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鐵軌,遇見歐洲 (5 )
二次受害,從被侵犯者變為邪惡怪物
首先更新下我們這兒台風的情況:熱帶氣旋在周六淩晨如期登陸。好消息是氣旋從原來預計的二級降為一級,登陸之後又降為熱帶低氣壓,破壞性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大;壞消息是持續了四天的狂風暴雨造成昆州東南部和新州北部大約32萬戶斷電,無數大樹被吹倒,道路中斷,房頂被壓塌;海灘變身懸崖,部分海岸已經被掏空,海灘邊的建築成了陡崖上的危房。所以損失還是很大,我們村是重災區。目前,大雨還在繼續,估計未來幾天要繼續麵臨局部的洪災。
(網圖)
在連日的風雨交加中,麥子家幸運地毫發無損,而且竟然沒有停電停網,於是俺還可以在家碼字寫遊記。感謝上天的眷顧,感謝師傅的圓力加持,感謝朋友們的關心!
-----------
在羅馬住了兩晚之後,我們往北前往佛羅倫薩,羅馬還會在離開歐洲之前再回來住三天。
離開酒店之前,工作人員又貼心地送了我們一瓶自製的橄欖油。在佛羅倫薩,我們住的是公寓,可以做飯,還真用上了這瓶油,心裏很是感動。
從羅馬坐火車到佛羅倫薩就1.5小時,車廂漂亮幹淨,一等座是皮座,有服務人員推著餐車給每位乘客送一盒餅幹和一瓶水,還可以要冷飲、熱茶或咖啡。除了意大利,我們這一路坐過的其他歐洲火車一等座都沒有這個待遇。
在佛羅倫薩我們住了四晚,訂了中央火車站附近的公寓房,第一次見到還帶有古舊鐵柵門的老式電梯,特別窄小,三個人進去都有些擁擠,電梯運行緩慢且發出輕微的吱嘎聲,給人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公寓房不大,但布局緊湊,設計精巧,複古感濃鬱,木梁交錯的天花板、溫潤的木地板和雕花的門框。推開窗,一條窄巷橫臥眼前。龍兒非常喜歡這裏,說這間公寓充滿了了古典氣息,讓他產生了生活在文藝複興時期的錯覺,甚至覺得自己都變成了個藝術家,不入流的藝術家也行。
確實,佛羅倫薩的街道大多狹窄蜿蜒,腳下是泛著歲月光澤的石板路,兩側是色調柔和、充滿曆史感的建築。街邊店鋪林立,有小超市、畫廊、皮具店、手工藝品店,還有咖啡館和餐館,生活氣息濃厚。漫步在佛羅倫薩的街道上,明媚的陽光傾落下來,古城霎時間變得熠熠生輝,仿佛穿越回了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城市的每一處都充滿了曆史與藝術交融的獨特氣息。
從羅馬到佛羅倫薩,對意大利人的印象就是滿街的俊男靚女,隨手街拍,鏡頭裏捕捉到的或是衣著時尚、身材高挑的優雅女郎,或是五官立體、宛如雕塑臉龐的帥哥紳士,每個人都自帶明星氣質與藝術氣息。法國人也很優雅,但論顏值和身材,個人覺得意大利人更引人注目。龍兒調侃道:“看來我媽喜歡南歐人。“
和龍兒討論歐洲人為何普遍身材勻稱,同是白種人,澳洲人和美國人中肥胖者卻相對較多。龍兒的解釋是歐洲城市規模較小,公共交通便利,人們日常出行多靠步行或騎行,而澳洲和美國地廣人稀,駕車出行成主流,客觀上導致日常運動量較少。不知道這個解釋有沒有道理。
文藝複興發源於14世紀的佛羅倫薩,我猜想意大利人或許骨子裏就受到文藝複興的藝術熏陶,使他們在舉手投足間自帶一份獨特的氣質。一路走來,我們也期待能在這場潤物細無聲的藝術細雨中被滋養沐浴,變美變帥來不及了,哪怕隻是沾染幾分藝術氣息,也算不虛此行。 :)
意大利人不僅長得賞心悅目,心腸也格外柔軟。到佛羅倫薩的第一天,我們去超市采購,看到前麵一個亞洲女孩提著購物筐慢慢走著。突然,她側前方有位帥哥轉過身來,從她手裏拿過筐,輕輕放在地上,然後笑著示意她 -- 筐底下有輪子,拖著走就好,沒必要那麽辛苦地提著。女孩愣了一秒,隨即驚喜地連連道謝。剛開始,我還以為他們是熟人或朋友,等到帥哥獨自邁開長腿消失在貨架另一頭,我才回過神來,原來這位路人甲,隻是出於紳士的溫柔和憐香惜玉,不忍心看著一位姑娘手拎沉重的購物筐。
