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主演了兩部奧斯卡提名電影,德國電影演員桑德拉·惠勒(Sandra Hüller)成為今年奧斯卡最忙碌的演員。一部是《Anatomy of a fall》,講述一位作家因涉嫌謀殺丈夫而受審的故事;另一部是《The Zone of Interest》,講述二戰期間,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指揮官和他的妻兒在集中營旁邊的大宅裏所過的陽光明媚的田園生活。
這兩部都獲得2024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前者還獲得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影片剪輯在內的其他四項提名。後者還獲得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音效在內的其他四項提名,因為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的同名小說。(奧斯卡已經揭曉了,藍色字體是它們最終獲得的獎項)
這裏主要說說電影《Anatomy of a fall》,中文翻譯為《墜落的審判》,也有翻譯成《墜落死亡的剖析》,感覺前者譯名抓住了電影所要表達的多重墜落和審判,後者譯名更貼近劇情的發展過程。
一位出生於德國的高產女作家桑德拉(Sandra),與她的法國丈夫塞繆爾(Samuel )和11歲的兒子丹尼爾(Daniel)住在法國阿爾卑斯山的一座獨棟小木屋裏。
影片開場時,妻子桑德拉在接受女學生的采訪,討論作家是否從真實生活獲取寫作靈感。丈夫塞繆爾在閣樓上裝修房子,鋸木頭、敲錘子,同時通過循環播放美國說唱歌手50 Cent 的歌曲《P.I.M.P.》 (其中的歌詞帶有對女性的貶低),表達著對妻子在樓下搞曖昧的不滿,由於嘈雜的音樂震耳欲聾,采訪被迫中斷,女學生告辭離開。同時,視弱的兒子丹尼爾帶著導盲犬出去散步了。但當他和狗狗回來時,發現塞繆爾躺在木屋外的雪地上,他的頭部有一道致命的傷口。兒子拚命喊媽媽,桑德拉從樓上下來,發現丈夫已經死亡,她撥打了報警電話。
電影由此展開,塞繆爾是如何死的?自殺、他殺還是意外墜落?迷霧重重,木屋四周沒有隔壁鄰居,也沒有朋友或路人目睹悲劇的發生,整場墜落沒有被任何人聽到或看到,隻有視弱的兒子算是一個勉強的證人。
配偶中一人如被懷疑可能是非正常死亡,通常另一方很容易被作為嫌疑人,這部電影也無例外,由於警察在現場探查後,無法證明塞繆爾是自殺或者意外墜落,妻子桑德拉很快被警方定為唯一的嫌疑人。桑德拉邀請了曾暗戀她的舊友文森特來做她的辯護律師。桑德拉聲稱自己沒有殺害丈夫,文森特似乎不太相信,但他說,她是否真的殺了丈夫"並不是問題的關鍵",作為她的律師,他的工作就是講一個讓人相信的故事,無論真實情況如何。
看到這裏,會以為這是一部懸疑片或是推理片,但看完整部電影,才明白這部電影的著眼點是對婚姻、家庭和個體的深度剖析及其相對應的三重墜落。本片導演茹斯汀·特裏耶(Justine Triet)在接受好萊塢媒體采訪時說:在她的創作意圖中,謀殺案是借口,審判隻是一條副線,她想表述的核心是“剖析一對有一個孩子卻沒有共同語言的夫妻關係”。
該片長達150分鍾,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法庭取證和辯論上,而辯論的焦點則是夫妻關係,控辯雙方在展現證據的過程中如剝洋蔥般把包袱一個接一個抖出來。婚姻遭到審判,家庭遭到審判,個體的人格也遭到審判。
電影梗概(擔心劇透的網友可以飄過)
