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雜思雜事
周末偶有空,看了一檔東方衛視的《斯文江南》節目,節目立意新視角好表達好,深入向古典文化致敬!我看得真是滿心喜悅,滿心慰貼。國內電視台做中華文化節目真是無人匹敵啊。這是我第二次看這節目。
節目由大學教師,演員,主持人以文人雅集形式展開。“每一期均設定兩大主題章節,章節內分為“演讀”與“圍談”兩個版塊。其中,演讀板塊以棚內沉浸式戲劇圍讀場為基底,受邀而來的演藝名家們將分別出演一位當地相關文化人物,他們將用聲音做表演,利用經典著作聚合成原汁原味的經典劇本,輔以意象化的音樂舞蹈情境演繹,將現場實景與戶外實景巧妙結合,為觀眾打造如臨其境的沉浸式觀看體驗;而在圍談板塊中,文化學者們則在解讀曆史人物、事件,賞析經典文本的同時,與演藝名家們深度碰撞,以個人化的情感表達,提供多元認知價值的同時,展現江南文脈的生命美學,力圖與觀眾實現心靈共振。《斯文江南》選取極具江南意蘊的五大文化場域,繼首期到訪浙江紹興外,還將行經江蘇蘇州、上海和安徽宣城等江南文化重地,穿越時光與曆史長河中的文人誌士精神溝通”。(摘自百度)以《蘇州才子》一期為例,它涉及的那些文學內容,讓我貪婪地盯著電視屏幕的每一幀畫麵:李若彤扮演唐伯虎,某女演員扮演林黛玉,分別吟誦他們自己的《落花詩》《葬花詞》,再由學者們分析其文化傳承。。。。對於熱愛中華文化又身居海外的我,怎一個解渴舒暢。我豔羨每一位參與的人,喜歡他們吟誦古代文人的篇章。比如有一集濮存希扮演的陶淵明真的就是在《桃花源》似的3D後的古畫背景裏著褐色漢服在飲酒做賦。。。情景精神無不慰貼,讓人好不向往啊。
依稀之間,我回憶起自己做學生時在父母家夜夜捧著一本徐中玉主編的《古文鑒賞大辭典>》。我假裝“女夫子”,搖頭晃腦地誦讀曆代特別是唐宋大家的散文,讀著那文章,晃著頭顱和身體,感覺和曆史上的人在精神上相通,是那樣的幸福和快樂!現今想起來,一生中有一段時間精神上那麽自由充實!開心!(在書裏,你能讀到許多名篇的姐妹篇,如《永州八記》的其他幾篇,補充對中學課本的(小石潭記)的認識)。(其實我那搖頭晃腦是仿照魯迅散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裏,對私塾先生課讀的寫照。“就他一人大聲讀書,麵帶“微笑”,“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麵拗過去,拗過去”。仿佛隻有那樣讀書才能讀出書的本味兒。
我回憶是慨歎自己後來都沒有那樣的閑暇和機會學國文,憶古今,仿佛東林黨人。(網摘: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以顧憲成與高攀龍為首的學者重修宋儒楊中立主講的東林書院。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會期各3天。東林書院則成為江南談論國事的輿論中心,在此談論國事的人則稱自己為東林黨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也是,文學城從某種意義上不也是個東林書院嗎?大家抨擊時政,發表政見,雖然我們都是在野黨,在美國在海外沒多少言論陣地。即便如此又如何?我們在城裏吐露了心緒,出城再小心謹慎地做人做事,順著海外的規矩來工作生活。文學城,其實是我們在(鏡花緣)裏的君子國啊!微笑! 微笑! 誰讓我們這些骨子裏很熱愛中國文化的人選擇了在“飛地上”生活呢?
幸也罷(有《斯文江南》這樣優秀的中華文化節目可以欣賞,很幸運了!),不幸也罷,一切隨緣吧!
再說·周末雜事:
我周日去看望了一位朋友(大姐)。她是時代女性來著,一直陽光自立,習然一身在紐約生活。我們是在社區大學相識的,一直偶有來往。她兩月前忽然失聯,我著急地跑去她家看,發現完全沒人在。我聯係其他同學問她的情況,人家也說有段沒聯係了。我隱隱不安也沒好辦法。近日她聯絡上我,我才發現她因抑鬱症嚴重入院多日,現居於一個政府收容所。
我跟她聯絡好,驅車帶上她四處轉轉。我發現她思緒有些片段跳躍,情緒較低落,就想著帶她去她常去的教堂聽講經,見到許多她的同鄉人,或許會好些。結果我們到了教堂,見了她的熟人們,發現他們的興趣在於發展我這個潛在教徒,並未發覺我朋友有何不妥,也並未有何幫助的興趣和做法。我們勉強聽完布道,我幫她買了盒飯帶上,我們就驅車返回收容所了。我看著大姐聶聶的神情,瘦弱的遠去的背影,不禁感歎,不知這運命何時就會降臨到自己身上。。。異鄉人,漂泊者。都是我們共同的稱謂。一旦身體精神不能自理,在美國這個自由的國家,其實也是DIY的國度,極有可能靜靜的終老在家裏。若精神病了,身體病了,狀況都挺麻煩。。。
所以琴棋書畫對我現實的生活隻是多點調味料,前路漫漫,還需打起精神謹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