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醫學

健康長壽,預防是最好的邏輯。
正文

尿路感染,最後變成了腦膜炎,原因竟然是它!

(2020-09-13 19:51:22) 下一個

這是一位50歲的女性病人,幾天前突然出現了尿頻、尿急、尿痛的情況。這是非常經典的尿路感染的表現,有過尿路感染病史的人,尤其是女性(女性常見),一看這個描述基本就知道自己是尿路感染了。

 

 

門診問診的時候,病人的第一句話就是“醫生,我想我是尿路感染了”。果然,病人尿常規檢測顯示陽性,於是給病人用上抗生素,就讓病人回家了。一般情況下,在用上合適的抗生素之後,尿路感染的症狀會很快改善。?病人如期好起來了嗎?

 

一點點。第二天,病人尿頻尿急和尿痛的情況有些許好轉,但是並沒有很大程度上的改善。這是為什麽呢?什麽細菌這麽難治?

 

尿液細菌培養的結果三天後回來,發現病人尿液中的細菌是最常見的大腸杆菌,但是為什麽沒有好起來呢?細菌培養的敏感性檢測發現,病人感染的大腸杆菌剛好對現在正在用的抗生素Macrobid(呋喃妥因)耐藥。Bad Luck!於是,趕緊讓護士打電話通知病人,停用Macrobid,將抗生素改為磺胺類的抗生素——Bactrim DS(複方新諾明)

 

 

原先以為這個病例就到此為止了,

沒想到還是剛剛開始

是什麽情況的剛剛開始呢?

 

病人在使用了Bactrim DS抗生素的第二天,出現了發熱的情況。這可是經過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確認過有效的抗生素,為什麽病人情況還會更糟糕,還會發熱呢?

 

病人回到了門診進行複查,化驗發現白細胞明顯升高,於是考慮病人的尿路感染上行進入腎髒,並發了急性腎盂腎炎。給病人門診打了一針Rocephin(頭孢曲鬆鈉)抗生素,並且加用了另外一種頭孢類的口服抗生素,帶藥回家繼續觀察。希望這雙管齊下,利用協同作用,壓製住這個有一定耐藥性的大腸杆菌。第二天再來門診複查。

 

 

第二天,病人的尿路感染的症狀的確是有所好轉了,但是出現了頭痛,以及頸後部不適的情況。????體檢發現有頸項強直頭痛,發熱加頸項強直(nuchal rigidity),嚴重提示腦膜炎。不是尿路感染嗎?跑到腎髒可以理解,怎麽還跑到腦袋裏了?這八杆子也打不著啊,會是什麽原因將它們聯係在一起呢?

 

 

病人立馬被送去了急診室,幾天後電話隨訪病人。病人家屬說在急診室做了頭顱CT掃描和腰穿,最後認定為是服用的Bactrim DS引起的腦膜炎。什麽?抗生素不是治療腦膜炎的嗎,怎麽還會導致腦膜炎

 


 

 

查閱文獻發現,除了細菌、病毒和真菌引起的腦膜炎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腦膜炎——藥物引起的腦膜炎(Drug Induced Asceptic Menigitis,DIAM)

 

第一例報道的藥物引起的腦膜炎是在1978年,藥物是大家熟悉的布洛芬。而Bactrim的首例是在1983年,病人服用了一劑的Bactrim之後就出現了頭痛,頸項痛,惡心和嘔吐的情況。布洛芬是最常見的,而Bactrim緊隨其後,然後就是抗癲癇的藥物Lamotrigine(拉莫三嗪)。

 

 

再回到該病例:

給病人用上了Bactrim DS的第二天便出現了發熱。UTI在沒有及時治療的情況下,有可能會上行,並發腎盂腎炎。但是,理論上來說用上藥敏試驗挑選出來的抗生素,殺菌效果應該很明顯的。因此,很有可能,這個時候就已經是腦膜炎了,而不是常見的並發症腎盂腎炎

 

截至目前,Bactrim DS引起的腦膜炎報道全世界隻有30多例,所以不被大多數人熟悉。藥物引起的腦膜炎是一種排除診斷,是在排除了其它細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等情況之後,才考慮的診斷。
 

在臨床上,美國醫生都熟悉的一句話:


當你聽你馬蹄聲,首先考慮馬,而不是斑馬

 

言下之意是:在臨床診斷方麵,我們要首先考慮常見病,常見並發症,而不是一上來就考慮罕見病。這句話經常出現在醫學生的臨床教學上,因為醫學生剛剛上臨床時,往往一下子就會把一些罕見病的診斷套在具體的病人上,如果是按照這種思路,可能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檢查和醫療資源的浪費,給病人帶來沉重的心裏壓力,同時還把自己嚇壞了。

 

 

大家一定好奇,為什麽藥物會導致腦膜炎?

總的來說機製不明。目前有兩種猜測:藥物對腦膜的直接刺激所引起,或者是藥物造成了機體的遲發性的超敏反應(delayed hypersensitivity type reaction)

 

藥物引起的腦膜炎預後怎麽樣?

對於細菌、病毒和真菌的腦膜炎,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有可能會危及生命,或者得上嚴重的後遺症。但是,藥物引起的腦膜炎,隻要停藥數天之後,基本上都可以痊愈。

 

最後,祝福這個病人快點好起來!
 

Take Home Message

總結:藥物也可以引起腦膜炎

但你聽到馬蹄聲,首先考慮馬,而不是斑馬

 

參考資料:

uptodate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

版權屬於原作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