帥氣的法國人塞繆爾在倫敦做大學老師,和同在倫敦的德國女孩桑德拉一見鍾情,兩位熱愛文學的靈魂伴侶與常人一樣戀愛結婚生子,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他也有作家夢,但一直未能像妻子那樣出書連連。兒子在四歲時因為他的疏忽遭遇了車禍,視力大大受損,幾近失明。這一事故導致醫療和生活費用高昂,他們一家不得不搬到塞繆爾的法國家鄉,在山村生活,以便節省日常開支。
塞繆爾試圖成為作家的夢想不斷遭到打擊,加上對兒子那場事故的愧疚感,家庭財務的拮據,多重壓力使得他長久以來困在抑鬱的情緒中,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妻子桑德拉作為作家的成功,與生俱來的自信,強勢,冷漠,甚至婚內出軌同性。於是倆人的愛情和婚姻從起初的激情四射到後來的爭吵不休。
法庭上放了一段塞繆爾去世之前用手機偷錄下的他倆的爭吵,塞繆爾出於對兒子的愧疚,所以選擇在家教育兒子,因而占用了自己很多時間,他抱怨自己被家庭事務所羈絆,為妻子提供了時間上的支持,但妻子並無任何同理心同情心,甚至剽竊了他的創作靈感,放任他在困境中一路墜落。而桑德拉則表示自己已經做出了犧牲,包括同意跟著塞繆爾到他的家鄉法國生活,母語是德語的她不得不在法國說著英語。針對塞繆爾的指責,她覺得任何人都應該自我救贖,而不是尋找借口,怪罪他人,她可以在任何處境下寫作,帶著耳塞,坐在床上,所以她拒絕做出任何讓步和改變。
桑德拉在法庭上說:"這段錄音不是現實。看似無可辯駁的證據,實際上卻扭曲了一切。” 導演用鏡頭切換和錄音效果讓觀眾清楚地意識到:劈裏啪啦的聲音,並不能讓你判斷出到底是誰在施暴?作為證據的錄音,每個聽眾都可以展開自己想象的空間,而且錄音也是斷章取義,隻是兩個人關係中的一個瞬間,並不能代表他們生活的全部。所以聽到不等於看到,看到不等於全部的真相。
作為這場悲劇的唯一目擊者 -兒子丹尼爾,那麽小的年齡,不得不麵臨殘忍的道德困境:他的父母中肯定有一個是 "凶手",父親自殺或者母親殺了父親,法庭需要他的證言來做出合理合法的判斷。當他在法庭上聽到父母的婚姻原來已然千瘡百孔,他修改了自己曾經的證詞,並主動說出了父親和他在汽車上送狗狗去看病時的一段對話,這段關鍵對話暗示著父親有自殺的意願。但沒人知道這段證言的真偽。這個早熟的孩子被已經失去父親的事實和可能失去母親的痛苦折磨得支離破碎,在痛苦掙紮中他做出了自己的決定,選擇相信母親,拯救母親,幫助母親脫罪。他確實不知道母親是不是殺人犯,但既然父親已經死了,如果再失去母親,這個家庭就徹底崩塌墜落了,孩子的選擇合乎情理,無可厚非。
一年後,判決結果被宣布:桑德拉因為謀殺證據不足而被判無罪。但這就是浮出水麵的真相嗎?依舊曖昧,每個觀眾可能都有自己的結論。
影片的最後,桑德拉得到兒子的準許,回到家。丹尼爾說:“我很害怕你回家。”媽媽也說:“我也是,我也害怕回家。”最後桑德拉投入兒子的懷中,母子角色反轉,丹尼爾抱著媽媽的頭部,如神父一般親吻了媽媽的前額,代表寬恕了她?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桑德拉靜靜地躺在塞繆爾平時睡覺的書房沙發上,狗狗跑過來,也躺在沙發上,桑德拉摟著狗狗睡去。
麥子的粗略觀後感
這部片拍得非常用心,故事架構獨特,電影語言嫻熟,拍攝手法細膩,大小演員包括導盲犬的演技都是一流的,還有視覺和音響的完美配合,我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會對這部電影有著自己的解讀,電影的精彩之處正在於此。
細細看,導演是運用了很多元素作為隱喻的,從頭至尾埋了不少線。比如導盲犬隱喻父親塞繆爾,丹尼爾的視力不佳隱喻著看清全部真相並不容易;比如木屋外麵大雪紛飛,空氣中彌漫著寒意,暗喻著家庭的溫情也隨之流失;再比如厚厚的積雪,白茫茫一片,好似白紙一張,每個人物都可以在上麵展開自己的敘述;還有丹尼爾在不同時期彈奏的鋼琴曲,可以感覺到這是暗藏深意的,可惜我不懂音樂,看到有網友解讀說:從碎片練習到熟練的彈奏,暗喻這個即將完全破碎的家因為他的證言得到了挽救和重建。
電影要表達的意思也有多重:
