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肇建之時,其初始疆界西至密西西比河,東臨大西洋,縱跨北方的緬因州到南方的佐治亞州。對歐洲移民來說,西部廣闊的土地幾乎是一片空白,充滿了神奇而險惡的傳說。第三任總統傑斐遜懷有宏偉藍圖,夢想著建立一個東起大西洋延西至太平洋的強大美國。
1803 年,美國從法國手中購得“路易斯安那”的領土。這片領土包括密西西比河流西岸的大片土地,即現在的美國中部地區,總麵積達 214 萬平方公裏,使當時的美國國土麵積擴大了一倍。為了促進對這片新領土的開發,並在與歐洲列強爭奪太平洋地區中占據主動權,傑斐遜總統組織規劃了一次西征探險。
探險家梅利韋瑟·劉易斯和威廉·克拉克在西征途中中,航行在在密蘇裏河上。 Ed Vebell / Getty Images
傑斐遜親自挑選了他的年輕秘書梅裏韋瑟·劉易斯(Meriwether Lewis)來擔任指揮。劉易斯受過良好教育,有軍事作戰經驗,並對自然科學有濃厚興趣。他引薦了自己的親密戰友,一位值得信賴、有繪圖技能和工程知識的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ark),來協同領導。接著,他們招募了一支多元化隊伍,其中包括士兵、獵人和船夫,為穿越未知大陸的艱苦跋涉做好準備。
梅裏韋瑟·劉易斯(左)和威廉·克拉克 Jean-Erick PASQUIER / 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1804 年 5 月,探險隊從聖路易斯附近出發,駕駛著特製的龍骨船開始沿著密蘇裏河逆流而上。這段航程對他們來說是嚴峻的考驗:探險隊員們要在湍急的河水中逆流航行,穿越複雜多變的河道,忍受惡劣的天氣。在許多急流險灘,他們必須上岸拉纖才能推動船隻前行。除了艱苦的航行,他們還麵臨著營養缺乏症和傳染病的折磨,以及野獸、蚊蟲和荒原環境帶來的重重威脅。
劉易斯和克拉克肩負著一項重要任務,即宣傳美國,告知原住民的各個部落,他們的土地屬於“東部的偉大國家”,並試圖與他們建立和平與貿易關係。
劉易斯和克拉克“西征探險”的部分路線(紅線)。 Wikipedia Images
在今天南達科他州的密蘇裏河與巴德河交匯處,探險隊與蘇族戰士遭遇。蘇族是當時那個地區最強大的部落,被稱為“密蘇裏河上的海盜”,向所有途經的人勒索通行費。蘇族人感到他們的霸主地位因為劉易斯和克拉克隊伍的到來而受到威脅,因此做出了強硬反應。劉易斯和克拉克的人也毫不示弱,雙方一度劍拔弩張,但最終蘇族因顧及營地中的婦女、兒童和老人而退讓。
這次衝突讓劉易斯意識到蘇族的力量,並決定與上遊部落阿裏卡拉族、曼丹族和希達察族等結盟來對抗蘇族。
探險隊繼續向西北行進,來到曼丹族地區,那裏是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擁有超過 4000 人口。
劉易斯和克拉克的隊伍用木材建造了營寨“曼丹堡”,在那裏度過了 1804 年至 1805 年的整個冬天。在那幾個月裏,他們開始了解到原住民部落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原先設想的和平相處、公平貿易並不容易實現。兩位隊長們利用冬天的時間,通過與酋長會麵和記錄筆記,收集了傑斐遜所需要的關於原住民的風俗文化、部落貿易網絡和西部動植物分布等情報。
為了繼續西行,劉易斯和克拉克開始招募精通原住民語言的翻譯向導,雇用了前來應聘的法裔商人圖森·沙博諾,然而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其實是沙博諾的原住民妻子——薩卡加維亞(Sacagawea)。
薩卡加維亞是休休尼族人,從小被其他部落抓走,後來在曼丹村莊長大,會說希達察語和休休尼語。而劉易斯和克拉克明白,在接下來的西行旅途中,他們很可能會需要那些原住民的幫助來獲取馬匹。
薩卡加維亞帶著初生的兒子隨隊而行,此舉有效地向許多充滿戒心的部落展現了和平誠意,在探險隊遭遇衝突時,常常能夠在關鍵時刻起到化解危機的作用。當遠征隊急需馬匹時,薩卡加維亞幸運地遇到一個休休尼族部落,而部落的酋長竟然是她失散多年的哥哥。這次意外的重逢使探險隊能夠順利購得馬匹。