下午去city walk。
有人說佛羅倫薩是但丁的城,翡冷翠的夜。徐誌摩曾寫過一首“閨怨”詩《翡冷翠的一夜》,所以也有把佛羅倫薩稱為翡冷翠的。其實,佛羅倫薩是從英文Florence翻譯過來,而翡冷翠是意大利語Firenze的譯音。
這座文藝複興的名城,擁有太多的名人,藝術與政治、科學史上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 -- 但丁、伽利略、馬基雅維利、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波提切利……或出生在這裏或在這裏成長與創作。
佛羅倫薩被穿城而過的阿諾河(Arno)一分為二,河上橫臥著數座石拱橋,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佛羅倫薩的地標之一 – 擁有三拱結構的維琪奧橋(Ponte Vecchio),也被稱為舊橋。厚重的石拱橋建於1345年,據說這裏正是著名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第二次邂逅心愛的女子貝雅特麗齊的地方。
但丁曾說,他有兩次誕生,第一次是肉體的降生,第二次是靈魂的蘇醒。而這靈魂的蘇醒,便是源於對貝雅特麗齊的驚鴻一瞥。9歲時他們初遇,18歲時重逢,25歲貝雅特麗齊香消玉殞。但丁的愛戀沒有隨著她的離去而終結,反而化為一場穿越生死的精神追尋。他將這份“柏拉圖式的戀愛”升華為他畢生的信仰與靈感之源,他在《新生》裏,追憶這場短暫又永恒的愛情,並用《神曲》把她安置在天堂之巔,成為指引他靈魂前行的那道光。
橋上的建築錯落有致,仿佛一座懸浮在水麵上的空中市集。橋的兩側布滿了古老的店鋪,櫥窗裏陳列著閃閃發光的金銀首飾和精致的工藝品。這些店鋪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美第奇家族(寫佛羅倫薩繞不開美第奇,下篇會講到這個家族)下令將橋上的肉鋪水產鋪改為金銀飾品和珠寶店,為這座古橋披上一層貴氣與華麗,以提升橋梁的“品味”,這些店鋪延續至今。
踏上老橋的石板路,仿佛走進了曆史的畫卷。橋上的行人絡繹不絕,有的駐足拍照,有的在店鋪前挑選首飾,還有的倚靠在橋欄上,靜靜欣賞阿諾河的美景:河水在陽光下閃爍著,倒映著兩岸的古老建築,仿佛在訴說著佛羅倫薩的過往輝煌。
橋的中央是一個開闊的區域,這裏矗立著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金匠/畫家/雕塑家/音樂家本韋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的青銅雕像。在領主廣場有他的雕塑作品《珀爾修斯與美杜莎的首級》(照片放後麵)。
切利尼還有一件大作,是他留在世上的唯一黃金作品,我們後來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裏看到了這件真跡 -黃金鹽罐。既然提到了作者,就在這裏講講這個金鹽罐(Saliera),它被譽為“雕塑中的蒙娜麗莎”,是切利尼於1540年至1543年在巴黎逗留期間,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委托他手工製造的。切利尼接下王室的大單後,埋頭苦幹三年終於完成。
王室的奢靡真是超乎凡人的想象,咱們文學城的王府和圓府有金馬桶,人家法國王室則搞了個金鹽罐,紅眼病又得傳染一大片。