1)社會固有的偏見,男權社會對女性角色的要求,男弱女強令人感到不適,從而增強了法庭對成功女作家的質疑;
2)桑德拉不得不根據要求在法庭上說著自己不擅長的法語 (我不明白為什麽會有這種強製要求),整部片裏桑德拉沒有機會說自己的母語-德語,體現了外來人在文化及語言上的弱勢;
3)婚姻中的夫妻關係是如何在不滿和不平衡中發生墜落的?危機中最考驗伴侶關係,無論誰強誰弱,兩性應該互相支持。如果桑德拉在丈夫處於低潮時能夠拉他一把,而不是冷冷地在一邊觀看,並冷嘲熱諷,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真正的愛與耐心會改變一切;
4)文學作品到底是純粹的虛構還是現實的照映? 女主角在片中說: “我的工作就是模糊界限,讓虛構摧毀現實。”那麽延伸到法庭上,女作家的自辯到底是她的虛構還是真相?
5)人們渴望了解真相,但真相是不是也在各自的解讀過程中墜落?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可能隻是冰山一角,人們都在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補缺失的真相,結果是每個人的敘事都離真相很遠。
……
這部電影應該還能帶來更多的思考,隻是我為了趕著給號召大家寫影評的菲兒交作業,第一遍看情節,第二遍看細節,但第二遍看得比較粗略。在此拋磚引玉,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博友們網友們會有更多的精彩解讀。
電影中讓我最感到不解的是法國的法庭程序,檢方、律師都可以隨意打斷別人的對話,可以隨意坐在座位上對人提問發言。更不解的是11歲的丹尼爾竟然被允許在法庭上旁聽他父母的一地雞毛,對他幼小心靈該造成多大的傷害,而且作為證人之一,他也不應該在作證之前旁聽審判吧?丹尼爾作為證人被詢問時,檢察官的咄咄逼人,都覺得不是很妥當。
當然,這是電影,也許,麥子不應該糾結於這種法國式的自由隨意奔放,也許不合常理也是電影要表達的真相之一。
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茹斯汀·特裏耶特意為女演員桑德拉·惠勒量身打造的劇本,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惠勒下功夫學習法語。本片中她精湛克製的表演無可挑剔,把一位獨立、冷靜甚至可以說冷漠、不失幽默但又有些自私、虛偽、甚至對自己的律師也撒謊的女主人公表現得細致入微。感覺她應該有很大希望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再說兩句桑德拉·惠勒主演的另一部電影《The Zone of Interest》(《利益區域》),目前不想寫具體的影評了,因為實在狠不下心來看第二遍。這部電影從頭至尾是藝術片的風格,但觀影感受是不動神色的毛骨悚然。男女主人公浪漫溫馨的家,隔壁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整部片沒有一個鏡頭表現集中營裏麵發生的事情,但時不時的槍聲、訓斥聲,高大煙囪裏冒出濃烈嗆人的煙霧,都令人感到不寒而栗。而一牆之隔的女主角一家卻享受著自己美好的田園生活,當聽說作為奧斯維辛集中營指揮官的丈夫被調職時,她強烈地要求孩子們和自己留在自己精心建設的美好家園裏。圍牆的一邊綠草茵茵,繁花盛開,人們歡顏愉悅,而圍牆的另一邊發生了什麽,全憑觀眾腦補,電影從頭到尾沒有一個驚悚的鏡頭,就讓人感覺到強烈的反差和心靈震撼。
附:《2024奧斯卡獎提名影片片花》by 亮亮媽媽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麥姐的影評讓我很想看這部電影。我一直關注現代社會中女強男弱的婚姻,與朋友們聊天中,這個話題經常出現。這樣的婚姻充滿了衝突與困惑,現代社會又無法避免。看來是一部探索這方麵的好電影。多謝麥姐分享!
