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人多是教書匠,從小就認識了一幫有文憑的。那時候大多數的高校教師都是本科學曆,隻不過有些帶著名校光環,有個把碩士畢業的那就算高人一等了。也聽長輩們提起,有那一小撮出類拔萃的,是什麽副博士畢業,有蘇聯血統的。當然更牛的是留美博士,隻不過這種人寥寥無幾,一般都混到院士了。那個時候我對博士的認識就是,神仙人物,高不可及。
到了八二、八三年,族裏有出息的,像什麽表哥,堂姐,小叔一流,紛紛出頭,竟然搞到了出洋留學的資格,要去讀博士了。我那時候小學剛畢業,心智初開,正開始潛心攻讀中國現代文學專業 — 武俠小說方向。每天鑽研的都是諸如九陰九陽的優劣,令狐衝與竹林七賢的精神傳承,古龍的寫作手法之類。正是雄姿英發,指點江山之際,對留洋這等俗務自然是無暇顧及。當時最羨慕的是他們一個月四百美元的獎學金,那可是好多的銀子啊,如果給了我,用來租十年的武打小說都花不完。另一方麵又覺得這博士仿佛墜落了凡塵,離自己距離近了一些。
等到自己大學畢業,又工作了一段時間,也動起了讀博士的心。於是追隨革命先輩的足跡,狂背紅寶書,死操托福GRE,這裏按下不表。一路艱辛,申請學校,拿學分,過資格考,找課題方向,一轉眼要答辯了,這下心裏沒了底。這玩兒哥們可從來沒練過,該怎麽準備呢?最後還是下了點水磨功夫,多讀了二,三百篇文章,又準備了上百個問題,自問自答,背得滾瓜爛熟。等到了時間,進到古色古香的答辯廳裏,一眼掃過去,屋子裏坐了七八位,個個麵相不善。先給了二十分鍾報告,開始操練,每人十分鍾,不歇氣的盤查了兩輪。兩三個小時下來,背心都濕透了,算是順利過關。於是乎大家換了麵皮,開始互相吹捧,終於也當上了打狗托。
又過了好幾年,自己開始帶學生,時常也要當當考官,博士答辯的現場就去得比較多了,好玩的事情也見了不少。一般來說,博士答辯作為學生們最重要的一次考試,不緊張那是不可能的。但有的學生緊張到思維短路,腦袋完全不工作了,估計這個時候問他個一加一,可能都會覺得藏著機關,不敢給個確定答案了。這個情形下往往就要看指導老師的麵子,大佬的學生大家一般也就放他一馬了。有些個另類的竟然在答辯現場梨花帶雨,大哭了起來,這個就非常尷尬了。
讀博士就像跑馬拉鬆,是個比較長期的曆程。比較慘的情況是找不到合適的方向,或者是碰到技術難關怎麽也解決不了。在實驗室裏呆上七八上十年的同學大有人在,當然讀了一半拍屁股走人的也不少。最不幸的是辛辛苦苦搞出點名堂,抬眼一看,別人類似的成果剛剛搶先一步發表了,那時節真是欲哭無淚,上吊的心都有了。而真正能進到答辯了,其實就沒太大問題了。
中國學生功底一般比較紮實,準備工作也做得細致。考他們論文本身的內容那是不會有什麽差錯的。這個時候往往可以引申一下,出點觸類旁通的問題,看看他們在壓力下的應變手段。這個時候往往同學們的汗就下來了。當然不時也會出幾個未來的領軍人物,旁征博引,侃侃而談,還不時拋出一些新思路,有來有回,那真的是一種享受。
最好玩的一次是去當答辯主席,本來是個閑差,控製一下流程就可以了。結果這個學生骨骼清奇,在作報告之前為了給自己打氣,竟然放聲高歌。先唱了一首國歌,又來一首進行曲。一開始還是自己嗨,後來發展到打拍子號召大家一起合唱。我當時是死憋著沒笑出聲,轉眼一看,他老板的臉都青了。
其實博士答辯不僅是考學生,也是老師們學術交流的一部分。校內考官也就罷了,校外主考官一般請的都是行業大拿。交流交流最新研究方向,拉拉感情,互通一下資源,不亦樂乎。這就是為什麽每次答辯完了,大家相擁著到教師俱樂部去大吃大喝,慶祝學生畢業是一方麵,更重要的就是為此了。
當然學生們一般體會不到這一層。好不容易熬出頭了,很興奮,又有些迷茫。畢竟這才是職業生涯的第一步,艱苦的日子還在後麵呢。
當然美好前程,也就從此開始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五湖以北 發表評論於 2022-08-10 16:25:32
美國加拿大的博士難讀,含金量高,其它國家難說了,業餘輕輕鬆鬆就拿了
讚平等兄,高歌的朋友也把我給逗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