關於這件作品,切利尼在後來寫的自傳中是這樣解釋的:“我製作了兩個手掌大小的軀體,相對而坐,雙腳交織,象征大海與陸地的交融。海洋被塑造成男性形象(代表海神尼普頓Neptune),手持三叉戟,身旁是一艘裝滿鹽的豪華船,船身刻有四隻海馬。大地則被塑造成女性形象(代表大地女神忒勒斯Tellus),優雅美麗,腳下有一座華美的神廟,內置胡椒,周圍環繞著地球上最美麗的動物。”
這件華美作品的八麵和底座還刻有四季和一天四時(黎明、白晝、黃昏、黑夜)的圖案。切利尼在自傳中提到,他希望通過這件作品展現海洋與大地之間的平衡與互動,象征宇宙的秩序與和諧。
繼續講老橋。在老橋東側商鋪的屋頂上方,有一條封閉的走廊,這就是著名的“瓦薩裏走廊”(Corridoio Vasariano)。這條走廊由意大利建築師喬治·瓦薩裏(他是米開朗基羅的得意弟子)於1565年設計,專為美第奇家族建造,用於連接位於北岸的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ies)和南岸的碧提宮(Palazzo Pitti)。走廊內收藏了大量珍貴的藝術品,包括自畫像和壁畫。走廊建成後,美第奇家族的成員再也不用忍受風吹日曬走過擁擠的老橋,有錢人就是任性。
我們在佛羅倫薩停留的期間,這條走廊還是關閉的,就在我們離開的一個月後,2024年12月21日瓦薩裏走廊對公眾開放了,遊人們可以通過購買與烏菲茲美術館的聯票來參觀這條隱秘的走廊。很遺憾與它錯身而過。
離開老橋,繼續邊走邊看。不知不覺中就來到老城的中心 - 領主廣場(Signoria Square)。 廣場呈L形,四周環繞著古老的建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維奇奧宮(Palazzo Vecchio,也被稱為舊宮),現在是市政府所在地。這座中世紀堡壘般的建築高聳入雲,雄視整個廣場,鋸齒形塔樓上的鍾聲仿佛在訴說著佛羅倫薩的輝煌曆史。
領主廣場上就像是一個露天博物館,遍布著雕塑與噴泉,每一件都是藝術傑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於舊宮入口左側的大衛雕塑,這是複製品,米開朗基羅的原作保存在學院美術館。與大衛一起守護舊宮的是入口右側的赫拉克勒斯與卡庫斯 (Hercules and Cacus)by 巴喬·班迪內利(Baccio Bandinelli),刻畫了古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與噴火怪物卡庫斯搏鬥的場景。
廣場中心的海神噴泉(Fontana del Nettuno)by 巴托洛梅奧·阿曼納蒂(Bartolomeo Ammannati)及其助手,1575 年修建,海神雕像的麵孔很像科西莫一世,象征著佛羅倫薩的海上霸權。
不遠處是科西莫一世騎馬雕像 (Equestrian Statue of Cosimo I)by詹博洛尼亞(Giambologna) (下圖左1)。這是佛羅倫薩第一尊大型騎馬雕像,該雕像是為了紀念佛羅倫薩的第一任托斯卡納大公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Cosimo I de' Medici)。
獅子雕像(Marzocco)by多納泰羅(Donatello)(下圖左2), 佛羅倫薩的象征,雕像中的獅子爪下持有一麵佛羅倫薩的城徽紅色百合(鳶尾花),象征著城市的權力與威嚴。
