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塔基特(Nantucket)是美國馬薩諸塞州最東南的島嶼,在科德角半島以南約30英裏處。
這裏是旅遊、避暑的好地方,常住人口雖隻有一萬四千,但到了夏季,島上的遊客可達七、八萬人。島嶼的麵積不大,除了主要海港和幾個分散的村莊之外,大部分是樹林、沙灘和自然保護區。
由於那些精美的“18世紀末、19 世紀初的海港城鎮式建築”,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在1966年把它指定為“國家級曆史遺址”。
楠塔基特的旅館費和它的地產一樣昂貴,好在從大陸過來有快速渡輪,相當方便。八月的一天,我和太太在科德角半島的海因納斯(Hyannis)鎮下塌,連續兩天早出晚歸坐渡輪來島上觀光。
碼頭附近的街道上車水馬龍,遊客熙熙攘攘;餐館、咖啡館、禮品店、服裝店等隨處可見,但對我們最有吸引力的是那座著名的捕鯨博物館。博物館極有特色,詳細介紹了本島的曆史,特別是它的捕鯨史。
從1659年起,歐洲人開始在此落戶。早期移民從事農業和畜牧業,但經濟上最為成功的是19世紀上半葉的捕鯨業。捕鯨業產生了巨大財富,帶動了馬薩諸塞等州沿海地區的迅速發展。在鼎盛時期,島上的人口約為一萬,出產的鯨油、蠟燭等供應了歐洲和北美的城市和家庭照明。經典小說《白鯨記》(“Moby-Dick”)的作者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曾當過捕鯨船員,而故事的原材料出自於本島一艘捕鯨船被藍鯨撞沉的不幸事件。
大規模捕鯨活動曾經嚴重損害了鯨類種群,但石油的開發應用和自1980年代以來的鯨類保護運動促使許多種鯨種,特別是抹香鯨和座頭鯨的數量得到了恢複。
南北戰爭、石油的發現、以及1846年的一場特大火災,使楠塔基特從1850年代以後進入了經濟蕭條,直到一百年後才開始恢複。與大陸的長期隔絕使許多老式建築得以完整保存。到了1950年代,地產商開始大麵積收購該島並進行修複,建造出了現在這個度假勝地。
中心小鎮別有一番風味,許多南北戰爭前的建築值得細細欣賞。一些工廠主的舊宅院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修繕,包括東西方瓷器和鯨牙工藝品在內的精致收藏,以及古樸的木製家具,再現了二百年前富有階層的生活。
東南角有個偏僻的小村莊,寧靜地散落在海邊的高地上。一條白色碎貝殼小路貫穿南北,多數房子並不豪華,但家家戶戶都裝飾得十分雅致,而且房前屋後種滿了鮮花。
海岸向北伸去,一望無際,海風中白浪不斷打來。一群海鷗無憂無慮,一會兒停在岸邊的石頭上,一會兒又飛到海麵上捕魚覓食。細軟的沙灘上有不多幾個遊客,懶洋洋地躺在八月的陽光下。兩個年輕的救生員坐在高高的木椅上,警覺地瞭望著海洋。他們告訴我們說,這片海域常有海豹和鯊魚出沒,遊泳時必須格外小心。
傍晚時分,開往大陸的渡輪已經離岸,太陽徐徐鑽入天際線上的雲層當中,把西邊映得一片通紅。遊客們從船艙湧向甲板,掏出手機,按下攝像鍵鈕。在這個神奇的時刻,誰能不被大自然的壯美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