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正文

參觀紐約電影影像博物館

(2022-01-23 15:20:52) 下一個

今日得空參觀了久已慕名的紐約電影影像博物館。收獲頗多。贅述如下:

紐約影像博物館是位於紐約阿斯陀瑞亞區的一家有關電影及動畫電影相關知識及史料的專門館。

它不是按時間順序來布展,而是按照專題布展的。我共看到:動畫電影展,木偶戲電影展,熒屏背後——裝置布景服道化展,老電影物件站——雜誌,玩具,衍生產品展,老遊戲機展,及虛擬模擬-真實曆史影像展等等若幹部分,整體印象是它不是詳細講電影如何發生發展的,二是重點講美國電影發展中的幾個重要代表部分。

一。動畫小展: 它隻展示了一部動畫的角色,形象怎麽設計來的,性格怎麽設計來的,等等,觀眾即能想象,如我國的美術片(大鬧天宮)是怎麽拍的。。。這其中涉及道多工種的工作,開闊了我對此的的認識。

二。木偶戲電影專題:它其實是圍繞一個靈魂人物(Jim Henson)的整個職業生涯展開的。

觀眾會看到他高中畫的插畫,他家庭的美術背景對他的影像,他的首個木偶人物創作,到後來八十年代領隊創作《芝麻街》係列。資料詳實豐富。他個人真得是創意十足的人物,一生不斷創新。。。我看著他高中的手繪插畫就很好了!在加上一生勤勉創意!這麽個傳奇人物我竟然原先不知道,好遺憾。聯想到他的銳意創新,應該是得到周圍環境很大的支持才能一直發展,估計這就是美國氛圍造就的——及鼓勵創新,鼓勵創造性的工作。。。二戰以後,美國國力強盛,各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整體鼓勵——INVENTIVE,才使得美國諾獎得獎較多,實用科技各方麵得到長足進步,木偶電影也是乘了這一東風啊。。。

三。服道化展。

我觀展最大的感覺是電影是綜合的藝術和技術。它在技術層麵統攬著建築、繪畫、服飾設計、雕塑化妝等等,是很多藝術門類的總體反映。如我看到為化妝特效的人物頭像,人物形象自然生動法令紋表情肌絲絲入扣,栩栩如生,說它是好的藝術雕像一點也不為過(比較我在紐約新博物館看過的人物頭顱雕像,一樣精彩)。而電影技術人因為不斷接新電影,接受新挑戰,工作機會較純藝術家多,也是說匠人藝術家更入世更容易存活下去吧,這就是美國/紐約的藝術界的現實勁兒

。。。

回到那個問題,迪士尼是不是藝術?(紐約時報七八十年代曾展開的專題討論)

電影門類中的服道化是不是藝術?我覺得是,創作性的文化作品都是藝術。。。

四。美國電影相關老物件展。

我看到很多老電影雜誌,三四十年代的電影雜誌封麵女星們,原來是中國民國時期《良友》上上海佳麗們仿照的源泉,一樣的身姿美態。

另外整個幾十米長的電影玩具及衍生品陳列,讓旁邊同觀覽的當地美國人感慨回憶唏噓不已,而我完全無感無記憶(文化記憶不同), 那是陪伴他們、她們成長過程中的電影人物記憶、卡通人物記憶。。。

總結一下說,與我同時參觀此展的美國當地朋友,無論50S/60S/70S/80S/90S/00S,以80S/90s/00S為多,都是在物質精神資料特別豐富的美國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你們”倉廩實知禮節“我了解了。我是在物質精神材料都缺缺的環境下長大的(比起我的有些大學同學們(陝西貧瘠農村長大),我又算是富養長大的了)),不能算是”窮山惡水出刁民“,但很多精神類的標準差很多。這也是中美兩國外交衝突、文化衝突種種衝突的來源之一吧。我在中國四十年,在美國不到九年,意識形態的差距還有不少,而中國大多數人是不太富裕的,是沒有幾多機會出過國留過學的(北上廣深除外),與國際接軌這件事不好處理啊。中國發展之路前麵的困局如何解決?頭疼的問題。

五,偽“真實影像“展

那部分展有個布展角落,是1969年阿波羅11登月失敗後尼克鬆總統電視致辭(角落布置成1968年時的家庭客廳及老式電視)。另有有時空倒轉的感覺。登月直播那一刻,觀看這老場景的人,人人都仿佛覺得肉身脫離地球,從月球處觀看地球,極崇高極莊嚴神聖的時刻。。。這一刻,我是從”上帝之眼“看問題,還是”新聞影像片“有超常的曆史瞬間再現功能,亦或是影像的力量、魔力?

其後的展品為觀眾提供了:改寫曆史(改寫曆史影像資料)的種種可能性,令人驚覺視覺影像還存在著欺騙視覺的可能性,警醒人們記起影像資料隻是資料,需要被考證才能做曆史資料的參考這一事實。

六。裏程碑式的數字動畫、人物動畫電影一覽。

像《星球大戰》等重要片子,有許多真人大小的雕像,很震撼。。。

總之,這個博物館內容充實,非常值得參觀。我又聯想到它所在阿斯托若雅曾是紐約電影攝影棚基地,拍攝過許多電影,環遊四周街區也很有樂趣。建議大家有空一定來看看,不枉做回紐約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