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親已經九十多歲了,兩年前她在妹妹的幫助下住進了上海金山區的頤和苑養老中心。這個養老院是做地產的周先生十年前結合中國和歐洲養老模式創辦的,在遠近小有名氣。
去年春天我有機會回國探望母親,第一次來到那裏,印象特別好。雖然二十幾個小時的長途飛行使我十分疲憊,但當滴滴出租車開進頤和苑大門時我眼前一亮,感到無比驚喜。十幾幢漂亮的大樓包含了幾百個居住單元,道路整齊,綠樹成蔭。草地上、花園裏有人在散步,小湖邊的觀水台上有人在做操。真是一個世外桃源!
一位年輕的工作人員把我引到母親的住所,母子相會格外高興。由於那場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從上一次見到母親已經整整四年過去了。她雖然動作慢了,聽力差了,但說話響亮,精神飽滿。特別是,她對兒女的關愛一絲未減,還跟從前一樣問長問短。桌子上擺滿她準備好的晚飯,有自己包的餛飩,還有從餐廳買來的紮肉、蒸魚,葷素俱全。這麽美味的中餐飯菜,我已好久沒有吃到了。
在頤和苑的一個多月裏,我親身了解了母親的生活環境。這裏的設施和管理都相當出色。兩個餐廳供應一日三餐,飯菜營養可口。如果偶而想換換口味,或招待遠來的客人,還有兩個小灶餐館可供選用。苑內的診所和護理院分別設在專門的大樓裏,配有專業醫護人員。服務人員工作敬業,態度和善,還想方設法安排各種活動,使老人們生活豐富多彩。看到母親身體還健康,生活上有人細致照料,我深感欣慰。
探母期間,我有機會在周圍的鄉村和市鎮走走。離頤和苑不遠的金山老縣城朱涇鎮,是了解當地生活的窗口。
朱涇是江南水鄉,鎮裏有好幾條縱橫交錯的小河,河邊的幢幢小樓看起來倒是挺有情趣,頗似周莊、朱家角那些旅遊名鎮,要是河水搞得更幹淨些,那就完美了。
紫金廣場,據說是全鎮最熱鬧的地方,各種風味的飯館、麵館、餃子館、咖啡店、糕餅店、茶館一應俱全。在相鄰的幾條街上,食品店、便利店、服裝店、首飾店、鞋帽店、手機店、電器店、五金裝璜店、藥店、參茸中藥店等應有盡有,各種修理鋪子五花八門,許多店鋪門口的揚聲器裏放著廣告,宣傳聲、音樂聲此起彼伏。最興旺的還屬菜場和實惠服裝店。
中心菜市場有個巨大的農貿廳,各個賣主在廳裏擁有自己的攤位。市場裏擺放著新鮮豬肉、活殺雞鴨、活魚鮮蝦、螃蟹龍蝦、蔬菜瓜果,還有豆製品類,太豐富了。賣活魚活蝦和豬肉的主兒似乎比較著急,不斷向過往的人們推銷自己的東西。
豬肉亮晶晶的,一看就是沒有冷凍過的新鮮肉,用上海話說叫“熱氣肉”。活殺的青魚,花蓮魚立即使我想起美味的魚湯和魚羹。活魚約八、九元人民幣一斤,價格不到美國的七分之一。
85度咖啡店門口有幾個快遞小哥在吃早飯,都有自己不錯的電動摩托。小哥們外地口音,長得壯實,也顯得自信,但生活似乎相當辛苦。其中一個在報怨平台拿去的份額太多·,另一個則擔心訂單不足。他們每天必須工作十幾個小時,目標是掙到兩三百元收入。
東林寺可算是朱涇的曆史名勝,記載中始建於1308年。寺院老區有典型江南佛教寺院的風貌,設有大雄寶殿、觀音閣、千佛門等等。建築物的四周種著楊柳和香樟,微風襲來,枝葉唰唰作響。我在亭子外邊的長廊上坐了一會兒,看著遊客們虔誠地燒香拜佛,似乎也感受到了佛祖的威力。
汽車站仍是這裏的交通樞紐,從車站可以坐公共汽車前往上海市區、金山縣城和西南郊的各個市鎮。車站裏人們匆忙進出,有學生模樣的、有上下班的、有進城辦事的農民,一對中年夫婦帶著老父親從幾十裏外的農村趕來看病、購物。穿著講究、打扮時髦的男女青年,始終盯著他們的手機。候車廳裏掛著一幅順口溜標語:“舉止文明,遵守七不,有序乘車,先下後上 ...”。看著等車的人群,我敢肯定那些宣傳都是多餘的。
顯然這些年上海郊縣發生了巨大變化,郊區城市化、現代化,外來人口大大增加。不論是擺攤的、開店的、開滴滴車的、還是送貨的,他們的日子都還不錯。看得出來,普通人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掙錢並不那麽容易。人啊,總是處在矛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