舊宮旁邊是傭兵涼廊(Loggia dei Lanzi),建於1376年到1382年,毗鄰烏菲茲美術館,這裏收藏著多件經典的雕塑作品。《強擄薩賓婦女》(Ratto delle Sabine) (下圖右2),這是詹博洛尼亞(Giambologna)的曠世傑作。它用一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最奇妙的是從不同角度觀看這座雕塑,人們會得到不同的感受,所以被認為是世上最精美且技術難度最高的雕塑之一。
前麵提到切利尼的作品《珀爾修斯與美杜莎的首級》(Perseus with the Head of Medusa)也放置在這裏 (下圖右1)。
在歐洲旅行時,常常會看到與“殺死美杜莎”相關的雕塑和畫作。美杜莎是希臘神話中著名的蛇發女妖,傳說她擁有令人恐懼的邪惡力量——任何與她對視的人都會瞬間石化。
然而,在這廣為流傳的神話背後,卻隱藏著一場深重的悲劇。美杜莎原本是天真活潑、容貌出眾的少女,因敬仰智慧女神雅典娜,成為雅典娜神廟中的女祭司。可她的美貌引來了海神波塞冬的覬覦,最終被強暴。而當她向雅典娜求助時,不僅未能得到庇護,反而遭到神罰。雅典娜認為美杜莎玷汙了神廟的純潔,對她充滿憤怒,用法力給原本是受害者的美杜莎下了一個詛咒,把她變成了一個可怕的蛇發女妖,任何與她對視的人都會化為石頭。從此,美杜莎成了眾人避之不及、令人充滿恐懼的“妖怪”。
後來,宙斯之子珀爾修斯(Perseus)在雅典娜和赫爾墨斯的幫助下,借助盾牌的反射避開美杜莎的凝視,成功砍下了她的頭顱。珀爾修斯因此成為除魔降妖的英雄,而美杜莎的頭則成了雅典娜盾牌上的戰利品與裝飾。
這個傳說令人唏噓。美杜莎的悲劇遠不止她的被強暴,更在於她的二次受害,從被侵犯者變為人們眼中的邪惡怪物,最終被“正義”英雄消滅。真正的罪人究竟是誰?是恃強淩弱、肆意施暴的波塞冬,還是冷漠無情、助紂為虐的雅典娜?亦或是那些隻記得英雄傳奇、卻無視受害者痛苦的狂熱信眾?
雖然這隻是神話,但這樣的故事並非隻存在於傳說裏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弱者的悲歌與強者的勝利,一再上演。
又要再囉嗦幾句。2008年,意大利當代雕塑家路奇亞諾·加比亞尼(Luciano Garbati)創作了一件顛覆性的作品——《美杜莎持珀爾修斯頭顱》(Medusa with the Head of Perseus)。作品以角色反轉的方式,挑戰傳統敘事:這一次,美杜莎不再是犧牲品,而是手持敵人頭顱、挺立自信的勝利者。她象征著對不公的抗爭與女性的自我賦權,這件作品因此成為“MeToo”運動的重要象征之一。
(網圖)
(文中相關資料來自網絡)
《沿著鐵軌,遇見歐洲 (1)- 13國35城,一場充滿收獲的旅程》
《沿著鐵軌,遇見歐洲 (3)- 不會又要迎來新的權力更替吧?》
我和女兒也去住了4天,麥姐的照片很親切!那街頭上咖啡館,老橋,“米開朗基羅”廣場,站在那裏不肯離去……太豐盛了!麥姐嚐了大三明治嗎?好像半隻枕頭,嘴巴不夠大就吃不成(*^_^*)
謝謝麥姐分享!
麥記者一如既往翔實,精湛的遊記,大漲知識,我們去年時間緊,佛羅倫薩還沒來得及去,跟著麥子先在這裏遊了。美杜莎的故事太慘了,令人唏噓!
看見了麥二龍大帥哥,哇塞,驚喜啊!
“ 謝謝花花,好眼力,正是龍兒。趁著他刷手機,俺偷拍一張。”
龍兒才貌雙全!麥姐好福氣!讚讚讚!!!
你那邊“巨瘋”了得,消停了,喘口氣!
抱歉麥姐,這一段是抄自你的文字和讀後感受。以現在的觀點看,也有感川普的叢林法則,天主教皇有不少壞人,但歷史是公正的就是允許眾人自由的評說,讓世界更加文明和摒棄邪惡。
南歐帥哥真是帥,你之前走馬觀花去意大利,估計顧不上看帥鍋,因為身邊就有大小帥!圓府的金馬桶俺沒偷來,不是你的姐妹不中用,是圓府看守太警惕,7天24小說睜著圓眼。不過不用鬱悶,反正偷來你也是捐給災民了。:)
祝有大寶陪伴的春假天天快樂,祝大寶小帥哥早日康複!