薩卡加維亞是西征探險隊中唯一的女性。 Patrick Faricy
當劉易斯等人達到勒姆希山口附近時,他們發現航道終止了,眼前是落基山脈的叢山峻嶺。在大瀑布前,水路被阻,探險隊隻得改為陸行。他們用從休休尼族買來的 30匹馬,馱上全部物資,開始了艱苦的陸上跋涉。他們頂著酷暑或冰雹,艱難地穿行在布滿荊棘的險峻山巒之間。進入九月,當隊伍翻越苦根山脈時,天氣驟變,暴風雪轉瞬即至,使他們陷入前所未有的絕境。
探險隊在羅洛小徑上遭遇了噩夢般的經曆,在雪山中迷路十多天,饑寒交迫,最終不得不宰殺馬匹充饑以求生存。正在危難之際,他們幸遇友善的平頭族人。在平頭族人的指引下,探險隊終於找回正確的方向,繼續攀山越嶺,向西海岸進發。
探險隊穿越落基山脈的情景。 Alfred Russell / Bettmann / Getty Images
在西進途中,探險隊又遇到了友好的內茲佩爾塞部落。內茲佩爾塞人幫助他們找到了向西流淌的哥倫比亞河,並傳授了獨木舟的製作方法。探險隊員們乘著小舟,順流直下,最終於 1805 年 11 月 15 日抵達終點——太平洋。
探險隊在現今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的邊界處建造了克拉特斯營,在那裏度過了一個陰冷潮濕的冬天。根據他們的旅行日記,從 11 月中旬到次年 3 月中旬的四個月中,隻有 6 個日子是晴天。
在此期間,探險隊員們遇到了以捕魚為業的奇努克族和克拉特索普族等“海邊部落”,這些部落常在獨木舟上活動。由於長期與歐洲商人打交道,他們在貿易上非常精明。劉易斯和克拉克這時已沒有商品可用來交易,不得不將製服上的紐扣和個人裝飾物剝下來,才能換取生存所需物資。
返程中,劉易斯和克拉克的隊伍在雙藥河一帶,遭遇了試圖盜馬的皮根黑腳族戰士。衝突迅速升級,他們在緊急情況下不得不向對方開火,造成黑腳族人一死一傷。這是探險隊在整個西征中,唯一一次最終以武力解決的爭端。劉易斯在死者頭頸上掛了一枚和平獎章,借此向北部平原部落宣告:我們此行是為了和平,是為了建立北美新秩序。
1806 年 9 月 23 日,劉易斯和克拉克凱旋返回聖路易斯,成為國家英雄。然而,兩人的命運卻大不相同。
劉易斯受傑斐遜總統任命,擔任路易斯安那領地總督。他雖然有西征探險的功績,卻無法適應政治上的明爭暗鬥,既沒有爭取到盟友,反而樹立了諸多政敵。此外,他肩負著整理數百件日記、科學標本和地圖,並撰寫探險報告的巨大責任,但直到他去世也未曾動筆。他開始酗酒,陷入傑斐遜所說的憂鬱症。最終,劉易斯於 1809 年自殺早逝,年僅 34 歲。
克拉克無論在公共服務還是家庭生活中都取得了成功。他先是擔任了民兵領導人,後來成又為西部地區的原住民事務監督。他事業有成,影響力頗廣,家庭和睦,朋友眾多,是當時社會公認的一位成功人士。
原住民翻譯薩卡加維亞缺乏詳細曆史記錄。有報道說,1811 年她曾生活在聖路易斯;1812 年,她沿河前往北達科他州的曼丹族地區,在那裏因患傷寒病而去世。
劉易斯和克拉克的西征記錄,特別是其中關於地理、動植物和原住民的詳細信息,為美國向西拓展及後來的繁榮注入了動力。與此同時,這次探險也開啟了美國政府與原住民之間充滿衝突與悲劇的新篇章。
劉易斯和克拉克成功完成西征以後,數百萬美國人開始向西遷移,尋找新的機會。 Illustration by GraphicaArtis / Getty Images
參考文獻: 1. Ken Burns's 1997, Lewis & Clark: The True Story of America’s Greatest Expedition Documentary; 2. Wikipedia, Lewis & Clark: The Journey of the Corps of Discovery; 3. Lewis & Clark: Explorers of the New Frontier, Full Documentary & Biography, https://www.biograph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