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靜

行萬裏路,讀萬券書,淡泊塵緣,情係河山。
正文

南美行之五-智利麥哲倫海峽

(2021-01-09 17:28:00) 下一個

南美行之五-智利麥哲倫海峽

 

2016年12月29日,我們乘坐的遊輪在兩天兩夜自北向南穿越智利多個峽灣後又進入了太平洋。在近岸大洋中僅開行了幾個小時,即向東南進入了麥哲倫海峽(Strait of Magellan)。

麥哲倫海峽位於南美洲大陸南端,其北為南美大陸及峽灣諸島,南為火地群島。東端為大西洋,西端為太平洋。它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一個重要的航運水道。

更具體地說,麥哲倫海峽東起大西洋畔的維爾赫納斯(Virgenes)角與聖埃斯皮裏圖(Espiritu Santo)角,西至德索拉西翁(Desolacion)島皮勒(Pillar)角連接太平洋。海峽南北寬1.6~48公裏,東西長580公裏,中部的弗羅厄得角將海峽分成東西兩段。西段海峽曲折狹窄,入口處雖寬但進峽後即變窄,水域最深處可達1170米。兩側岩岸陡峭、高聳入雲,海岬、島嶼密布。海峽東段水域開闊但水深不大,主航道最淺處隻有20米,兩岸雖有山脈但主要是綠草如茵的草原景觀。

圖1 麥哲倫海峽位置圖之一

圖2 麥哲倫海峽位置圖之二

從圖3和圖4可知,麥哲倫海峽形如反“Z”字,從太平洋進入海峽呈西北西-東南東方向,入峽約280公裏後折而向北,再約150公裏後漸向東北,而後向東出到大西洋。海峽中段和東段水域寬闊,但在東北向海峽中有兩處狹窄處,在西段中也有一處較狹窄處(見圖4航道中有紅方框位置)。此三處窄峽是航行的咽喉,部分航段可航寬度小於1.6公裏。

圖3 麥哲倫海峽附近地圖

圖4 麥哲倫海峽的航路

如此曲折複雜的海峽原來不為世人所知,幾千年來隻有少量的土著塞爾科南人阿拉卡盧孚人在附近定居,過著狩獵、采集的生活。直到1520年麥哲倫船隊的到來,才打破了海峽的寧靜。

費迪南·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是葡萄牙籍探險家,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險。1519-1521年率領船隊首次環航地球。1519年9月6日,麥哲倫船隊離開西班牙塞維利亞港,開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的壯舉。其船隊向西南跨過大西洋到達南美洲東岸,再沿大西洋海岸向南開行,試圖找到一條向西通往“南海”的航路。1520年10月21日,麥哲倫船隊在南美洲接近南部末端的維爾赫納斯角(南緯52°)發現了一個海灣。麥哲倫派兩艘船隻前去探察。他們當夜遇到了一場風暴,狂風呼嘯,巨浪滔天,船隻隨時都有撞上岩壁而沉沒的危險。緊急的情勢持續了兩天,他們幸運地找到了一條通往“南海”的峽道。

麥哲倫率領船隊沿海峽向西航行。峽道彎彎曲曲,時寬時窄,兩岸山峰聳立,奇幻莫測。海峽南岸的土著居民,喜歡燃燒篝火,麥哲倫在夜裏見到陸地上火光點點,便把海峽南岸的這塊陸地命名為“火地”,這就是今日智利火地島火地島東部屬阿根廷,但不在此海峽範圍之內)。

1520年11月28日,經過一個多月艱苦曲折的航行,麥哲倫船隊到達海峽的西口,走出了海峽。麥哲倫對航行穿過的這片水域取名為“聖賢海峽”。但西班牙王室使用麥哲倫之名對這片水域重新命名,直到今天這條海峽仍以“麥哲倫海峽”之稱聞名於世。

圖5. 麥哲倫和埃爾卡諾的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6. 1520年麥哲倫首次由大西洋經海峽到太平洋的航線圖

駛出海峽西口之後,麥哲倫眼前頓時呈現出一片風平浪靜、浩瀚無際的“南海”。船隊在“南海”中向西又經過100多天的航行,一直沒有遭遇到狂風大浪,麥哲倫就給“南海”起了個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此大洋之名亦沿用至今,沒有改變。

麥哲倫船隊到達西太平洋的菲律賓,在那裏麥哲倫不幸去世。它的部屬埃爾卡諾率船隊繼續往西穿過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大西洋,再向北航行於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麥哲倫船隊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並無可置疑地證明了人類所生存的大地是圓球的事實。還發現地球表麵大部分地區不是陸地,而是海洋,世界各地的海洋不是相互隔離的,而是一個統一的完整水域。這為後人的航海事業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在麥哲倫以前,人們已經從歐洲向東到達了香料群島(今印尼屬馬魯古群島)。麥哲倫從歐洲向西到達菲律賓,已經基本和人類業已探明的東路銜接。麥哲倫船隊的環球之旅,其中最關鍵的發現可以說就是麥哲倫海峽。