《The Zone of Interest》,和麥子一樣的感覺:“不動神色的毛骨悚然”,把在鹿蔥那裏的評搬過來:“電影一改從猶太人的視角、從善良的視角、從控訴的視角揭露納粹大屠殺罪惡的套路,另辟蹊徑,寫了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過的很滋潤的一家人:集中營監獄長一家的幸福生活。”盡管如此,我還是看到了電影中的dark,心底裏冷颼颼的,音樂也是。好像“把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變成了一種曆史進程中合理的矛盾,變成了優越人種對低等人種的自然淘汰”。。。。
記者就是記者,哈哈哈。感謝麥子的付出!
你催江歌也寫一篇,家裏有好萊塢的導演呢,哼!
歡迎大家都寫一篇,今天晚上頒獎後我們可以繼續聊電影!
“女作家殺夫在美國現實中還真發生過,盡管和電影裏的motive不同。女作家Nancy Brophy早年就寫出殺夫情節的小說,最後她自己成為劇中惡婦。”這我還真不知道,是不是這部電影就是從這件事上獲得的靈感呀?等我有空再查查。
第二部電影你說得太對了,地獄和天堂近在咫尺!這部電影的水平絕對超一流。
看似簡單的劇情,卻被麥子分析得錯綜複雜而又條分縷析,而且是關於家庭題材,真要看看啦。麥子提到的“法國的法庭程序”,我也有同感,這不是逼這個孩子說假話嗎?經過這樣殘酷的作證後,他長大後會變成什麽樣的人?
無論如何,明天的頒獎更令人期待!問好麥子!
近年來電影看得少了,有空追劇打發時間,菲兒的奧斯卡季活動我都愧對。是不是還有時間找個電影看看?
可惜我最怕你們寫oscar電影,十部裏有九部是沒有看過的,其中的一部又可能是沒有看完:))
麥子周末快樂!
女作家殺夫在美國現實中還真發生過,盡管和電影裏的motive不同。女作家Nancy Brophy早年就寫出殺夫情節的小說,最後她自己成為劇中惡婦。電影來源於生活,這話不假!
第二個電影很恐怖,一牆之隔,地獄和天堂近在咫尺!
讚麥親的才華!
麥親不愧是超級學霸,影評非常精彩!麥親逐層遞進把主題,人物,場景梳理的條理分明,既引人入勝還沒spoiling 很多plot。麥子技巧高,實在是高!麥子的評析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空間,也提出了很多家庭和社會問題,都很尖銳!
影評一寫就是憑兩部電影,麥姐也不簡單!
兩部電影都沒看過,讀了麥姐的精彩影評,必須找來看看!
很感謝菲兒邀約大家寫影評,今天連著讀了好幾篇,覺得對奧斯卡提名電影多少有一些了解了,坐等看頒獎吧:)
這部電影我還沒看,先放待看單子上。你在我那問到AI 沒提到這篇,這倒不是AI 不看好,隻是我要AI以BBC的那篇報道為基礎的,寫的是17個facts。
問好麥子,周末愉快!
麥子親周末愉快!
麥子的影評非常精彩。祝女神節快樂!
麥子精彩大作,一評就是兩部,我還沒有看,要好好消化,大讚,多謝麥子親,去年你也是寫了好幾篇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