師傅都看完《Medici》了,我是這幾天才開始看的,剛看完第一季,不知道能不能加快速度把後麵兩季看完。
師傅就是火眼,不佩服不行,一夏看出了我的用意。這個顛倒黑白的世界和神話故事一樣,我在土豆那兒留言說:叢林法則盛行,是進步呢?還是退化呢?在這一點上,也會“見仁見智”,隻能說,厲害了,文明世界!
俺去過兩次意國,都是隨意溜達,連走馬觀花都算不上。WOW,這些雕像背後又是驚心動魄的血腥神話。可憐的美杜莎慘遭強暴後被妖魔化,又被割下頭顱,她比竇娥還冤。還是2008年那個複仇版的美杜莎雕像好,正義得到了伸張。
啥情況,南歐帥鍋?在俺心目中,你家龍兒才是真正的帥哥,比又粗又獷的意大利男子帥多了。
那金燦燦的鹽罐兒是很精美,但無法和王府圓寨的金馬桶相媲。到現在你也沒給俺偷來一個。
謝謝麥親分享藝術之旅。精湛的藝術品和背後的神話故事連同麥親精美的文字都深深的刻印在俺的腦海裏!
跟著麥姐繼續雲遊意大利,佛羅倫薩帥哥美女多,這大概是歐洲人普遍基因?我在維也納也有過同樣的感慨。
麥姐娓娓道來的全才藝術大家切利尼的“黃金鹽罐”,有雕塑中的蒙娜麗莎讚譽,是稀世極品。我還聽說這個稀世珍寶在維也納國家藝術博物館利遭遇蒙娜麗莎畫作同樣的命運---被盜,且一盜成名。
謝謝麥姐冒著窗外傾盆大雨的騷擾,淡定寫下如此耐讀深刻的遊記。麥姐新周愉快!
回到正軌,麥子又一篇之最之寶之歐洲遊記,一字一句讀完,頓時覺得肚子裏的墨水增加了,意猶未盡。想摘錄幾段金句,發現全篇都閃著金光,亮瞎了圓眼!
第二組照片的左下方是麥龍兒嗎?咋看咋像明星,艾瑪,瞎了的夏眼又亮了!有幸跟著麥導遊開眼界,享受一場文化、曆史、藝術、建築景觀之盛宴。
我碰巧追過《Medici》電視劇連續劇,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期待你下篇講這個家族的故事。
【美杜莎的悲劇遠不止她的被強暴,更在於她的二次受害,從被侵犯者變為人們眼中的邪惡怪物,最終被“正義”英雄消滅。真正的罪人究竟是誰?是恃強淩弱、肆意施暴的波塞冬,還是冷漠無情、助紂為虐的雅典娜?亦或是那些隻記得英雄傳奇、卻無視受害者痛苦的狂熱信眾?
雖然這隻是神話,但這樣的故事並非隻存在於傳說裏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弱者的悲歌與強者的勝利,一再上演。】
佩服麥記者的犀利,金文裏的金段落。此篇的題目:“二次受害,從被侵犯者變為邪惡怪物“,獨具匠心,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正在發生的一幕幕醜橘劇,一聲歎息!
坐在行李箱旁邊的那位帥哥是麥姐家的龍兒嗎?
麥子的旅遊大帖寫得既豐富,又精彩,特別是龍兒那句:"看來我媽喜歡南歐人。"簡直笑翻了我。我女兒可從來不跟我開這種玩笑。再讚麥子的旅歐遊記!祝新周快樂!
這個遊記看得我眼花繚亂,對於一個知識貧乏又沒有去過的我,是eye opener:)剛剛看完電視劇Leopard,講意大利西西裏島的故事,裏麵的女演員長得太漂亮了!難怪麥子喜歡“南歐人”:)麥子周末快樂!
佛羅倫薩是我很喜歡的城市,去年我們去隻住了兩個晚上,羨慕你們能住四個晚上。我也同意龍兒的觀察,覺得歐洲人體型好跟走路多有關係,另外飲食也是一個原因,我感覺美國的食品油和糖含量普遍比歐洲高。讚麥子的內容豐富好文,看見熟悉的景色,再讀著麥子的介紹,重遊佛羅倫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