近400年期間,麥哲倫海峽一直是往來大西洋和太平洋船舶的主要航線。盡管這條長達580公裏的狹窄海道穿過了一片密集的群島和峽灣,但人們仍然認為這條線路比向南繞過合恩角進入波濤洶湧的德雷克海峽(Drake passage)來跨越太平洋-大西洋更快和更安全。1914年溝通兩大樣的巴拿馬運河完工後,通過麥哲倫海峽的海上交通明顯減少。但近年旅遊和遊輪業的興起,又使通過麥哲倫海峽的船舶多了起來。

麥哲倫海峽被發現以後,很長時間裏人們都認為它是冰川在安第斯山以及巴塔哥尼亞的地麵上切出來的。其原理和峽灣一樣。但後來通過研究,人們進一步認識到,麥哲倫海峽是非典型的大陸裂穀+加冰川的作用聯合產生的。遠在侏羅紀時期岡瓦納古大陸裂解時,這裏就出現了一個罕見的大陸裂穀帶;第四紀冰川沿著裂穀帶中發育的地塹、半地塹穀地延伸,將它們刨得更深更寬,並且切穿了安第斯山,最後在冰川退卻之後,形成了麥哲倫海峽。

我們的遊輪是29日上午10點開始進入麥哲倫海峽的。進峽後3、4個小時,水麵仍十分寬闊,兩岸的遠山看起來不高,沒有積雪。

圖7 從太平洋進入麥哲倫海峽3小時後

圖8 從太平洋進入麥哲倫海峽3小時後

9 從太平洋進入麥哲倫海峽4小時後

圖10 進入麥哲倫海峽4小時後的遊輪位置

進峽5小時後,航道變窄,山上開始有積雪,多為岩石裸露、植被稀少的石山。

圖11. 進入麥哲倫海峽西段5小時後

圖12 麥哲倫海峽西段的石山

圖13 Andrew攝於麥哲倫海峽

圖14 Leo攝於麥哲倫海峽

進峽越久,兩岸的山越高,山上的積雪越多。遊輪進入了海峽較窄的航段,有的航道中可以看對礁石露出水麵。

據知,麥哲倫海峽處於南緯50多度的西風帶,強勁而飽含水汽的西風不僅給海峽地區帶來低溫、多雨和濃霧,而且造成大風、急浪,是世界聞名的猛烈風浪海峽。我們今天十分幸運,航行中雖然有時濃雲密布,但並未遇到狂風大浪,遊輪始終在風平浪靜的水域中航行。

南半球高緯度地域夏季白晝時間很長,今天的日落時間是22點17分。所以一直到22時,我們都可以在遊輪上觀賞風景。荒涼的不見人煙的海峽,自有一種靜謐的美。船過此峽,完全離開了喧囂的都市,仿佛來到了世界盡頭,不禁令人浮想聯翩,內心進入寧靜純潔的境地。

圖15 進入麥哲倫海峽西段9小時後

圖16 進入麥哲倫海峽西段10小時後

圖17 進入麥哲倫海峽西段10小時後

圖18 進入麥哲倫海峽西段10小時後

圖19 進入麥哲倫海峽西段10小時後

圖20 進入麥哲倫海峽西段10小時後

圖21 進入麥哲倫海峽西段10小時後

22 進入麥哲倫海峽西段10小時後的遊輪位置

圖23 進入麥哲倫海峽西段12小時後

圖24 進入麥哲倫海峽西段12小時後

圖25 進入麥哲倫海峽西段12小時後-有礁石

圖26 進入麥哲倫海峽西段12小時後-有礁石

晚上22時以後,天色暗了下來。我們回到艙中。從海峽衛星圖看,我們經過的海峽西段,形如一片樹葉,黑色的寬窄水域好似樹葉的粗細脈絡,白色的山上積雪好似葉片的非脈絡部分。白色愈向西南愈濃,表明愈向西南氣溫越低,積雪也愈為廣布。而海峽折向北再向東以後,兩岸就全呈褐色,不見積雪了。

圖27. 麥哲倫海峽的衛星圖

我們的遊輪夜間繼續航行。它將走完西段,折而向北,明天一早到達麥哲倫海峽中最重要的海港蓬塔阿雷納斯(Punta Arenas),結束我們麥哲倫海峽之旅。

圖28. 我們遊輪經過麥哲倫海峽的航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