上播出的公益廣告《筷子篇》,走的則是溫情路線。

 

沒有任何的煽情,卻用筷子這個標誌,表達了傳承、感恩、明禮、孝敬……種種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和美德。

 

甚至讓當時的觀眾們都感慨:

 

廣告比春晚還好看。

 

   
 

 

除此之外,還有太多太多讓人印象深刻的公益廣告了。

 

比如《器官捐贈-心跳篇》,讓很多人意識到奉獻精神的偉大。

 

甚至有人自此決定成為一名器官捐獻者。

 

   
 

 

比如公德比賽係列,讓“不亂丟垃圾”、“在公共交通給有需要的人讓座”都成了日常習慣。

 

 

比如《珍惜糧食反對浪費》,用一個個驚人的數字,直觀表現糧食浪費的現狀。

 

“你的揮霍伴隨著別人的饑餓”,這句話從小時候一直記到現在。

 

 

還有表現文化自信的《讓世界傾聽我們的聲音》,一首《茉莉花》宛如天籟。

 

   
 

 

真的很想讓現在一些對自己國家缺乏文化自信的人看看這些廣告。

 

很慶幸在自己三觀形成的期間,被這些公益廣告傳遞出的善意與溫暖,感動和影響到。

 

回過頭來看,這些公益廣告,並沒有什麽一波三折的劇情,和驚世駭俗的拍攝手法。

 

基本都很樸實接地氣,講的也都是生活中最普通的故事,為什麽能讓人感動這麽多年?

 

那是因為我們在這些廣告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最真實的生活。

 

  

我們知道了父母不是超人。

 

他們會變老、生病,他們一直在等待長大後的我們常回家看看。

 

 

我們知道了公德心可以是一場比賽。

 

每個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成績,世界也會因此變得更美好。

 

  

我們知道了節約的重要性。

 

自己隨手的一個關電動作,一次節約行為,可以給世界另一端的人帶來一點新的希望。

 

 

我們知道了選擇向善、奉獻和溫暖的力量可以有多強大。

 

越是懷念過去,就越是會感慨現在。

 

如今,移動互聯網逐步取代傳統媒體,不再看電視的我們漸漸長大。

 

廣告的載體越來越多,深入人心的正向影響卻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卻是各種擦邊無下限的商業廣告。

 

再加上大數據時代,推送的都是我們有偏好的內容,視野也變得越來越狹窄。

 

曾經的我們也會迷惑、會好奇:

 

現在的孩子們看什麽呢?

 

會不會有那樣一個公益廣告,也在塑造著他們的三觀呢?

 

希望會有吧。

 

 

就像濮存昕拍攝的一條公益廣告中說的:

 

公益廣告會改變我們身邊的陋習嗎?

 

不能。

 

但是,公益廣告就像一盞燈,燈光亮一些,我們身邊的黑暗就會少一些。

 

每個人的心靈就像一扇窗,窗戶打開,光亮就會進來。

 

希望這光,能一直延續下去。

Top Comm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已無更多數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