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新看了一部人物傳記電影《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電影本身並不新,2001年底就上映了,講的是著名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 Nash Jr.)的故事。也許納什的名字並不如雷貫耳,但老麥相信提起博弈論很多人都會熟知,如果再說到他因博弈論中的一項重要突破和其他兩位博弈論學家同時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家就更會眼前一亮了。但這部片子的重點不是講他非凡的學術成果,而是講述他聰明的大腦所受到的令人崩潰的精神分裂困擾,以及他為擺脫這個魔鬼所做的卓絕的自我鬥爭。這部片子是根據西爾維亞·納薩爾(Sylvia Nasar)同名小說改編的。
電影大意是:熱愛數學的納什非常聰明,但不善於人際交往,在念博士期間發表了非合作博弈理論(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理論),分析如何讓各方利益最大化,成為博弈論中一項重要突破,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導師的認可並且因此進入著名的惠勒研究室工作。後來他和美麗的女孩艾麗西亞(Alicia Lardé Lopez-Harrison)結為伴侶,結婚沒兩年,艾麗西亞發現了納什的精神出了問題,她不得不把納什送入精神病醫院進行電擊治療,這才揭示出納什一直以為自己在幫國防部工作的機密任務都是他的妄想症所導致,他的精神問題追溯到他的博士生時代,連他一直視為密友的當時同宿舍的室友居然也是他幻想中的人物。納什出院後精神狀態沒有得到緩解,甚至差點傷害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最後在艾麗西亞的幫助下,加上當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互相視為對手而今已成為大學係主任的同學馬丁的支持下,當然更重要的是依靠他自己驚人的意誌力,控製自我,視時不時冒出來的幻覺心魔為無物,堅持不懈地工作,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
A beautiful mind這個名字起得特別好,它背後含義重重:一是指納什本人聰慧的大腦;二是納什為擺脫精神困擾從掙紮到接受挑戰的勇氣;三是妻子艾麗西亞對納什的不離不棄;四是當年互為對手的同學摒棄前嫌,對身處困境的納什所伸出的友誼之手。後三項都是人世間所應該具有的美好,隻有這些美好的情感才能讓人生變得美麗。
這部影片最讓人震撼的是把觀眾直接帶入了妄想症的情節,不管是因為機密任務而引起的逃命追殺還是當年室友與那可愛的女孩(室友妹妹的遺孤)對他心靈的慰籍,作為觀眾的我們都渾然不覺真假,真相揭示之後老麥渾身起雞皮疙瘩,正如電影中的精神病醫生所說:“想象一下,如果你突然間意識到那些對你很重要的地方和人,甚至那些最珍貴的時刻,他們不是離去和消失,而是他們從來就不存在。”一帆風順的數學奇才為此遭受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在作為觀眾的我們都為納什深感絕望的時候,納什堅持了下來,他的恢複完全依靠了堅強的意誌力。應該說他和霍金有著極其相似的不幸經曆,霍金遭受的是身體上的重創,而納什遭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但幸運的是他們都有一位好伴侶陪同他們走過了最艱難的時光。當然人無完人,真實的納什曾因拋棄第一任女友及他們的孩子而遭受譴責。電影隻是納什人生的一段截取,虛構的成分更是難免,因為短暫的兩個多小時不可能再現納什真實豐富的人生。
影片裏有不少前後照應的情節,艾麗西亞送給納什的精美手絹,馬丁和納什的校園對棋,餐廳裏為表示對偉大科學家敬意的獻筆儀式等等,精心的布局安排感動了納什,也感動了觀眾。這部影片獲得了第7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女配角。影片導演是執導《達·芬奇密碼》的朗·霍華德(Ron Howard);出生於新西蘭成長於澳洲的帥氣演員羅素·克勞(Russell Ira Crowe)扮演納什,他把個性孤僻但才華橫溢的數學家由於受到幻覺的困擾所體現的小心和偏執表現得非常到位,角色的時間跨度很大,但羅素出色地演繹了這個古怪的納什,從高傲的青年到崩潰的中年再到謙卑的老年,這使他獲得了2002年第74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和第59屆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扮演妻子艾麗西亞的是美麗的詹妮弗·康納利(Jennifer Connelly),她演出了對天才的崇拜和發現從天才變成瘋子後的崩潰,到最後幫助並支持納什擺脫幻覺的美麗心靈,這部片子讓詹妮弗名聲鵲起,並因此獲得2002年第74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和第59屆金球獎最佳女配角。
說完電影,再講講現實生活中的納什,他的確內向孤僻但英俊聰明,22歲拿到普林斯頓博士學位後,成為蘭德公司的顧問和麻省理工學院的講師。發表於 1950 年的“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理論,提供了一個概念簡單、卻非常強大的數學工具,從而讓人們可以分析從企業競爭到立法決策在內的各種競爭性情境。博弈論的鼻祖是猶太數學家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但納什的方法擴展了博弈論,使之後來被廣泛運用於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以及進化生物學等領域。納什在理論數學方麵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 世紀的德國數學家黎曼(G.F.B. Riemann)留下了一個微分幾何學上的難題,而納什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這隻是他在理論數學方麵的諸多成就之一。他的同事們說,在他 30 歲之前就發表的少數幾篇論文裏,就包括了這些研究成果,這讓他的成就顯得更為突出。
納什於1957年和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的艾麗西亞結婚,但1959年被送到精神病醫院,之後多次反複入院治療,研究生涯因此中斷,一些本應授予他的學術榮譽獎也因為他的病症而與他失之交臂。1963年艾麗西亞和他離婚,但仍然全身心照顧他,1970年後納什的病情逐漸好轉,但當時學術界的很多人都以為他已經去世或是廢人。1980年以後,他才逐漸恢複學術研究,成果主要是涉及博弈論、微分幾何學和偏微分方程。2001年艾麗西亞和他複婚,事實上,她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納什。不幸的是,2015年5月納什夫婦從挪威領取阿貝爾獎(數學界的大獎)回到美國,在機場所搭乘的出租車在高速路上發生車禍,雙雙離世,納什享年86歲,艾麗西亞享年82歲。或許這是老天的安排,讓這對一起走過漫長且傳奇歲月的佳偶攜手去往天堂。
(現實生活中的納什夫婦)
電影結尾納什在1994年12月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完美地詮釋了納什夫婦所經曆的風風雨雨:“我一直相信數字,相信有助推導出因由的方程和邏輯。但經過一生的探索,我捫心自問:‘到底什麽是邏輯?又是誰決定了因由?’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在物質、精神和虛幻世界中往返穿梭,終於做出了我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發現,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發現:任何符合邏輯的因由都隻能在神秘的愛的方程中找到。因為你,我今晚站到了這裏。你就是我的因由,你就是我全部的因由。謝謝你!”
原著是應該是數學博士生的必讀書。裏麵有很多數學界的內幕故事,很長見識。
他們離世的方式也是戲劇性的,比一部電影的結局還要戲劇化。
當影片揭露那是虛幻的人物時,我完全不願意相信,實實在在地被拉進了妄想症中,在看以後的情節裏依然反反複複地相信那是真的。初次登門,話多了請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